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35441
- 积分
- 3861
- 威望
- 2346
- 桐币
- 967
- 激情
- 3194
- 金币
- 0
- 在线时间
- 2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9-4-28
荣誉会员
 
- 积分
- 3861
 鲜花( 8)  鸡蛋( 1)
|
发表于 2009-11-15 16:13: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hishu 于 2009-11-15 16:18 编辑
: C3 g v1 V& s- r: E4 X; A: o: R- a) N2 `
光绪三年 慕庭公隐居桐城西乡挂甲山 亲自教育诸子 女婿马其昶常至姚家 与姚氏兄弟谈艺论学 姚永概最年幼 止12岁 不得参与 永概不满 质问道:“奈何轻我?”, _3 e; W4 S5 S, x+ B4 A s
谢谢您!:handshake
4 m. M! E; _0 w0 ]$ _8 l8 S' h& {3 d5 H6 Y5 b! e; ~7 W, Z s
姚永概(1866—1923年),字叔节,号幸孙,桐城人,出身于诗宦之家,历代诗书隆盛。父姚浚昌,字慕庭,历任江西安福知县、湖北竹山知县等职,以诗名世。祖父姚莹,嘉庆进士,姚(鼐)门四杰,曾因在台湾道任上杀死大量入侵英军获罪清廷。姚莹曾祖父姚范,乾隆翰林。姚范曾祖父姚文然,明崇祯翰林院庶吉士,入清后官至刑部尚书,主持制定《大清律例》。& [: X' A* l2 T: r$ e' ^0 A% k
( K% V- I% y7 b# ?, N- p$ h& X2 |9 Y. U: e2 C
胡适等《新青年》同人甚为焦急,奔走营救。在营救陈独秀的名流中,不但有北京大学的师生,社会上的先进知识分子,甚至也有反对陈独秀的文学革命的顽固派。胡适在叙述这段历史时,非常动情地说: / F- H0 N( w$ k
( U. T- A- {, g2 j& F7 V7 Y( T
我记得民国八年你被拘在警察厅的时候,署名营救你的人中有桐城派古文家马通伯与姚叔节。我记得那晚在桃李园请客的时候,我心中感觉一种高兴,我觉得这个黑暗社会里还有一线光明:在那反对白话文学最激烈的空气里,居然还有几个古文老辈肯出名保你,这个社会还勉强够得上一个“人的社会”,还有一点人味儿。
9 I2 t" \6 V$ r# b- H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