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1598
- 积分
- 2259
- 威望
- 20080
- 桐币
- 927
- 激情
- 875
- 金币
- 0
- 在线时间
- 1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5-5-13

桐网嘉宾
 
- 积分
- 2259
 鲜花( 2)  鸡蛋( 0)
|

楼主 |
发表于 2009-11-4 16: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六尺巷”精神与“和谐桐城”
桐城“六尺巷”的美谈,在中国几乎妇孺皆知。
据《桐城县志》记载,康熙时期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家人与邻居吴氏因地界发生纠纷。家人遂驰书京城,张英阅罢,立即批诗寄回,诗曰:“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诗,旋即拆让三尺,吴氏深为感动,也退让三尺,于是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道。据说1956年中苏两党出现分歧,毛泽东接见苏联驻华大使尤金时,还曾吟咏此诗。唐家璇也曾说要组织外国驻华大使来六尺巷参观体会。
“张英这种和谐礼让,不是屈从于权贵的礼让,因为他本身就是权贵;也不是力不能支的退让,而是一种真正的知书达理,发自内心的礼让,这种精神是值得提倡的。”汪莹纯分析道。
“六尺巷”精神与桐城市委后来提出的“和谐桐城”概念也是合拍的。“和谐桐城”,也即“五个桐城”:“教育桐城”、“文化桐城”、“生态桐城”、“健康桐城”、“幸福桐城”。
比如“教育桐城”。
桐城原本就有崇文重教之传统,“城里通衢曲巷,夜半诵声不绝;乡间竹林茅舍,清晨弦歌琅琅”。有人甚至形容说,“户户翰墨馨香、家家灯火书斋”。著名的桐城中学,是安徽最早的三所中学堂之一,其创始人即是曾担任京师大学堂总教习、被誉为“近代教育先驱”的吴汝纶。桐中学子丝毫没有辜负吴先生“代起人豪”的期许和“勉成国器”(校训)的嘱托,先后出了章伯钧、朱光潜、慈云桂等名动一时的大家。有人赞曰:“想过去冠盖满京华,文章甲天下;看今朝人文重崛起,再度领风骚”。更大的亮点是,桐城在科学谋划教育事业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方面也可圈可点,多次获得“全国基础教育先进市”等荣誉。
再如“健康桐城”。
汪莹纯在做客人民网时曾说过,“健康桐城”至少应该有三个层面的含义。第一个层面,人的健康,这是最根本的。人要有健康的体质,心理要健康,要精神健康,同时,人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第二个层面,一个城市为了保障和促进人的健康,它所应该具备的一些软硬件的设施。第三个层面,人和城市之间的互动也应该是健康的。在发展城市的同时,应该考虑它健全的物流、人流,考虑它的生态保护、城市环境,城市对人的作用也应该是健康的。如桐城市医院是二甲综合性医院,在全国县级医院中,管理水平、服务质量位居上游,曾被评为百姓放心的医院、安徽省诚信医院、医德医风建设示范医院。桐城也多次被评为“全国卫生工作先进市”、“全国体育工作先进市”。
“这五个方面做到了,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和谐桐城。像有的地方经济发展很快,人均生产总值很高,但喝不上干净水,吃不上放心的食品,你说这发展是为了什么呢?把一些更根本更重要的东西丢掉了,把人自身的需求忽略了,反而去追求一些表象的东西。”汪莹纯说。
2007年,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和中国社科院有关机构,联合组织了一次网上投票,评选“中国公共心目中的和谐之城”。桐城是全国30个公众心目中的和谐之城之一,也是安徽省唯一一个上榜的县级单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