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7-4-24 17:54:05
|
显示全部楼层
Re:迟暮桐城之戴名出世
<DIV class=title align=center>迟暮桐城</DIV> | <DIV align=center>发稿时间:2006-7-24 15:35:19</DIV> | 我是在路上认识桐城的。 那是一列由北京开往安庆的火车。我坐在车厢里欣赏着窗外穿梭而过的景色。车出合肥以后,我的眼底尽是一片片浓绿的旷野,渐渐地旷野对面绿色掩映下的楼群引起了我的注意。 “这会是什么地方呢?”我自言自语起来。 “待会儿到桐城站,这里是市郊。”说话的是一位须发尽白的老者,他坐在我的对面,看上去慈祥而硬朗。他接着告诉我在桐城工作的一些琐事以及还有不少老朋友在那儿,云云。 “桐城现在怎么样了?”我不无好奇地问他。 “这几年确实发展的不错,可是文化这东西没了,老祖宗留下的全被扔掉了。”此时老者浑浊的双眼里尽显哀叹。 伴随着沉重的铁轨声,我不禁陷入了迷茫。文化上的落伍?这似乎是不可能的。在我的印象中桐城应该是一座隐含着浓郁历史韵味的古城,文化可以看作它一面不倒的旗帜。所谓“言古文者,必宗桐城,号为桐城派”,正说明了桐城派在清代文坛的显赫地位,桐城文化中的古文传统也使桐城一度名扬天下。可是在这位老者的眼里,桐城失却了传统,这种天然的自豪感在现实中找不到慰藉。 当时我还没有直接接触过桐城,所以沉浸在桐城派散文的同时,只是对桐城产生了精神上的膜拜。 难道桐城的文化传统真的失却了吗?历史上,桐城曾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尤其在清王朝。那时从桐城走出去的的几个文人,凭着桐城古地的文化熏陶,以起古文之衰为己任,自清代以来的几百年间使桐城派古文大行其道,桐城遂以此为当世所瞩目,于是有了“天下文章,其出于桐城乎”的盛誉。 莫非它因桐城派古文的盛而兴,又因桐城派古文的衰而落了吗? 戴名世、方苞、姚鼐……这些桐城派的代表,成就了桐城派古文200余年的风靡,可是桐城派古文气势孱弱、局促狭小以及疏于议论而以虚义相掩的瑕疵,使得它在白话运动中,归于曲中人散。 去年夏天,我终于有机会去桐城看一看了。初入桐城就有一种陌生感袭来,没有我所预料的那种古韵犹存的风貌。行走在桐城的街道间,只有喧嚣的轰鸣声,没有毫厘的郁郁之风。在这里四处弥漫着现代文明带来的汽油味,着眼处是工业成果下的零乱碎片,在别人的津津乐道之际它自身在无形中衰老着,然而却有人为它唱赞歌,这不知是悲哀还是幸运? 在桐城,我问了几个当地的朋友:知道姚鼐吗?他们摇了摇头,以为我要找他。何苦,我为何去找一个死人呢?想至此,我释然了。陈静思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