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风柔笛悠悠 于 2009-5-30 17:22 编辑
说来也许不信,在市区居住,居然听到蛙鸣。
我住的地方依一条小溪,其实,它不叫溪,准确的说,是以前农民从大河里引来,用于灌溉农田的。随着城市的扩张,我居的地方,已成市中心了。
这条溪依然存在着,无人清理,上面布满杂草,水儿浑浊,有腐臭的味道。
不起眼的小小水域,依然有生命存在,这便是蛙了。蛙们失去了家园后,局促于这里。因而夏天的夜晚,我可以免费听蛙鸣,观赏源于自然的音乐会,是辛哉乐哉的事。
每当听着蛙的歌,不由得想起小的时候,同隔壁的二胖子,夏夜里,到田地里照蛙的事情来。二胖子照蛙很在行,能知道蛙的种类,从蛙叫声中,辨知孰公孰母。照蛙,要背一个竹篓,找一个棍子,裹上棉花,浸上汽油,这便是火把了。有了这两样东西,就得偷偷瞒着大人,大人们是不许我们去的。可我们,总是能找着机会溜走。
夜晚的田里热闹,蛙鸣阵阵。我们一进入,就迫不及待的照蛙。这个时候,在田野里,火把一亮起来,蛙们花了眼,蛙叫便停止了,蛙们一个个匍匐在田里,一动不动,轻轻的一闪臂,蛙就轻易进入了篓里,蛙在篓里扑腾扑腾的声音,令人激动。心中的那个惬意,朦胧的夜里就别提了。捉的蛙我们是不敢带回的,带回,免不了要受駡。二胖和我,常常做着捉放曹的游戏。就着明月打开竹篓,将蛙们统统倒入田里,看蛙们从篓里欢快的奔出,自由自在的在稻田里,溅起水银般的月色,然后在朦胧中消失。我们乐呵呵看着,拍着手笑着,少年的天真,一览无余于天地自然之间。
后来,我们大了,忙于生计,各奔于东西。有时碰到,谈起少年时照蛙趣事,竟不住哈哈大笑。天真的相约,再去照蛙。但终究没能成行,但童年照蛙的情景,却历久弥新,难以磨灭。
对于蛙得感情,还流露于工作生活中。有一次,朋友请吃,要上一盘爆炒蛙肉.我拒绝了。朋友问为何?我就把青蛙是益虫的道理,讲解给朋友听。朋友听了,也就不在坚持。再有一次,我带孩子上菜市买菜,孩子看见有一个人正在生剥青蛙,就嚷着我,要买下那些没剥的活蛙。我明白女儿的意思,就掏钱买下剩下的活蛙。孩子见我买了,就悄悄附我耳朵说,等会我们把它们放了。我说好,随后在一个小池塘边,我们将蛙全部放生了。这事情被孩子写进作文,文章还被评为优等呢。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是宋人的词句,现在读来犹为亲切。那蛙声一片,意境特优美。在一片蛙声中,与蛙相处,无论那种角度,都很有感触。我曾经在乡下工作过一段时间,现在还仍然有机会到田间去。我知道农民是极其爱护蛙的,他们视蛙为益虫。所以,轻易不去伤害它。蛙是天生的捕食害虫能手,一只蛙一年可以捕食害虫1.6万。因此,害虫视它为终生的仇人。农谚:立夏听蛙,丰收补歉。说的极有道理。
我对于蛙的喜爱,不仅仅它是益虫,还在于它,能鸣出各种各样的动人音乐。月清如水之夜,鸣奏的是舒缓柔和的小夜曲;天燥湿热之时,弹奏的是急促猛烈的打击乐;夜色温柔之夜,便流泻出似水柔情的音符......而更令人称奇的是,夏夜的雨后,在小径上漫步,这时候微弯的月,从云缝里折出,淡淡的光,洒向稻田清冷柔淡的薄水,灵动着眼睛,叫心如何不动起来。蛙,这个时候,从你的脚下扑哧一下,跃入稻田,水在蛙的惊呼之中,击碎了月光。还没回神的时候,它就从稻田的那一边,呱呱的叫起来,一只,一只,又一只,蛙们都叫了起来,合唱正式开始。这时,人,就是指挥家。脚步这边重一些,这边立马停止,那边依然在唱;你再对那一边重一下脚步,那边就停止。此起彼伏,不绝于耳。处在美丽的夜景,又聆听自然的歌,心不醉也醉。乡下,有这样的场景,不过,真想听不是容易的事,除非,独自回乡下小住几日。
又是一个月淡风稀之夜,我又听见了蛙鸣。可这鸣声嘶哑,有哽咽凄楚的味道。不比,在乡下和少年时,听到的亲切悦耳的蛙声了。听人说,这条小溪,将要改成城市的下水道了。
一旦小溪改造为下水道,蛙,将会流落于哪呢?蛙鸣又何处觅呢?
小溪改造了,环境好了。这里却再也听不见蛙鸣了,至少,在夜里,我有些失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