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519|回复: 0

[桐城文]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读洪放的《南塘》

[复制链接]

34

主题

158

回帖

245

积分

文都秀才

Rank: 2

积分
245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9-10-27 12:16: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读洪放的《南塘》
谷卿
当我们的眼睛日益被埃尘所遮蔽,心灵逐渐被土垢所披蒙的时候,文学就像一柄玉麈,能够拂净眼心、还我本来。然而在当下,每逢我们真正怀着一颗寻觅之心去虔诚地阅读,所见的往往又是那些借“文学”和“文化”之名推销着自家浅见和滥情的俗劣低廉的文字,昔日的认同和共识早已被人们抛诸脑后、弃之荒野,而那些浮躁狂飙式的消费对象,却借助重新阐释经典的机会而得以披红挂彩地占据了文化的中心位置。文学逐渐失去了“革命”和“启蒙”的功能,更伴随着作家和知识分子地位的衰微而沦为市场经济和消费行为的点缀与衬托。尽管如此,还是有一批又一批理想坚贞、心气平和的作者愿意默默地用一种安静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思考,比如生产于市场运作方式和畅销书机制之外的散文、诗歌,其自身的“纯度”总能保持得相当浓足,正像张颐武先生所分析的那样:“纯文学在越来越边缘化的同时也越来越真正回归‘自身’。”
$ i) V) \& N7 S& M+ d# a
' W4 ]  U: L8 g6 |5 V
    在我的记忆中,作家洪放的名字是与官场小说紧密相连的,他的《秘书长》、《挂职》、《领导司机》等作品已经成为读者所熟知的当代官场小说的经典文本。当我阅读这本名为“南塘”的散文集时,曾经怀疑它的作者是否就是那个“写小说的洪放”,而勒口上的“作者简介”却明确无比地肯定了我的怀疑:这本散文集所要展现或言还原的正是“官场”之外的洪放。这倒激起了我更大的阅读兴趣,读着读着,我感到我所认识的洪放开始陌生起来——然而却又那么真实。

  i# G! g6 a5 Z8 F! X* J' O, A0 X% b: o% n6 _1 Q6 s3 r
    洪放是一个容易被自然感动的人,因而他能以精微的眼光、细密的心思、沉实的笔触从容地记录下自然中每一个微缩的景致与瞬间。在汽车穿越山谷时,巨大的投影将洪放带入到对生命行旅的猜测和臆想中,那一瞬仿佛在历史中穿行,无数的意念飞速闪过,而当“山谷终于到了出口,汽车像野马般冲了出来”,已是恍如隔世:人生的超越,往往就靠在这“入”与“出”之间发生着改变(《穿越山谷》);在敦煌的鸣沙山遭遇日落,“所有的苦难、风流、旅思、瞻望,都在这落日的瞬间沉淀”,苍茫的意象结成一张大网,将洪放带回故里的后园,感受悲壮之美的同时,也在反刍往昔的苦乐荣辱(《纪念落日》);深邃静穆的星空之下,当“那种澄静而博大的光辉”照进人的灵魂深处,令人不由追忆起先行的圣哲:辉煌与不朽总是与冷寂和孤独相伴,最伟大的人虽然远离世俗、难以被人们所理解,但他们永远就在我们的头顶,虽超越无垠但咫尺可见(《星空》)。不论在阳光耀目的白昼,还是在寒月高悬的夜间,洪放总能异于常人般地听见风的声音。风声中,那些无影无形的“等待”、“接纳”、“死亡”、“萌生”让人感到就发生在眼前,自然的宏阔和历史的深重在这风中交织在一起,成为让洪放“心痛”和“流泪”的导因(《风吹》)。聆听着自然的箫声,洪放时而畅快地宣泄着生命,时而细腻地品咂着情思,时而痛苦地思考着命途,时而严苛地拷问着灵魂,只有生活在这种状态下,洪放的思维与文笔才得以如此质实而缜密。

: i9 N+ O& \' O6 J: }$ D
+ b1 Z2 J3 _- G; a4 o
    从南塘到桐城,从桐城到徽州,江南一直在她千古不散的淋漓水气中织造着不同的梦境,虽说在《南塘》里,城市、小镇和乡村以其各自本身所具有的性情呈现,但履迹所至,它们好像总有许多内在的相似,这些相似内敛在山水花树之外的文气之中,说不出它们究竟怎样承载着一个地域的精神和实体。“人生何所似,对月写苍茫”(《烟雨徽州》),我相信,这是洪放真而又真的切身体悟。
4 V/ {/ O/ S" t/ R# b+ d/ B
6 Z4 |& e) O5 i4 [& I
    能在一个秋天走进南塘,感觉真的很不一样。一千多年前,当陶渊明回到阔别数载、魂萦梦绕的故园之时,喜不自禁地发出“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欢呼与喟叹。洪放的南塘,一如沈从文的湘西、贾平凹的商州,又如契诃夫的樱桃园和川端康成的伊豆,它是一处记录心灵成长和生命律动的梦境,也是一处寄托旧时理想和往昔情感的港湾。在这里,洪放能够自由自在地徜徉、漫步,行走间吟哦不歇,随时随地与南塘的天空、大地、山水对话,这里的芦苇、麦苗、水葫芦、革命草、蒲公英,都是他的真朋友、好伙伴。这是一种生命的互相欣赏与期许,恰如李青莲的“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和辛稼轩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最深刻的交流是倾听,与自然的交流同样如此,这是洪放早已认识到的,他甚至知道,心灵的维度、生命的状态、人生的旅途,都须要回到最原初的地方确证、查认、找寻,正如他所说的那样:“谛听生命,其实就是谛听未来”(《生命的谛听》)。

0 L) Z8 G- {6 g0 b# `! U9 |( R; f* k; D
    我最喜欢的还是《南塘》的第三辑“另外”,这里的十几篇文字大都充溢着浓浓的禅意。写茶,禅是清芬的;写雪,禅是净洁的。写大地,禅是敦实的;写湖水,禅是流盼的。写鸟声人语,禅是智慧安详的;写青草红叶,禅是深沉悲壮的。文字里的洪放,似乎一步一莲花,行走在大地间,目之所及、心之所系,无不清寂而灵动;洪放眼中的山水,又都是静静的,阅尽了春秋冬夏,参透了生死离合,因深沉到极致而显得温柔而且可爱,朴实而且自得。《华严经庐舍那精品》云:“于此莲花藏,世界海之内;一一微尘中,见一切法界”,在《南塘》的世界里,不论多么微小的事物,都能通过它们窥知这个世界的创设者洪放的那颗充满智慧和禅定的心。
( x4 e% ?! `, n: R) W
9 u7 v, w5 I9 W! b' K
    阅读洪放的《南塘》,仿佛欣赏一曲远离俗尘、回视内心、观照自我、反身而诚的心灵牧歌,正所谓“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南塘》的精神,或许就在于此。
楼主新帖
回贴是一种美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