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1491
- 积分
- 245
- 威望
- 515
- 桐币
- 102
- 激情
- 4
- 金币
- 0
- 在线时间
- 53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6-9-30

文都秀才

- 积分
- 245
 鲜花( 0)  鸡蛋( 0)
|

楼主 |
发表于 2008-10-6 10:56:43
|
显示全部楼层
沉慨略同而旨趣更显豁者还可读一首《河之熊》:
9 A# K* R: Q9 ?8 m6 S, \* v9 J M; v& u+ J' \! u5 w, R
玄冬射猎不获熊,半蛰树颠半土中。一熊不蛰翻然出,樵夫掷斧揕其胸。. p( u' ^& x8 D8 A, H; a
. {& x1 x" Q/ c6 V2 p# W入城报官分食肉,皮作鞍鞯脂切玉。长弓大箭相顾嗤,前宵千骑空驰逐。6 O2 b2 x) p6 w9 j1 Z+ O" a7 i
$ h. V! C n2 h
吁嗟乎!生既不能渭滨入梦发明王,复不能西山玄雾同豹藏。
. G; z: R3 S2 Z4 V$ v2 |! O. H5 s5 y3 p; O Q: n
不假虞罗自送死,委地不复夸身强。禽兽虽微亦天意,出非其时非其地。3 A' i+ u; D* I* @3 n1 l
! t2 Y! @ v- l8 n西郊误作灵苑游,麒麟尚掩宣尼泪。况汝蠢质难独立,失几陷险嗟何及。- r/ {/ p2 i+ G, C e1 T
5 A5 i# G9 m6 \* I% K0 `( |君不见枯鱼当年过河泣,致书鲂鲤慎出入!
. v8 W3 v" S$ K# F8 a& N4 `: ?9 A& g$ @4 O: U0 Q" ~
" p8 [) M2 [: K3 H正如顺风之境一样,逆苦之境可以毁掉一个人,亦可以成全一个人。在极天冰雪中,垂垂老矣的方坦庵的头脑似乎从来没有这样活泼和冷静过。苦难令他看见了诸多以前看不见的东西,荒漠的冰原与荒漠的人生反而将他推上了“一览众山小”的制高点,同时,“蠢物微尘”也在他的放大镜下获得了全新的“形而上”的生命意义。所以,他唱出的这些调子尽管仍不出“变徵之声”范围,但和血和泪,便觉分外动人。且听:
1 P) }1 H2 J5 \7 F7 |) c8 x" D. y. Z( |& {- r
+ R9 `% m0 `% ^) `请看世人何异牛,旦夕经营为一饱!
' h2 U7 M2 u7 ?" O5 o2 [4 ~8 M7 i) N
3 O* G! |: b, Z. B: C8 l8 {, l
----《饭牛歌》
( w, w/ a5 E- r' L# P3 } - J1 v9 A/ L0 a. R' G
古今遭逢不一境,花坠华茵溷坠井。勿问天年谁不才,木生有幸有不幸。
; t5 x6 N) s4 o( s4 @6 x! m# `* m: \$ C1 \8 m
! @0 @6 U, B/ Z; j----《大木歌》 + ?% y+ U- W! G0 }3 O
* V! N5 x+ M: U$ s8 j$ I
和音何必皋,矜慎保厥生。
- o; h& T! W7 Z# ^5 F" h! {7 A; g* ~* _- ~4 K. F# S
* Y- I$ C! `, k4 k, w
----《闻夜鹤》
: z/ f9 e O) C' M( d ~
0 _* A' ]7 D8 `8 \* c' }- @回头笑语冰上人,世路无如此井平。井栏即蹶岂伤身?+ T4 |9 P8 x6 P' H, K% t" U4 a
! W/ T' G" x: }0 Q, `
+ ]' e$ R& w9 D/ U
) V0 r2 A! R8 M8 U$ f3 `# Y0 c----《冰井行》 9 s t4 j: N7 y! o
" W, D4 }$ l, [, D, j
物类有余荫,人寰多畏机。; Z% O. b/ C' F/ B' ~: S" l
7 l# {1 r5 b) S
: |4 ]# d% N2 b
----《树中草》 8 b- Q" u$ ^) b4 y7 R( X& p4 S
; K' o Q- `( w
# M9 i+ A% P3 _, F鱼梁浅,鱼尾剪。鱼梁深,鱼眼腥。梁无心,鱼自婴。鱼无命,梁已定。噫!朝餐瓦盆脂切玉,鱼不能言悔失足! % J; _; P- H g4 ~+ k
5 G$ [# c+ c$ q6 i----《鱼梁词》$ v0 X% A3 c* m, G/ i
! }( P% d# e7 X& m
9 k( u+ Q l' V6 C2 @
还值得注意的是这样几个题目:《偶得生雉畜之》二首、《哺雉》、《放雉》二首、《忆雉》。为一只野鸡而作诗达六首之多,这显然不是林下优游的那种闲情逸致,而适可作其藉物象自言身世之凿证。在坦庵诗中,“借题发挥”是一个鲜明特征,更是知人论世不可忽视的关捩所在。9 I* y* j8 Y+ b3 H
# v# [; W) j9 e% ~+ j6 x
) Y; B$ v* X) h$ N" d4 {6 }6 |最后似还应看一首《月食歌》。李兴盛先生《前言》中称此诗可作科技史资料,诚然。但这首杂言诗却也正是“借题发挥”到了极致的作品,其呵天骂地之慨,似较屈子《天问》犹激切。诗中在问过“天是何物,司天何人”等一系列奥秘,在问过“尧囚舜馑,朱绝均丧。桀仁纣圣,汤篡武逆”等一系列悖反现象都是“亦谁昭明,而谁聋聩”之后,居然以“我知之矣”的口吻断然道:“群天下亿万人并生以奉一人固已,山莫与陵而川莫与介。更不奉一天,焉以制其威福,节其理欲?将膏亿万人之肉,不足供恣睢之一快!”
- C' b: w' ~6 z" I# H& X$ i3 S3 \/ [* C, l& n& o' u% F1 f/ N4 J
: x$ {1 j, d6 g5 L9 c; h8 v这样的“牢骚”不是听起来有些耳熟么?不是与黄梨洲那篇宏文《原君》中发出的金石声有些相似么?更有趣的是,本诗写在顺治十七年(1660)庚子,梨洲的文章则成于三年后的康熙二年(1663),二者时序如此接近,而一个是遗民界领袖,一个是“无耻”的贰臣,他们是在哪一层次上统一了起来,能用如此近似的声音吟唱?这不是很值得我们深思么?写作本文原来只为倾听坦庵的流放心声,最后却“发掘”出了一点“民主主义思想”的萌芽,这实在是有点奇怪且始料不及的事情。
! D% H+ @( B6 i2 I" h$ x* x% P$ [# C$ ?5 K W# @( L2 {
以政治身份界定,方坦庵无疑是贰臣之一种,且是那种所谓“无羞恶”的贰臣。即便身在宁古塔的愤激郁怒中,他流露出的至多也只是对“今上”及其“种族”的不满[9],而不是故国之痛、忏悔之心和对“先帝”的恋眷。明清易代之际,这种贰臣并不少,坦庵是其中很具典型性的一个。5 X* ~6 c" H# ?$ R9 Y0 k4 z5 t
% g# H6 s4 Q' E9 \: g9 {6 u/ T2 a
9 s' c u4 R2 h7 o* S; j可是在本文的写作过程中,其贰臣身份却是在渐渐消隐下去的。对我来说,他只是一个没抱甚么政治理想而只想过得平安富足些的老人。他以为只要踏踏实实作个闲官文士,无论“主子”是谁,都不会有人来找甚么麻烦。可惜,文人的这一点天真愿望历来都不容易得到善终。等到他终于悟到“累人原血肉,误我是文章”(《宁古塔杂诗》其十一)、吴梅村写下“人生忧患识字始”(《悲歌赠吴季子》)时,代价已经付出,一切都已太迟。文化,可以最充实,最动人,也可以最软弱,最悲哀。
' ?/ f& e* H8 r& C N( p9 @: a" U
% \& Y! ^; J4 V/ C2 w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