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31970
- 积分
- 37
- 威望
- 28
- 桐币
- 8
- 激情
- 6
- 金币
- 0
- 在线时间
- 15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9-1-16
文都童生
- 积分
- 37
鲜花( 0) 鸡蛋( 0)
|
发表于 2009-1-16 01:06:23
|
显示全部楼层
☉可能是对县志期望过大,初读《康熙桐城县志》,感到有点失望,很多想知道的东西在里面依然找不到。无论是行政区划、山川河流、风土人情,所载都不是很详尽。但无论如何,这本县志还是很有价值的。
: H4 K: a( Z; T6 j# \& w
5 A' n, P4 A( y6 c☉桐城的“桐”是什么桐?油桐?梧桐?泡桐?大多数人认为是油桐,县志认为是梧桐。我坚持认为是桐梓。桐城有桐梓山、桐梓河,古桐国就在其附近,这些事实你不能视而不见。清朝也晚,所说不足为凭。
; `+ j7 t7 u M3 j4 s/ _! f* ~1 ~( l5 |1 {) n# S3 Q
☉清朝桐城辟五个乡,其中东乡清静乡和南乡大宥乡今天辟为枞阳县。“宥”是宽的意思,大概是指水面宽阔吧。西乡为日就乡,因为西乡多山,“日就”大概是指离太阳近。县市乡不大,民间不知所指,多读成“现世乡”,意思大变。
s9 }* f8 c8 }% ^$ A( @+ p o- F" Q' ]% m
☉桐城有志,始于明朝弘治初。弘治皇帝是指明孝宗朱祐樘,早年为万贵妃所不忍。弘治元年为1489年。弘治皇帝是一位仁君,但也没有什么作为。明朝基本上没有好皇帝,个个都是王八蛋,只是王八的方式不一样。
6 @- x6 G s0 o0 e M1 N
- f, c$ N. W4 q☉清朝至民国,桐城还是一个沿江大县:东至庐州府无为州340里,西至潜山县粟米冲130里,南至怀宁县120里,北至庐州府舒城县120里。解放后,桐城的地盘越来越小,现在成了一个内陆县,只剩下鲟鱼镇一个沿江飞地,让人无限感慨。前日罗岭又被划走,众多网友签名呼吁,也是徒劳无功。
: H5 n# T- H0 u1 ~1 k0 b: f. T5 Y) o3 ~9 C# E9 Y+ V9 I! O
☉县志纪年从唐虞开始,然后是夏、商周各朝。此处的“唐”不是指唐朝,而是指唐虞。唐虞指唐尧、虞舜。唐虞时代一般称为传说时期。
* e' x: m$ R9 B: F4 E* J- j& _, f3 ]5 o$ D, k/ D3 {' M' y: _
☉唐虞时代天下分为九州,桐城隶属扬州。大致来说,桐之为县,早期东连,晚期则西附。到了明清,生齿日繁,行政设置逐步细化,才归为安庆府。! M4 T1 {& p) D' J) _5 s4 \" j
4 Y2 H# k/ B$ Q, m
☉桐城长时间属于庐江郡,桐城方言多与庐江方言雷同。就说这“庐”,两地都读作“鱼”。当然庐江郡并非指今天的庐江县。
( ^ m* X: [' L- h2 m: i7 a/ C) v9 d) v; T; h% m
☉县志中多处说到的豫章,是指今天江西南昌附近之地。! Y$ n, }2 H) d0 z
0 M# r% {6 ^& H* w☉桐城处于强地震带上,但明末清初发生了数次较大的地震,现在是不是会安稳一些?记得20世纪70年代搞防震,到处搭防震棚,但久等不震,最后只好听天由命。& c* g8 P8 S: @0 L3 l, r1 L/ z; O
$ L. _2 \3 L" Y' q; j; y- G; _2 ^
☉县志中多有蝗灾记载,可惜本人平生未遇。只是儿时小孩调皮,吵闹不堪,大人每每骂曰:蝗虫来之!
; ]3 R6 b9 D5 G) ~2 j; d/ z. x: A
☉清朝桐城设五镇:枞阳镇、汤(沟)镇、孔城镇、北峡关镇、练潭镇。这里大概将县治排除在外。县志说北峡关镇县北45里,可是,县北到舒城边界也没有45里呀?北峡关镇今天在哪里?3 e/ q6 G/ n1 A6 W1 R
2 v% A5 x0 Q5 c: Z& M" [9 k1 m. ~☉撩风山,县西40里,上有风洞,风出有声。本人的老家就在旧时的撩风铺保,大致在老挂镇与童铺的交界处。但本人从来没有听说过什么撩风山,更不知道什么风洞。此地有一个地方叫高岗,我还以为高岗上风很大,所以叫撩风。
% ?: a$ ], U3 G3 d( l* y6 G! y! l9 m! v8 a w1 Q
☉掛镇因掛车河而得名,掛车河因挂车山而得名,挂车山因挂车石而得名。挂车石为何?县志没有说,大概是不言自明。一般认为,挂车石是山脊一块形似龙骨水车的石头。问题是,这块石头今天是否安在?. n( c% S. x$ Y* R( t
9 C% |; Q3 ]+ I
☉桐城的很多大山以形状命名,如龙眠山、大龙山、挂车山、屋脊山。我有点搞不懂,古代的人又不能乘飞机鸟看,怎么把一座大山的形状看得这样真切?古代山上的树木肯定比现在要多,看起来更不容易。就说龙眠山,我怎么也没看出什么地方象龙。你要说有点象,那么,只要是绵延的山脉,哪一个看上去不象龙呢?
# s" X0 }' F) F) q; y1 A
5 h1 z k7 A t- a☉本人家谱中老是提到一条车阳河,位置大概在范青公路一带。可惜县志中只字未提,估计是太小了。从名字上看,应当是挂车山之阳,也就是挂车山之南。因为,如果指挂车河之阳,就是挂车河之北,完全不对了。这样,这条河应当发源于挂车山,让人想起附近的血防河。家谱中又说,边上还有一条车阳大道,难道是指血防河埂?印象中,血防河是70年代为了防止血吸虫修建的,它原来是个什么样子,完全没有记忆。/ @# W: h, r3 d* ~* l
% Q4 n7 v$ h* k% }9 q- D
☉挂车桥,县西25里。县志里没有说它是石桥还是木桥。60、70年代,已经看不见桥,而是建成一座滚水坝。由于上游修建了牯牛背水库,滚水坝又很低,每年梅雨季节水库放水,都要淹死不少人。现在,已经改建成石桥。
5 o: b/ E* m9 m" Y
- o1 m/ k" u) ]; q☉看到现在,发现古代的人也是个马屁精,每每提到国朝(清朝)干了件什么好事,总是将当时的知县胡必选抬出来。县志的主编就是这位大人。( ?$ y# x& e5 ?( e0 X* k$ t
: Z/ }/ g# h6 m$ g$ G! |☉县志中说,时有铺舍18个。明末破坏很大,清初加以修葺,估计也没有完全复原。所以,有些铺舍今天连名字也没听说了,如撩风铺、野狐铺、山西铺、泉水市铺。而留存到今天的一些铺舍县志中又没有说,如香铺、巴铺、三十里铺。有两个铺一直都在:双港铺、牛栏铺。
* S: e2 O; h- G$ a; e
+ ~; p7 W1 X1 x# e, u6 k. A' J1 F☉我本来以为范家岗得名较迟,县志中却提到了范家岗,看来其得名起码在明朝。6 D( K9 D3 T5 U% l# B6 S
4 R& k2 a/ f9 w2 H. g+ I1 f☉桐城人口,明崇祯4年58560人,清顺治14年33025人,康熙元年40120人。清初是中国人口大增长的年代,桐城也不例外,但由于明末人口减员过猛,康熙初年还没有完全到位。关于明末人口减员的原因,县志说是瘟荒寇乱,这是笼统的说法,估计死去了一大批,跑走了一大批。本人老家有一个怪现象,很多村庄的名字与居民对不上号,夏庄没有一个姓夏的,唐庄没有一个姓唐的。 Y$ _9 X' {9 y6 u- x' w/ y
) r. w. D. w8 O" {0 ~9 i$ N
☉清康熙6年(1667)江南省分为江苏和安徽两省,县志修成大概在康熙甲子年(1684,康熙23年)前后。也就是说,修志在分省之后,不知道为什么,县志中还是老提江南省安庆府桐城县。+ O" Y# z# S1 S' [& e1 Y
9 G8 H( E9 g# L☉县志中花了相当大的篇幅,不厌其烦地介绍土地情况,而且有大量的数据记载。可见,在农业社会土地是多么重要。那时的老百姓也没有其它什么财产,不是房子,就是土地了。所以,那时的有钱人和地主几乎是一个意思。
8 @ m% [( \+ [" m* ]0 d6 e2 e+ v, R6 Q( o$ _$ }3 b# L. |1 h" U* W' q
☉很有意思的是,介绍教育时,县志花了相当大的篇幅介绍和颂扬孔子,弄得都有点不象县志了。可见,古时对这位大成至圣先师的尊敬,起码表面上很尊敬。4 v2 }, V, J' M. r4 v3 ?8 v
6 F( z9 \$ s: ~1 c( W/ N☉介绍田地的部分,可以说毫无意思,但从中却可以辨别古代行政区划的位置,这大概是修志的人没有想到的。就好比介绍经济发展时,有很多流水帐,也是毫无意思,但可以从中得知当时官员的薪金水平和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如果谁有心,可以将田地记载中的地名与今天的地名对应起来,一定很有意思。
* L( n7 Y/ b- Z
3 f! S1 y( n4 N5 y Z: X☉在县志很多地方,黄甲都与西乡其它地方并列。本人家谱中也多次提到,本家族的许多祖坟都在黄甲大山里。这是因为,在没有修牯牛背水库之前,黄甲与西乡其它地方离得很近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