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8 g0 `+ Z% S* u0 J$ c, i t # P, Q9 Q' D* U2 [- v, C 戴钧衡(1814-1855),字存庄,号蓉洲,安徽桐城人。少时聪慧绝伦,才华早著,写诗撰文颇有才气。20岁时,恃才自负,刻印了自编的《蓉洲初稿》传世。当时见到初稿的人,都惊叹不已,说他是个奇才。 9 S% m( ]. f7 `- ]1 Y! P( U4 }5 {; k8 k0 @( k
这本初稿传到了家乡大学者方东树的手中,方先生看了以后笑着说:“十年以后,等他的学识磨炼到一定火候的时候,他会自责的。” + i* ^- y W/ [' K5 A* P # ?3 l; i/ L4 t5 X) a4 ^ 此时,方先生正在研究诗学,著了一部诗论——《昭味詹言》,这部诗论代表着桐城派的诗论观点。钧衡从传抄中得以阅读了这部书,潜心钻研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没有写过一首诗。他从方先生诗论中得到启示,省察到自己从前所做的诗,实在太草率了,于是收回以前所刻的《蓉洲初稿》。踵府拜见方先生,请讣氏收归门下。0 ]4 i! f. s' v3 o
9 b. `+ e# m4 _: w; Q
钧衡在方氏门下攻读以后,学识大进,文笔精纯。道光二十九年(1849),先生年三十六,赴南京乡试,中了举人。此后携诗文谒见京都显宦大吏。当时,侍郎曾国藩、吕贤基,通政罗惇衍,给谏陈庆镛等京官,都愿意和他交友。其中,曾国藩更是赏识其才。" Z" y# n& f6 H( G0 v
: x* L3 z2 K L' i 他在京都逗留了一段时日,回到了乡里,更加笃志治,想从经籍中寻找经世致用的道理。他在研读《尚书》时,认为秦代的伏胜,汉代的欧阳生、大小夏候、马融、郑玄,三国的王肃,隋代的顾彪等学者对《尚书》的解说,从现存的资料来看,大都没有超出《孔传》的范畴,倒是后起的宋代几位大儒的见解却有独到之处。不过他们对《盘庚》等篇的诠释都有失误。于是,他广泛搜集前人疏注,去伪存真,写了《<书传>补商》16卷,刊印后,献给当时的名流学者。曾国藩得此书后,虽在军旅繁忙之中,还时时诵读,称赞这部书写得好,发前人所未发,能够帮助读者解疑释难。; q7 J' {8 u3 S
' G( x: J3 Z7 w5 ~7 G9 V! X 戴氏师事方东树日久,深得桐城派要旨,以继承桐城派文统为己任。曾国藩在《<欧阳生文集>序》中推许他说:“在桐城者,有戴钧衡存庄,事植之久,尤精力过绝人,自以为守其邑先正之法,襢之后进,义无所让也。”刘声木说:戴钧衡“师事方东树最久,受古文法,锐志文学,精力惊人,求之宋五子以明其理,求之经以裕其学,求之史以广其识,诗文经学,卓然可表见于世,犹自谓其文理不能征诸实,神不能运于空,气不能浑于内,味不能余于外,自以生方苞、刘大槐、姚鼐之乡,不敢不以古文自任”。评其诗说:“格调高逸,音节宏亮,跌宕纵横,瓣香太白。” ; k, V5 `! k: z% j$ {1 j7 G$ W5 \& g" z2 t6 ~$ s
钧衡为了使桐城派发扬光大,不遗余力地搜集、整理、汇刻乡前辈诗文集。与邑人苏惇元重订《望溪文集》,这部文集比照初集,篇目增加了一倍以上。汇刻后,他又写了《重刻方望溪先生全集序》,序中推崇方苞是继唐宋八大家和明归有光之后,振兴古文的领袖人物,而且在某些方面,方氏对比八家和归氏有过之无不及。序中说:“我朝有天下数十年,望溪方先生出,其承八家正统,就文境核之,亦与熙甫异境同归;独其根柢经术,因事著道,油然浸溉乎学者之心,而羽翼道教,则不惟熙甫无以及之,即八家深道如韩、欧者,亦或犹有憾焉。”0 F6 n9 G' m0 g* c# W! a) R
1 n: M6 Z. p& H
在此之后,他又以桐城文论、诗论标准,与乡贤方存之选编了《桐城文录》,与友人文汉光编辑了《古桐乡诗选》。经过他们的整理选择,使桐城先贤大量的诗文珍品得以流传后世。 6 b6 G/ X6 N4 x 9 c! e L$ ]5 u9 w+ D 当时戴名世文章仍在禁书之列,无人敢于问津。钧衡甘冒清廷大忌,搜集戴名世遗篇,编为十四卷,汇为《潜虚先生文集》始行于世。他在文集自序中推崇名世说:“余读先生之文,见其镜象,如太空之浮云,变化无迹;又如飞仙御风,莫窥行止。”说他可以直追庄周、李白、司马长卿;又说:“足与望溪齐名”。 & h% p/ O# b8 L/ w4 f7 H& c% C5 Q# ^, f0 u. N$ W1 J; M4 s- m
钧衡不仅关注桐城文化,也极其重视桑梓教育。道光二十年(1840),与同里文聚奎、程恩绶等社会名流,在桐城县东三十里孔城镇中街创建桐乡书院,推举癛生十数人任董事,募捐得大钱9000串零9820文,兴建校舍五幢,购置田产十数处,于道光二十一年开课。钧衡亲自主持校政,登堂讲学。每年大课考试两次,每月小课考试一次,考试成绩优异的,发给奖钱16000文,优秀诗文由书院汇采刊刻。书院学生赴县考试屡居案首。戴氏对成绩优异的学生备加爱护,住院肄业的,如生员测试三次超等,童生测试三次前十名的,每月资助膏火纹银五钱。书院生监赴金陵参加三年一度乡试者,每人每科资助3000文。桐乡书院创建未到三年,成绩卓著,负有盛名,桐舒枞三地士子负笈来游的有数百人。当时主持安徽学政的罗惇衍曾于道光二十六年(1847),督学桐城,看了桐乡书院课艺和《桐乡书院志》后,对桐乡书院备加赞赏,说他们能“务根低,而崇正学。”道光三十年(1850),罗氏升任通政使(后为户部尚书),撰写《桐乡书院记》,褒扬戴先生等人兴办教育,卓有成效。《桐乡书院记》,罗尚书的亲笔碑刻,至今犹保存于孔镇中心小学院内。 ! c) N( S, c; q$ g! W $ h; s5 T, b- W& ?7 X7 W7 v 戴先生写的一部《桐乡书院志》,对书院的兴建、课业、管理、考查和奖励都记载得十分详实,为不可多得的书院志书。 ! j' H1 c; ]( z3 i桐乡书院至光绪三十二年(1906),新学堂成立,才告废止。戴氏等人在书院中所兴建的旷怀园和漱芳精舍故址,至今依稀可辨;所建的朝阳楼至今完好无损,现为桐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e* u# N# T: ~( o" p
/ u! W6 l" z7 x$ i4 d
钧衡不仅是一位饱学鸿儒,还有经纬治世之才。清咸丰帝施行新政,广开言路,他列举当时国家利弊,请在京大员代呈。恰逢太平天国起事,所呈各款,清廷无暇及此。 4 |" S! {7 |- o4 x5 [. ?, ^ - N" [* y3 i7 E5 I- D% ?4 o) h 太平军破岳阳,战舰遮江而下,占领安庆,进逼桐城。戴氏惑于清廷宣传,敌视太平军,赴临淮避乱兼请援军。不多时,桐城被攻陷,罗氏妻妾死于兵厄。当时,先生客旅怀远,闻讯呕血而死,时年四十有三。遗柩葬于孔城镇红庙村丁家冲,曾国藩为题墓碑“大清举人戴君存庄之墓”。现属桐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著有《味经山馆诗文钞》、《公车日记》、《杂记》、《书传纂疑》等刊行于世。% G$ u/ E: j6 R1 G; p/ B2 V
" w) \9 W @: O 先生远离奸邪,为人正直不阿。性伉直,勇言事,义愤所激,往往奋不顾身,由是郁郁得疾。他在文集里多次阐明了他的做人准则。于所撰《朱建论》中,简述西汉朱建本是一位正直官员,不与邪僻之人交友,后来母死无钱治丧,接受了佞臣审食其的馈赠,并为审食其消灾弥祸。文帝诛杀了审食其,朱建也畏罪自刎。戴氏在文章中发表感慨说:“呜呼!以百金之故,丧名失节,遂杀其身,士君子取与之间,宜何之哉?”这篇文章既是劝戒当世士人,也是自戒自励的一篇作品。 ! ]2 U! {' K7 L: ?! H & G& z5 f; u$ }( H. Q; Y$ 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