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71150
- 积分
- 534
- 威望
- 0
- 桐币
- 1
- 激情
- 3181
- 金币
- 0
- 在线时间
- 331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1-6-2
桐网贡生
- 积分
- 534
鲜花( 1) 鸡蛋( 0)
|
楼主 |
发表于 2011-10-3 08:41:09
|
显示全部楼层
七7 u: @- a0 |1 `" E
北大街,的确不是一条普通的老街,他有着极深的文化渊源,他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积淀。作为古城的历史街区,相比于南大街和东大街,北大街的文化价值,远远超出了后两者。5 Q; G! Y( \: \. h, |* e
从上述林林总总的阐述中,不难梳理出北大街的文化脉络,它们是:以方以智为代表的的学术文化,以方苞为代表的桐城派文化,以吴汝纶为代表的学教文化,以方学渐为代表的书院文化,以左光斗为代表的廉政文化,以姚莹为代表的爱国文化,以桂林方为代表的家族(世家)文化。撷要说明如下:
% u, c! p% R( W (一)最为博大精深的,应数方以智为代表的的学术文化。这里的学术,指的是学与术,也就是学问与做学问的方法。理学,易学,心学等,是方氏学派思想的内核部分,也是贯穿学术文化的命脉。在我看来,它有着一套完整的学术体系。但依我之学,只能望其项背。创立者方学渐的观点是,“心体至善”、“性定是善”。但他论证“心体至善”的道理,所依据的理论,则是“生理”说。
8 M( A; r% \& J K9 a7 ~ 他说:“阴阳、刚柔、仁义,皆生理也,虽不能无杀而杀,亦所以生之也,此可以识性善之原矣。”
; u$ Q5 \. k0 V1 | 方学渐还认为,“欲”同“性”是不可分开的,既然“性”源于“理”,那么,“欲”也就与“理”相关。这无疑是对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批判。
2 D y* b7 Z& ?4 V4 W; ~! J 有学者认为,方学渐的哲学,是调和“心学”和“理学”的产物,因而它绝非“道学”的简单翻版,而是有着独特的内容。
. G: U' L- l! F3 `& h$ k (二)书院,在桐城并非方学渐首创。据县志载:明嘉靖初年,桐城知县沈教在县治西北灵泉寺故址创建桐溪书院,此为县内书院之始。后知县邝涛、王廷试,相继在城西太霞宫旧址(县医院住院部)建龙山书院,县城东门外(内燃机配件厂附近)建桐阳书院。明代中叶后,朝政日趋腐败,一百年中全国三次毁废书院,县内书院亦相继毁废。清代书院多为科举补习科、讲习所。
( Y3 F L: }( q, ^" N 县志中所说书院均为官办,从中不难发现,作为私学的会馆,是在官学衰败的情形下产生的。反过来说,如果没有私学的接替与传承,桐城的教育会面临一段真空的断层期。从这个角度上说,方学渐的价值,或说桐川会馆的价值,不言自明。
% |* |- m' {" G6 x7 x$ {# } (三)方氏家族文化的杰出代表,当属方东美(1899~1977)。他自幼受惠家学,少年便接受新式学堂教育,后赴美留学。回国后,历任多所名校哲学教授。他学贯中西,将柏格森生命哲学,与《周易》的“生生”精神融贯一炉,创建了以“内在超越形上学”为特征的“生命本体哲学”,成为现代中国哲学史上,最有原创性的哲学家之一。他认为,现代世界因高度物质化,丧失了宗教精神和哲学智慧,主张落实儒家的人生价值,以不断提升生命的意义,从而达到拯救现代人类的目的。他以弘扬中华文化的精神价值,为学术主旨,把原始儒家、原始道家、大乘佛学、新儒学,看成中国哲学的四大传统。
/ b b X1 `: x; \ 他能说一口让欧美学者叹为观止的流利英文,对政治一直抱敬而远之的态度,却被蒋介石视为老师,与毛泽东也多有交往。有人称,他在家学渊源上是个儒家,在资性气质上是个道家,在宗教兴趣上是个佛家,在治学训练上又是个西方哲学家。他发表演讲公开批评《论语》,却被学者看做现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东西方学界誉为,20世纪中国的“诗哲”。
+ I8 c0 Z0 _% r4 A) J 家族文化中,比学术成就更重要的,是家族的伦理精神。它是维系家族繁衍与立世之本。代表者有桐城方氏三姐妹:方孟式、方维仪和方维则。因她们一致为家为国,秉持节操,诗词多抒怀家国伤感,故称为“方氏三节”。
4 ^, O3 Z* E1 u, [! E" a朱竹《明诗综》中记: _! ]( B+ o: p) R0 y
' U5 q t9 M. _方氏三节,一为孟式,字如耀,大理卿大镇之女,嫁山东布政使张秉文,济南城溃,同其夫殉节,赠一品夫人,有《纫兰阁集》;一为维仪,年十七而寡,寿八十有四;一为维则,十六而寡,寿八十有四。
8 x" |# k0 n2 j; ^0 G" ]; ?2 t
: I W2 x. H) |8 Q8 c2 Z4 Y" r+ J* W方孟式,生性恭顺贞淑,素秉忠孝,敏而好学。著有《纫兰阁集》,《纫兰阁诗集》,为方维仪所选辑并作序。清代钱塘汤漱玉辑《玉台画史》中记:“志笃诗书,备有妇德,绘大士像,得慈悲三昧。崇祯庚辰含之守济南,死于城上。如耀堕池水死。”
2 k0 ]1 r: X4 i1 C( `6 C8 U方维仪是“方氏三节”中成就最高的一个。她精心研读文史,辑录古今女子诗作,《宫闱诗史》和清芬阁诗集》,均为珍贵的名媛史料和佳咏。她一生著述颇多,作品还有《闺阁诗评》、《静志居诗话》、《微生录》、《尼说》、《七惑》等。方以智为《清芬阁集》题跋时感叹:“嗟夫!女子能著书若吾姑母者,岂非大丈夫哉!”
3 j6 T. N8 r' S6 l; `7 z+ w; Z. v她的绘画师法宋代李公麟,白描《观音大士图》形神兼备,时人争相收藏,著名诗人王士祯称为“妙品”。吴询在《题清芬阁白描大士图》诗中赞道:“墨花寒卷秋潮空,毫端轻染春云笑。”十七岁时,嫁于本土文人姚孙,姚孙不幸身患绝症而于当年离世。方维仪因此请归娘家,全身心守志于“清芬阁”,清灯孤影,潜心诗画。4 M; _$ q8 v. c# x/ [# ^. l
方维仪寡居守节时,十六岁堂妹方维则,也因丧夫而孀居娘家,两人经常一起题诗作画;方维仪的弟媳吴令仪及其姐吴令则,也是女中诗画高手;加上姐姐方孟式,也常回娘家探望,五女子结成诗朋画友,并公推方维仪为师,常于“清芬阁”聚会,写诗唱和,挥墨成画。$ c- X' W- K7 }
不久,吴令仪因病去世,弟弟方孔炤常年宦游他乡,方维仪便担负教养侄儿方以智的重任。在她的精心指教和激励下,方以智于明崇祯十三年登榜进士,终成大器。% ^7 G" M- W: N' C. p- W2 N
方维则嫁生员吴绍忠,著有《松茂阁集》。吴绍忠故去时,方维则年仅十六岁,守志不嫁。/ L! T5 S" g. \6 J
(四)学教文化实为书院文化的延续。新式学堂应时而生,培养出一大批复合型人才。前驻法大使、文化部部长黄镇,农工民主党首任主席、前交通部部长章伯钧,北平市首任市长何其巩,美学大师朱光潜,两院院士孙德和、慈云桂、陆大道,著名核物理学家疏松桂、方正知,哲学家方东美,古文论家马茂元,著名作家方令孺、叶丁易、舒芜,中共十六届中央委员储波,空军少将曹新国等,都曾就读于桐城中学。改革开放以来,学校为各类高校输送合格新生一万余名,他们中有一千多人已取得博士、硕士学位,有的已成长为新一代有影响的科学家、专家和学者。如全国十大杰出青年科学家方复全,中国科技大学著名教授李定、段路明,北京大学教授程和平,清华大学教授琚诒光等,还有500多名学子远涉重洋,在国外攻读博士、硕士或从事科研工作。
6 p4 N" n% [1 m) B: U i: [* { (五)廉政文化的提法有待商榷。值得注意的是,辞官归里现象尤为普遍。这种与当权者不合作的态度,最终演化为一种内向型的归隐文化。继何唐之后,与左光斗同里友善的文官何如宠,可谓襟怀坦白,操行恬雅。面对生性多疑的崇祯皇帝,他大胆上疏进言,其结果是郁郁而终。同样是明代文官的钱如京,因不敌与政见相左的朝廷官员的排挤,连续六次上疏,最终得以休官归里。姚鼐似乎汲取了明朝官员的前车之鉴,主动回避清代政治,而转到所终身热爱的文学事业。出身于官宦世家的姚文然,也因为政清廉,敢于直谏,最终没能赢得朝廷的委以重用,怀才不遇退居乡里。2 f1 |5 L, j& i( d q
(六)爱国文化与廉政文化本质上相似,但爱国文化更倾向外治,即外向型,强调务实与行动。这对后来的吴樾刺杀清末五大臣,是否产生影响,有待考证。4 O- J9 o* R1 c' V g3 Z5 a9 f
(七)桐城派文化影响深广,无须赘述。8 H4 s, H; _: t- c) @. w, {$ F
以上每一种文化,都有着极其深刻的内涵。它们是桐城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需要指出的是,这些文化还具备以下一些特征:
5 \9 V8 u0 s+ @1 ?# T互融性,即独成体系,又相互交叉渗透,相互影响。& X# S- `$ @& q0 A
包容性,即兼容并包,内外兼治,融汇古今中西,不落宋明理学窠臼。从方氏学派的“易学与科学相结合,哲学与科学相促进,中学与西学相会通,考据学与义理学兼用,实学与玄学兼顾”,到桐城派的“义理、考据、词章”,到姚莹的“放眼看世界”,再到吴汝纶的“倾向西学”。' W% o$ A1 r8 Y* w( r6 [; R# c
实用性,即经世致用,惯于践行。从方学渐的“崇实”,到左光斗的“留心经世之学”与不畏强权,再到姚莹的“了解外情”。
( s5 u% Y; e( x3 g这些都是北大街祖宗留下来的丰厚遗产,值得桐城人尊重并深究。我所做的只为抛砖引玉。
0 o" q. g9 r0 v, L2 ~+ U$ H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