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78566
- 积分
- 1634
- 威望
- 101
- 桐币
- 1463
- 激情
- 20688
- 金币
- 0
- 在线时间
- 1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2-1-5

超级版主
 
- 积分
- 1634
 鲜花( 30)  鸡蛋( 0)
|
本帖最后由 桐城海港 于 2012-1-14 21:39 编辑
序言 小时候真羡慕那些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传说中,他们穿得鲜亮,玩得有趣,生活的周围,有许多的乌龟壳车子,滴滴叭叭的跑来窜去。长大了才知,原来不必羡慕他们。他们的童年再美好,也不及我们的几分之一……
当陈年旧事如农家精心腌制的腊肉一样,在记忆里发红、发亮,日渐透明的时候,我觉得有必要将这盘腊肉端出来了。
首先想起小时候听老师说,有不懂的事情可以查辞典。一时惊诧得不得了,把一本《新华字典》翻了许多次,也没有翻出名堂来。刚想说“老师骗人”,一看封面上写的是“字典”,才知道这不是老师说的“辞典”。于是非常想得到一本“辞典”。
实际上,生活本身,就是一本大辞典。不信,你就打开看看。
1.大大(dada) “父亲”的乡村叫法。南乡如新安、双港人读第一个字重,而北乡如新店、吕亭人则把重音落在后一个“大”字上。比“父亲”显得随便。但缺少文化色彩。现已少见。
“大大”是我们孩提时代对父亲的最普遍的称呼。小伙伴们张口闭口都是一句“我大大说的”,也还有比这更简洁的,直接说“我大港(讲)”。一直到现在,我都称父亲为“大大”。儿时给出差到新疆的父亲写信,抬头一句总写:“大大,您好!”父亲回信也必于结尾大书:“你的大大”。读后让人顿生一种父亲就在身边的亲切感。
随着年级的不断升高,知识的不断积累,我逐渐觉得“大大”的叫法显得土气。那时,班上有位插班借读的安庆女同学,细皮嫩肉,穿着鲜亮,跟人说话十分娇气,言必称“我爸爸”,一时好生羡慕。回家也说“爸爸呢”,惹得年迈的奶奶不住摸我的额头,猜我发烧说胡话,令我十分恼火。更为严重的是被回家的父亲爆揍了一顿,说我是江西骡子学马叫。我是咬牙切齿,心想:等老子也有儿子了,我一定要让他喊我“爸爸”!
花样年华如白驹过隙,等我用满嘴的硬胡子茬儿扎我的女儿的小脸,同她逗乐,只有八个月大的女儿,一边伸着小手抓挠我的眼镜,一边依依呀呀的说个不停,从她的发音里,我明显地听出这样的音节“大……大……”,我是如此的震惊和兴奋。因为,我不敢相信尚处天然无雕琢的小女儿,也能一声声地称呼她的父亲,而且是用我曾经认为最土气的叫法:“大大!”
“大大!大大……”这是怎样本真的呼唤,从亘古的自然,抵达孩子的心灵,于生命的绽放之初,就沛然而出。
当自然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程度的加深而逐步缩小自己的领地,当“爸爸”作为一种文明的称呼流行于人们的心中、嘴里,甚至有人引进外国的文明,称父亲为“dad”,我从“大大”这个称呼里,却汲取到一种原始的力量,感受到一种最动人的情愫。
父亲,让我永远称呼您为“大大”!让自然永在,让质朴永存!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