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78618
- 积分
- 5829
- 威望
- 268
- 桐币
- 2466
- 激情
- 16708
- 金币
- 0
- 在线时间
- 2382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2-1-7

版主
  
- 积分
- 5829
 鲜花( 89)  鸡蛋( 1)
|
本帖最后由 一河星光 于 2012-7-21 09:33 编辑
前天晚上,听妻惊疑:怎么还有这叫声?仔细一听,果然有种瞿瞿唧唧的叫声,就在客厅里响着。
这应该是蛐蛐的叫声,妻还以为是蝙蝠的叫声呢!
之前,她下了狠心,拿了根竹竿,花了将近半小时的时间,将藏在家里好几天的一只蝙蝠赶了出去。她担心蝙蝠会咬坏什么,讨厌它拉的屎,也烦它那像老鼠一样的吱吱叫。
我说:蛐蛐被称作自然音乐家,它的叫声,可不是蝙蝠能比的,能给人一种清幽宁静之感。有人还特意抓蛐蛐回家,放在床底下,一边听蛐蛐的叫声,一边想人生的哲理呢!
于是,妻改变了将蛐蛐也赶走的想法,我们家就留下了这位奇妙的来客。
仔细倾听之后,发觉这叫声就在那盆铁树旁边。我轻移一下盆身,叫声就变小了,将盆整个移开,就看到一只小小的蛐蛐,正伏在地上一动不动,待我去捉它,它爬开了。不过,到了屋角就停下来,似乎屋角让它感觉很安全。
让小女拿来电筒照着,我则找来相机,拍了几张。想去捉它,又不知从何下手,因为要是直接去抓,有可能会弄伤它。又让小女去拿张纸来,想用纸把它托起。
终于,蛐蛐爬到纸上,待我托起时,它又扇动翅膀,一跃多远。然而,屋内毕竟不是草丛,无处隐藏,它蹦来蹦去也逃不出我们的视野。之后,它居然蹦到我的手上,并在我手上爬起来。我终于找到捉蛐蛐的方法了,就是把它窝在手心,再放到桌面。可刚一松手,它就向前一跃,掉落到椅面,伏着那儿一动不动了。我以为它摔晕了,可一会儿又见它爬来爬去。它似在寻找出路,吸取了之前的教训吧,不敢轻易往前蹦,到了椅子的边缘,就转身了。
它那有点像苍蝇的小脑袋,上部有白边,中间是黑色的,下部排列几个小白点。它有六只脚,前面两只细小的,中间两只似乎更小,后面的脚则要大上几倍了,大腿上的肌肉很发达,小腿上长有绒毛。它的两只小翅膀黑褐色的,带点光泽,紧贴着它的小身子时,就像一只小甲虫。它的头尾各有两根须,头部的须要细长,尾部的则短很多。
把它放到铁树盆里,它一动不动,仿佛它一触到那泥土,也知道自己已回家。不一会儿,又听到它那清越动听的叫声了。
问小女知不知道蛐蛐怎么叫的,还好她清楚:用翅膀振动呗!
打开电筒,喊小女一起来观看。
蛐蛐正伏在盆沿,深深埋着头,翅膀张开着,不住地振动,如果没有干扰,它也许整晚都不会间断。对于灯光,它似乎不很敏感,也许是因为它极为专注吧。它的小身子也露出来,跟蜜蜂相仿,还带有条纹。
想起初中课本上的那篇童话,主人公是一只蟋蟀,叫斯科特,也是用翅膀来发声的。我就疑惑了,这小东西到底是蛐蛐还是蟋蟀呢?
让小女查了一下词典,结果发现:蛐蛐就是蟋蟀,蛐蛐是蟋蟀的俗名,它还有一个俗名,叫促织,我们这里的称呼要亲热,叫它纺织娘。它是以植物的根和种子为食物的,所以词典还注明:对农作物有害。这是老版的词典,不知新版上面还有没有这一条。
我才不管这只小蛐蛐会不会伤害那盆铁树,只希望它会把那儿当成家,能在我家做个长久的客人。我喜欢它带来的音乐,那里有欢悦,有灿烂,更有远离喧嚣的宁静。我还想找机会录下它的琴声,弄明白它到底要表达些什么。它不仅仅就为秋夜不寂寞吧,也应该在抒发自己对自然的感想。虽然它很渺小,但也是大自然的一个奇迹啊!
昨天傍晚,听妻在客厅惊呼:我把蛐蛐踩死啦!
我连忙从书房赶了出去,一眼就看到那蛐蛐,它贴在茶几旁的地面一动不动。
妻说她倒茶时没注意,踩了一脚。
在它的身旁,我蹲下身来,惋惜地看了一会,准备扔窗外算了。然而,我一碰它,它就一动——它还没死!用纸小心地托起它,一检查,没发现什么明显的伤痕,显然妻那一脚并没有踩实,只是轻轻地压了它一下。
想到这小生命终究是属于自然的,我托着它,走向阳台,打开窗户,准备将它放到对面的树上。一个猝不及防,它纵身一跃,却从这三楼的窗口,直接跳下去了。
妻问:它会不会摔死呢?
我说:我哪知道?
小女说:也许不会,因为它有翅膀!
昨晚,客厅里听不到蛐蛐的音乐了。但窗外的野地,蛐蛐正在热情地合奏。在那群表演合奏的音乐家里,有没有从我家逃生的那只小蛐蛐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