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股海神马 于 2012-7-17 23:02 编辑
我发现身边的许多人都有手机控、QQ控,如果哪天不用手机,哪天不上QQ,这个世界就好像少了点什么,会很不习惯没有手机和QQ的生活方式,包括我自己就是这样的人。我可以不用电脑,但不可不用手机,如果再回到那个没有通讯的时代,只有书信可以往来,你还愿意吗?你还习惯吗? 晚上,和桐城网的朋友们在群里海侃,由刚开始的乡下度假旅游,到后来我话锋一转,谈到了没有通讯的时代,大家还习不习惯,然后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聊的热火朝天,都统统将自己的话匣子打开,也掀起了我高中年代的许多回忆。 那时候,有的人用的是BB机(拷机),用来发信息,那个在当时也要七八十块钱,算很贵的了,用的人很少,但市面上有那种样式的电子表,带有闹铃,可以比赛计时用,比较便宜七八块钱就可以买到,我当时好不容易攒点钱买了一个,挂在腰带上,感觉特别的神气!那时候最普通的联系方式就是写信,流行交笔友,每天下午,送信员都会将一大摞的信件放在靠黑板那头的窗外,一下课,大家就迫不及待的奔向窗外,去看看有没有自己的那份远方的回音,有的同学一个人一次收到好几封,有喜欢集邮的,会将那些好的邮票刮下来收藏。 因为信件的往返时间较长,邮费又贵,最便宜8毛,路远的要1块以上,所以一般写信最少都会写个两页子的,虽然字数跟作文差不多,但大家却拥有着与写作文完全相反的乐此不疲的心态。信纸,选择彩色的那种,有的上面有许多的卡通画,将信写好后,会折成各种形状,有长方形的、树形的、爱心形的等,然后还在折好的信纸的空白地方写上祝福话语,最后封上,送到邮局去,心里就开始默默倒数归期,那份期待总是很美,让人会有无限的遐想,她会在信上写什么,有没有照片在里面。 回忆起那个时代,总会有无尽的甜蜜自然的涌上心头,如果再回到从前,大家是否依然习惯?试想,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没有手机,没有信号,连固定电话也没有,只有一台黑白天线电视,想寄封信,要跑到七八里外的镇上邮局,你是否还会愿意?如果等我老的那个时候,我会很愿意的,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为现在的我必须为了生活而努力奋斗,只有这样才能创造更美的生活,才有能力去享受生活。在我心里一直有这么个想法,在我退休以后,我喜欢我们那边的习俗,喜欢那边的邻里氛围,那边有清新的环境,有我小时候的伙伴,种点菜,养些话,闲暇之余写点东西,和老朋友聊聊天,如果有谁愿意,我更愿意与自己的亲人朋友通过书信的方式交流,来续这份期待。 虽然现在基本上每人一部手机,有的甚至有好几部,写信的人还有吗?好想写信,哪怕只是只言片语,可我不知道写给谁,也没有邮寄的方向,也许有人会说,“现在都21世纪了,高信息时代,谁还那么老土啊!”能真正体会到原始的通信的情感,不知道还有多少人,是否还有人愿意通过这种方式交流。 高信息时代的来临,加快了信息流通的速度,也加快了人们生活的节奏,却少了那份期待。喜欢书信的字迹斑斑,上面的字都是经过了笔者一笔一划的精心构造;喜欢书信的情深意长,文字间藏有笔者最丰富的情感;喜欢书信的归期盼望,那种期待成为了心中最美好的念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