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629|回复: 1

[桐城人] 严复与姚永概

[复制链接]

74

主题

194

回帖

315

积分

文都秀才

Rank: 2

积分
315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9-11-15 15:41: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教育名流刘葆良接任安徽大学堂会办(即总办)后,便聘姚鼐后裔、桐城人姚永概为大学堂总教习,学堂渐有起色。1904年暑期,刘葆良突然辞职去上海,堂中乏人主持,总教习姚永概与兄姚永朴商议,请学贯中西的严幼陵(复)先生来任总办,才能使安徽高等教育较快地向近代化发展。在皖省教育界颇具影响力的姚永慨兄弟二人几经周折,最终得皖抚诚勋首肯。受皖抚诚勋之命的姚永概1904年10月赴上海,拜访位于沈家弄的严宅,传达皖抚诚勋之请,二人“久谈甚欢”。此时,严复为开平矿务局的诉讼,要去英国伦敦交涉,便答复“明春(1905年)可回上海”再议。10月26日,姚永概、陈三立(伯严)专为严复去英饯行。5 A0 T% D! c: n- H' h

& N" q6 M( T( w- }  1905年,按清廷学制,安徽大学堂改称安徽高等学堂。是年春,因学堂的学生与斋务发生冲突造成风波,学堂急需会办(校长)。10月,皖抚诚勋又责成姚永概去上海请严复来皖,并亲自给严复写信一封,由姚带去。25日,姚到上海,将皖抚的信面呈严复。严复表态:等下月初,其世兄来后商议方可决计去否。之后,姚永概请严的好友夏曾佑、陈三立等人从旁劝驾。严终为姚、夏、陈等人的诚意所感动,终于同意应聘去安徽高等学堂,姚“长跪谢之”。一星期后,诚勋签发“照会”邮寄严复。严回函答应次年正月到皖就任。1906年正月,严复来皖之前,突然收到一匿名信,要挟他不要来安徽高等学堂,致使严复辞职。皖抚诚勋和冯煦再次派姚永概往上海“挽回严公”。冯煦让姚到上海后,面告严复,皖省当局再加万金,“以备严公整顿高等(学堂)之需”,借以表明皖省当局对匿名信的正面反应。姚到上海后,一一转告,并请桐城老乡金子善(严复的家塾先生)百般劝说,严复于是答应任安徽高等学堂监督。
6 N4 D6 r0 i# _1 L( a& K+ W  F8 q* j5 s( a: z  L: V
  1906年3月,正是皖抚新旧交接之际,诚勋调任江宁将军,继任者恩铭聘严复为安徽高等学堂的监督。严复于1906年3月9日来到安庆。3月11日,安徽高等学堂开欢迎会,登台致辞欢迎严复者经久不断,严复大悦。5 D* L3 H2 P- L+ s2 ^

9 k( U$ o2 E& i: ~% }/ L  严复就任后,提倡西学,摒弃旧学,特别提倡西学中的平等、博爱、自由、民权诸说;严格考试学生,要求学生勤奋学习;重视外语,在原有英、法、德文之外,又增设日文和中外政治、历史诸科,使青年学生对西学能如饥似渴地学习,对西方国家的经济发达、政治开明产生羡慕和兴趣。总教习姚永概依照严复的办学方针,认真实施。此后,学堂大有起色。严复在11月13日给夫人朱明丽的信中谈到安徽高等学堂时说:“……学堂自经我秋间整顿之后,至今有起色,学生亦肯用功,毫无风潮,皖人同声倾服。至今唯恐吾之舍彼而去也。”) L" X+ ~7 L+ w
+ H# O  i( w2 [8 d% I7 w" x
  严复在安徽高等学堂为监督的同时,还兼上海复旦公学(复旦大学之前身)的监督、清廷学部考试留学生的考试官等数职,常往返上海、北京、南京、安庆等地之间,而不能常居安庆。1907年1月5日,严复由安庆出发去北京,参加清廷举办的对留学毕业生的考试。严复尚在北京时,皖省当局担心严复留京他用,巡抚恩铭令姚致书寿洲相国孙家鼐,让严复仍留在皖高等学堂。恩铭又令新任皖提学使沈曾植速呈公函给学部,继续请留严复为安徽高等学堂监督。考试毕,严复又回安庆,与姚共同在皖高等教育界继续作贡献。
% H1 R1 F, i  F7 _. K- o  n( X( d, ?
  严复力倡教育,师范先行。他极力进言恩铭、冯煦等皖省决策者,办师范学堂。皖抚恩铭便上奏折,皖省办师范学堂,并听严复推荐,命姚为安徽师范学堂监督,此后,严复又帮姚从各方面为安徽全省师范学堂的开办积极谋划和实施,从学堂的行政管理,师资队伍建设,学生的学习,考试制度等方面着手,办好师范学堂。1907年3月30日,严复随同皖抚恩铭、冯煦等参加了姚永概主持的安徽全省师范学堂的开学典礼,并在典礼上发表了精彩的演讲。
& n, ?% t( z) e% r9 `# M6 O
) c6 M* G! J/ x$ N7 X1 d; m3 ~8 I  1907年5月,因皖北、皖南士绅势力争夺安徽高等学堂阵地,欲掌握皖省最高教育管辖权,致使学堂“人心不一,事变甚奇”,严复便坚决“辞馆”。8日,姚永概、邓绳侯、方伦叔等人在孝涞屋公饯严复。严复离开安徽高等学堂,实乃安徽近代高等教育的损失,否则,安徽也可能有像复旦那样的名校了。
; m, I& E2 b# `* T9 T8 S6 e% }2 |5 a5 ^; z
  严复在安徽高等学堂期间,对研究中国古文字兴趣很浓,欲与姚合作,可惜姚自忖“无此学识”而罢。严复离皖后,姚弟兄常与严复飞鸿传书。1912年,已是60岁的严复被当局聘为北京大学的校长。严复又聘请姚永概来北京大学任文科学长,姚永朴为教授,桐城派又一次登上北大文科讲坛。
; A3 a$ n; F5 n
$ c+ X6 U; f6 W. F$ H+ t. ~  张皖生
楼主新帖
龙眠双溪水,清风紫来桥

299

主题

3546

回帖

5739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5739

嘉宾会员

鲜花(8) 鸡蛋(1)
发表于 2009-11-15 16:13: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hishu 于 2009-11-15 16:18 编辑 2 v% R2 _( |2 D5 Y: h, {

8 D" H; n1 `( v( B) i$ b( N光绪三年 慕庭公隐居桐城西乡挂甲山 亲自教育诸子 女婿马其昶常至姚家 与姚氏兄弟谈艺论学 姚永概最年幼 止12岁 不得参与 永概不满 质问道:“奈何轻我?”4 u8 X" t3 ~: Y; b( ?% M% H
谢谢您!:handshake5 N8 u( A4 P* O6 x* h# J8 w

6 t% o/ W% W  G  L姚永概(1866—1923年),字叔节,号幸孙,桐城人,出身于诗宦之家,历代诗书隆盛。父姚浚昌,字慕庭,历任江西安福知县、湖北竹山知县等职,以诗名世。祖父姚莹,嘉庆进士,姚(鼐)门四杰,曾因在台湾道任上杀死大量入侵英军获罪清廷。姚莹曾祖父姚范,乾隆翰林。姚范曾祖父姚文然,明崇祯翰林院庶吉士,入清后官至刑部尚书,主持制定《大清律例》。
" L, O/ s4 B$ X: [
; ~3 |% T) S. U% c# ~: g! h
1 X' P! [0 @( x胡适等《新青年》同人甚为焦急,奔走营救。在营救陈独秀的名流中,不但有北京大学的师生,社会上的先进知识分子,甚至也有反对陈独秀的文学革命的顽固派。胡适在叙述这段历史时,非常动情地说: 9 O( e( {' Q0 O1 Y3 i$ @
% g* M7 j& ?( O) s# v
    我记得民国八年你被拘在警察厅的时候,署名营救你的人中有桐城派古文家马通伯与姚叔节。我记得那晚在桃李园请客的时候,我心中感觉一种高兴,我觉得这个黑暗社会里还有一线光明:在那反对白话文学最激烈的空气里,居然还有几个古文老辈肯出名保你,这个社会还勉强够得上一个“人的社会”,还有一点人味儿。" b9 \3 y+ {! S1 k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