稀饭不收钱
母亲经常邀请我去她那里吃早点,喝上一碗稀饭,再吃上些她从早点摊子上买回来的饺子、包子之类的。起初的时候,我去吃过几次,但是没过一阵子,我便对母亲说起,“你年纪大了,还要帮我带孩子,就不要每天起早熬稀饭了,我去外面吃。”
其实,选择不去母亲那里吃早点,除去关心母亲的身体是一方面原因,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母亲熬的稀饭总是过于稠密。所以,我经常打趣地对母亲说,“这是什么稀饭啊,简直就是煮饭的时候把水放多了。”
我并不再三要求母亲把稀饭熬稀一些,因为我知道,父辈们吃过太多的苦,在他们年幼的时候,甚至一碗稀饭也要几个孩子分着喝,那只碗里,见不到几粒米,当脸庞对着稀饭的时候,仿佛照镜子一般。
当我第一次走进那家早点铺子的时候,老板娘问我,“是带走,还是在这里吃?”我说就在这里吃。她便利索地将饺子盛进碟子里递给我,“稀饭在里面,自己盛。”
铺子里被收拾得干干净净、井井有条,一大桶稀饭装在铁桶里,放在了大厅尽处靠墙的地方。边上有一口大锅,里面都是碗,被洗净了泡在水里,只需客人自己取出一只,盛上一碗。转身往回走的时候,就是一张桌子,上面摆着4只盆,盛着各式各样的咸菜,取一只小碟子,挑选一些自己爱吃的咸菜,便可回到桌子上开始吃早点。铺子的格局就是这般巧妙。
操作间在里屋,那些包好的饺子被工人们整锅端出,送到外面,老板在灶前忙得汗流浃背,老板娘负责盛饺子给客人,顺带收银。
这是一家三口经营的小铺子。那么还有一个人呢?
第三个人是一个小丫头,估摸着也就7、8岁的样子。第一次见到她的时候,她正系着一件似乎为她量身缝制的小围裙,拿着一块抹布,收拾着客人刚吃完的残局,将桌子清理干净。那一尘不染的桌面,像是在等待着下一位客人的到来。
这不是小丫头唯一的工作,她还有另外一项工作。我甚至认为,对于这间早点铺子来说,她的另外一项工作才是最重要的。
那就是吆喝。
“稀饭不收钱,稀饭不收钱。”小丫头的嗓门不大,声音甜甜的,像是怕惊扰了客人。
她的父母若是听见了,往往还会数落她一句,“客人都知道,别吆喝了。”这个时候,小丫头就吐了吐舌头,一副天真、调皮的样子。我便打了个圆场,说我是第一次来,若没听见小丫头的吆喝,我哪里知道稀饭是不收钱的啊。
这间早点铺子里不收钱的稀饭正好合我的胃口,水和米达到了最佳的配合比,米粒被熬得稀烂,被舌头一触碰就融化。倘若来得正是时候,那稀饭不冷不热的,正巧需要赶着去上班,几口便可喝下去,倘若还是担心迟到,便将饺子打包带走。
小丫头一直在继续着那份她的父母认为不算重要的工作,继续着吆喝,“稀饭不收钱,稀饭不收钱。”有一次,老板娘又在外面叫她不用吆喝了,大家都知道呢。小丫头照例吐了吐舌头,对着外面的母亲说,“我发现有第一次来的新客人了,所以吆喝一下。”
整个铺子里的客人便笑开了。
又一次,我出门付钱的时候,便和老板说起,“还不如把铺子的名字改成‘稀饭不收钱’,有很好的广告效应,又给你的女儿省了吆喝的劲。”
我并没有关注我给他们提的建议,直到出差归来,再去那家早点铺子的时候,门头上新换的店名让我吃惊不小,上书——稀饭不收钱。
只是那个小丫头,仿佛上了瘾似的,还是偶尔吆喝着——稀饭不收钱,稀饭不收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