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265|回复: 10

古书中对桐城出现“龙”的记载

[复制链接]

2

主题

2

回帖

19

积分

文都童生

Rank: 1

积分
19
QQ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6-5-8 10:49: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唐咸通末,舒州刺史孔威进龙骨一具,因有表录其事状云:“州之桐城具善政乡百姓胡举,有青龙斗死于庭中。时四月,尚有茧箔在庭。忽云雷暴起,闻云中击触声,血如酾雨,洒茧箔上,血不氵于箔,渐旋结聚,可拾置掌上。须臾,令人冷痛入骨。初龙拖尾及地,绕一泔桶,即腾身入云。及雨,悉是泔也。龙既死,剖之,喉中有大疮。凡长十余尺。身尾相半。尾本褊薄。鳞鬣皆鱼。唯有须长二丈。其足有赤膜翳之。双角各长二丈。其腹相(明抄本“相”作“光”)自龃龉。时遣大云仓使督而送州。以肉重不能全举,乃剸之为数十段,载之赴官。(出《唐年补录》)
---------------------------------------------------------------
世上真的有龙?!1934年营口坠龙初探
  1934年8月8日,在营口发现了一具与传说中的龙极相似的骨骼,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在这个神秘生物未死之前,当地的居民曾经两次见到它,并与其有过长时间近距离的接触!
  在《营口市志》第一卷中记述:“(1934年)8月8日午后,辽河北岸东小街一农民在附近苇塘发现一巨型动物白骨,长约10米,头部左右各有一角,长约1米余,脊骨共29节。伪营口第六警察署将其运至西海关码头附近空地陈列数日,前去参观的人络绎不绝。
  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回忆说,这个怪物曾经出现过两次,第一次出现在距离入海口20公里处。
  肖素芹老人:当年9岁,她爸爸是给地主赶马车的,当时很多人都说在田庄台上游发现一条“活龙”,于是赶到那里。爸爸就把她放在马背上,扶着她看。她所看见的“龙”方头方脑,眼睛很大,还一眨一眨的,而身体为灰白色,弯曲着蜷伏在地上,尾巴卷起来,腹部处有两个爪子伸着,而让她印象最深的就是感觉这条“龙”有气无力,眼半睁半闭,再加上眼睛有些发红,很多人都说是天气太热的缘故,于是在龙的上面搭了个棚子为它避暑,还有人抬水往它身上浇,让它得以“解暑”。后来,下了很长时间的大雨,这条“龙”就不见了。
  当时,老百姓认为天降巨龙是吉祥之物,人们有的用苇席给怪兽塔凉棚,有的挑水往怪兽身上浇,为的是避免怪物身体发干。据说,人们都非常积极,即便是平日里比较懒惰的人也都纷纷去挑水、浇水。而在寺庙里许多百姓、僧侣每天都要为其作法、超度,此举一直持续到又一次的数日暴雨过后,这只怪物神秘地消失了为止。
  然而,连续二十多天大雨后,这个怪物第二次又奇异地出现了,这次出现是在距辽河入海口10公里处的芦苇丛中,此时它已不是活物,而是一具奇臭难闻的尸骸。
  据杨义顺老人回忆:在发现“龙”骨之前,曾听大人们说芦苇荡里总有噼里啪啦的响声,而且还有“呜……”像牛一样的叫唤声,听起来很沉闷,还能听到挣扎的声响,后来就没有动静了。当时,营口地区已经连续下了40多天的大雨,街路上全都是水,一些房屋因进水太多而倒塌。雨停后,随着北风吹过,空腥臊味很大,看管苇塘的一名卢姓工人顺着怪味寻找,发现大片大片芦苇倒伏,拨开后进去一看,吓了一大跳:里面赫然躺着一个已经死去的庞大动物!该工人吓得转身就跑,回到家里大病了一场。百姓们听说之后,结伴前去观看,并且报告给了当时的政府。当时西海关附近的一家防疫医院人员穿着白大褂,给已经生蛆的动物尸体喷射了消毒水。“龙”骨被抬出来后,有人用4个船锚系上绳子将骸骨围成一圈,供大家参观。
   孙正仁:光骨头不是原来的龙型,画的那个、描得那个不是那个型,就是挺长的,挺大的头,两个大角一米多长,不止一米三、四尺,长两根。趴在地上,身上弯弯曲曲的,能有十几米这么长。
  原营口市著名正骨医生马子臣(曾亲眼见过“龙”骨)的儿子马国祥记得父亲曾对他说过,骸骨被发现时,肉还没有完全腐烂,看上去特别像“龙”。
  记者翻阅1934年8月12日《盛京时报》时惊奇地发现,此“龙”竟然有“爪”,而且还用“爪”挖了一个近17米长,6米多宽的土坑,说明“龙”后曾经挣扎过。
  相关记载:“……该龙体气参天,头部左右各生三支甲,脊骨宽三寸余,附于脊骨两侧为肋骨,每根约五六寸长,尾部为立板形白骨尾,全体共二十八段,每段约尺余,全体共三丈余,原龙处,有被爪挖之宽二丈长五丈之土坑一,坑沿爪印清晰存在,至该龙骨尚存有筋条,至皮肉已不可见矣。”
  这些特征也进一步验证了是龙的看法。
  据几位老人讲,当年有关方面曾邀遍老渔民辨认,但没一个人认识怪物尸体。人们议论纷纷,普遍认为是“龙”。
  营口伪第六警察分署组织人力,将其尸骨分解后运到南岸,在西海关前空场上按原状摆放,任人参观。
  当时的《盛京时报》派人采访,也称之为“龙”、“天降龙”、“营川坠龙”、“巨龙”等,同时还配以照片,图文并茂。营口市民争相观看,附近城市专程来参观者也络绎不绝,购买往返营口的火车票因此紧张起来。后又有报道说,营口水产高级中学校渔捞科张老师判定“确系蛟类”。
  当时的营口美大照相馆和英明照相馆洗印了大量“龙”骨展览的照片,在二本町胡同附近沿街贩卖,一些从外地来营口参观“龙”骨的人,争先恐后购买“龙”骨照片带回去给家人欣赏。
   李滨生:记得那一年我十岁,在70年前,在西海关露天展览围的一圈是锚,舢板下固定船的锚用那个间断着围起一个圈,用绳子拦着,地下洒着白灰,因为人很多也挤不进去。随着人流的移动才能到前边看,人都有一个好奇心理去看,只是传说中有龙,实际生活中没有见过的机会,都很好奇,去看。重点都看头,它很长,有两三丈长,十米左右,立着。脊梁骨朝上不像鱼。奇怪的是头上有角,任何水族没有角。
  翻阅相关资料,记者看到了1934年8月14日《盛京时报》刊登的“龙”骨照片复印件,虽然年代久远,加上受当时摄影技术以及种种因素制约,只能依稀看出头戴草帽观看“龙”骨展览人群的模糊身影,然而画面中一具长长的动物骸骨及其头上生出的两只长角依然清晰可见。
  遗憾的是,由于当时社会秩序混乱,水产高级中学也几经搬迁,偌大的骸骨就这样遗失了。
  1939年,16岁的孙正仁来到大连给人做管家,女主人的丈夫是营口商会会长的弟弟。孙正仁深得主人的赏识,1941年离开大连时,女主人把一段“龙”骨当作奖赏给他。据介绍,女主人手中的龙骨大约有三斤多重,呈白色条状,骨头底端约有碗口大小,慢慢向上延伸越来越细,直至最尖端。骨头表面的白色釉面很亮,大家说是‘龙’牙。女主人告诉他,这是曾经在营口展览的龙骨。
  6月16日上午,孙正仁老人把自己保存了整整六十三年的五块“龙”骨捐献给了市史志办公室,他希望有关部门能够鉴定一下他手中的骸骨。
  营口坠龙事件和龙骨现世的经过大概如此。对此,多方媒体进行过报道,也有各种质疑的声音:
  中央电视台还拍摄了专题片,片中得出的结论认为,这是鲸鱼搁浅,然后骨骼拼错。
  辽宁省研究员傅仁义根据《盛京时报》的照片断定“龙”骨是出土的“原始牛”的化石。
  董为副研究员认为,这有可能是一种象的化石,而那两个“角”,是长齿。
  有专家研究孙正仁老人捐赠的龙骨后初步认为是第四纪野马的化石。
  这些解释显然都不圆满:
  鲸鱼不会有角和四爪,根据刚腐烂活体拼装的骨头不太存在长度体形和特征严重摆放错误的可能。
  牛马象都不可能有十多米长的蛇形骨骼。
  而且考古学者都忽视了最重要的问题:当时是活体腐烂得到的骨骼,而并非古生物化石,新鲜骨骼也不可能成为化石。
  由于孙老的龙骨来源问题,加上化石和新鲜骨骼的差异,不免使人怀疑这是不是当时的营口龙骨。
  虽然有大量目击者,非常详实的记载照片,由于缺乏实物,营口坠龙仍然成了难以解开的历史之谜。
  
  因为要尽量保证事情的客观,以上的记叙多是整理自光音的相关文章。我不敢贪功,在此致谢!
  我整理了一些网上的目击龙事件,发现这些事件的目击者(很多时候是相当多的人同时看到)多数都声称自己看到的神秘生物很像龙,都有牛头,蛇身,四爪且长角,身形都相当长而巨大。这些事件可以分成两类,第一类是目击:许多人称看到过飞在空中的龙。有时是身体的一部份,在一次内蒙的目击事件中,多个目击者声称看到云中露出一只巨爪。有时是全身。最离奇的是多个解放军女伞兵称在文革中的一次跳伞训练中在云中看到了龙。由于当时的政治环境,这几人都没有伸张。另些人目击的龙则在水中。这和水怪目击事件较相似。就不多写了。
  第二类就是坠龙。据有的文章作者说,他收集的坠龙事件已有几十起,就我看到的来说,这些事件有以下两种:一种是旱灾严重的时候久不下雨,村民在空地上发现一条巨大的类龙生物,它好像筋疲力尽,一直趴在地上,只是偶尔扭动一下身体。好心的村民一般都会给它盖上席子。龙在地上的时间从两三天到两个月不等,其间不吃不喝。龙的消失总是在大风大雨的夜晚,村民认为龙在地上受苦是上天对它犯错的惩罚,龙的刑期满了就回到天上。另一种是闪电击毙类龙生物,,如果说前一中是活坠龙,那这中就是死坠龙了。死坠龙的数量比活坠龙少,民间的解释是龙犯了大罪,被上天诛杀。
  从这些事件中也看出一些问题:关于龙的目击事件都是在中国发生的,有一例在新加坡。(日韩也有,但我没找到例子)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看不到龙?如果这中生物确实存在,这又该怎么解释,龙没有翅膀,它怎么飞行呢?十二生肖中唯独龙被说成是不存在的,可是我们的祖先为什么要创造一种不存在的动物来和十一种存在的动物并列呢?请大家不要把这篇文章当成猎奇的作品,我只是想寻找事情的答案。
  
  
  附:历代对龙的记载(相信是很不完全的,请朋友们提供资料)
  ●(后汉书.五行志〕:龙降温明殿
  此句在清代〔洛阳县志,仟异志〕中引作黑如车盖隆起,奋迅五色,敕〔后汉书〕更明确。
  灵帝光和元年六月丁丑,有黑气堕北宫温明殿东庭中,黑如车盖,起奋迅,身五色,有头,体长十余丈,形貌似龙。
  灵帝即东汉皇帝刘宏,光和是他在位时所用的年号之一,光和元年六月丁丑,即公元一七八年七月一日。东汉都城在今河南洛阳市近郊,温明殿或许就是皇帝陛下的寝宫吧。在温明殿的东院,从空中坠下一个巨大的黑色物体,像圆形的车伞一样,身子在快速的旋转中显露出五色光芒,虽有头,但无足,不见尾,似龙非龙,长达二十余米。
  ●〔元史.五行志〕云:至元二十七年七月,益都临胸县有龙见于龙山,巨石重千斤,浮空而起。
  至元二十七年。临胸县在今山东省。龙山出现了龙,可惜不知它的模样如何。它的到来,竟能使千斤巨石浮空而起。
  ●东汉建安二十四年,黄龙出现在武阳赤水,逗留九天后离去, 当时曾为此建庙立碑。
  ●东晋永和元年(西元345年)四月,有一黑一白两条龙,出现在 龙山。燕王亲率朝臣,在距离龙200多步的地方,举行了 祭祀活动。
  ●明清时期的地方志中,还不时发现有关龙的记录。据《临安府志》记载,崇祯四年(西元1631年)云南石屏县东南的异龙湖中发 现巨龙,「须爪鳞甲毕露,大数围,长数十丈」龙山和异龙湖中 出现龙,可能不止一次。不然它不会有「龙山」和「异龙湖」之 称 !
  ●《唐年补录》记载,唐咸通末年某日,有青龙坠在桐城县境内, 因喉部有伤,当场死去。龙全长十多丈,身子和尾巴各占一半。 尾呈扁平状。它的鳞片跟鱼差不多,头上有双角,口须长达两丈 ,腹下有足,足上有红膜。
  ●郎瑛《七修类稿》记载,明代成化末年,广东新会县海滩上 坠落一条龙,被渔民活活打死。此龙约一人高,身长数十丈,酷似画中龙,只有腹部呈红色。
  ●南宋绍兴三十二年(西元1162年),太白湖边发现一条龙,巨鳞长须,腹白背青,背上有鳍,头上耸起高高的双角,在几里之外都能闻到腥味。当地群众用席子遮盖它的身体,官府还派人亲自祭祀。一夜雷雨过后,龙消失了。它卧过的地方留下一道深沟。
  ●《永平府志》记载,道光十九年(西元1839年)夏天,有龙降落在滦河下游的乐亭县境内,蝇蚋遍体。当地群众为它搭棚以遮蔽阳光,并不断用水泼洒它的身体。三天后,在-场大雷雨中,龙离开了原地。
  ●西元1944年8月,松花江南沿的扶余县陈家围子村后,数百人围观一条趴在沙滩上的黑龙。据仍然健在的目击者任殿元说,该龙长约20多公尺。这个动物外形像四脚蛇,脸形和画上的龙差不多,长着七八根又粗又硬的长须,身子的前半部份直径约一公尺多。四个爪子深深扎进沙滩里。它全身都是鳞片,形状像鳄鱼鳞。任殿元至今仍满腹疑团,那条巨型动物为什么长得那么像画上的龙?
  ●1953年夏天,豫东某地降落一条不明动物,不少好事者徒步数里前往观看。据目击者所描述的形状,这东西像一条巨大的鲨鱼。它的腥味招来很多苍蝇。这鱼应是生活在深海的稀有鱼类,至于为什么会由天而降,似乎可以和龙坠落的原因产生关联。
[img]http://www.eyk.cn/tp/photo/200508/20050810010511157.jpg[/img]

[此帖子已被 龙眠居士 在 2006-5-8 10:53:16 编辑过]
楼主新帖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667

主题

4551

回帖

5227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5227

嘉宾会员活动大师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6-5-9 17:26:02 | 显示全部楼层
桐城和龙还是很有渊源的!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667

主题

4551

回帖

5227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5227

嘉宾会员活动大师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6-5-8 22:32:30 | 显示全部楼层
[size=3]元和七年四月,舒州桐城县有黄、青、白三龙各一,翼风雷自梅天陂起,约高二百尺,凡六里,降于浮塘坡。(出《旧唐书.志第十七.五行》)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667

主题

4551

回帖

5227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5227

嘉宾会员活动大师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6-5-9 14:18:39 | 显示全部楼层
桐城,一个关于龙的传说



在很久很久以前,呵呵,也就是大唐宪宗元和七年,公元812年。讲故事很少有象我这样确切的!

在桐城城西那一片无名的山中。注意,是无名的山!有两口深潭,其中一口叫梅天陂,另一口叫浮塘陂。它们相距六里。潭水碧绿,深不见底,当地人都说这两口潭有灵性。为什么说有灵性,他们谁都说不清楚。有的人说水深自然就有灵性了,但事实决非仅仅如此。

直到大唐长庆四年,也就是公元824年,才由著名诗人刘禹锡道出其中奥妙。当时,刘同志在桐城附近为官,他经过实地勘察,再结合我下面讲的故事,终于得出了正确的结论: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是的,就是因为有龙缘故!

先说梅天陂吧,这里生活着两只巨龙,一只黄的,一只白的。黄的那只是老公,白的那只是他的爱龙。感觉有点象大舌头说话,但确实她是他的爱龙!

这是桐城夏历四月的一天。我说的是夏历哦。四月,已经很热了。每天,黄龙和他的爱龙在梅天陂嬉戏,日子过得非常之悠闲恬静。

也是夏历的四月,炎热的四月。六里外的浮塘陂生活着一只单身的青龙。每天,孤单的青龙乏味地待在浮塘陂里,偶尔探出头,透一透憋屈在胸中长久的闷气。

某一天,当青龙探出他的脑袋的一刹那,他看到了六里外梅天陂中嬉戏的黄龙和白龙。多么美呀!青龙感叹着,他被黄龙的爱龙深深吸引住了。以前怎么没有发现呢?青龙很是懊悔,他潜水的时间太长了。是的,老是潜水,会闷死的!青龙飞到空中,目不转睛地看着美丽的白龙,不由得垂涎三千尺,一直流到了那不知名的山的北边。山北的人把青龙的涎水视为珍宝,郑重地称作龙津。

太阳炽热地烤着那不知名的山,也烤着浮塘陂。而青龙的心被白龙炙烤着。

还是四月的一天,青龙不再潜水了。他每天都会探出头来,他的目光依旧锁定在六里外梅天陂。他会时常给那不知名的山灌灌水,当然是他的涎水,也就是龙津。那不知名的山深受青龙的滋润,山上的树木长得郁郁葱葱。

太阳依旧炙烤着浮塘陂,白龙那亮白的身影依旧炙烤着青龙,他的血渐渐沸腾。直到有一天,他再也按捺不住了,腾到空中,一头扎入了一直向往的梅天陂。

战斗不可避免的爆发了,在青龙与黄龙之间。白龙在一旁怯怯的观战,羞得脸颊绯红。但龙族的生存法则就是这样。

战斗非常激烈,天上的风声裹着雷声,响彻在梅天陂的周围。

他们撕咬着,缠绕着,跃起了两百多尺,从梅天陂一直打到空中。青龙渐渐不支了,他的喉咙被黄龙咬破,血流不止。

青龙仓皇的向浮塘陂逃去,血象雨一样飘洒。黄龙紧紧地跟着青龙,不依不饶。白龙不舍地尾随着黄龙。他们一起跃入了浮塘陂。

青龙潜至深水不出,黄龙搜寻无着,不得不和白龙一起返回了梅天陂。

夏历五月,天气更热了。黄龙和白龙依然在梅天陂悠闲地嬉戏。六里外的浮塘陂,青龙不时的探出脑袋,一边倾听着梅天陂中欢快的嬉戏,一边舔着未愈的伤口。

有时他也会腾身空中,躲在云层的后面注视着梅天陂。他目不转睛,又不又自主地灌起水来。那不知名的山因为青龙的时时眷顾,越发俊秀起来。

夏历六月初一,依然是炎热的一天。天上的云彩薄如蝉翼,青龙一如既往地躲在云中。梅天陂中黄龙和白龙依旧在嬉戏。黄龙不经意的抬头,发现了云彩后的秘密。他震怒了,他的爱龙连衣服都没有穿。其实他们从来就不穿衣服,但盛怒中的黄龙忘记了这一点。他咆哮着,梅天陂的水被激起数丈。青龙吓了一跳,迅速溜回了浮塘陂。

震怒的黄龙腾到空中,白龙尾随着他。咆哮的黄龙冲到浮塘陂的上空,激起的狂风卷着雷鸣震耳欲聋。黄龙跃入了青龙藏身的浮塘陂,白龙也跟随着他跃入陂中。

在黄龙利掌的威胁下,青龙不得不带着满身伤痕离开了栖身的浮塘陂。他不舍地回头,眼里满含泪水,他的不舍当然不仅仅是因为生于斯长于斯的浮塘陂。白龙怯怯地待在黄龙的身边,无助地目送青龙远去。龙族的生存法则就是这样。

在黄龙的视线不能触及的地方,在那座不知名的山中,青龙找了个山涧躲了起来。曾经备受青龙恩泽的山林,现在又成了庇护青龙的场所。青龙在这山中,一边疗养自己身上的创伤,一边继续照顾这一方天地。那不知名的小山因此而钟灵毓秀,在江北渐渐有了些名气。

后来,大同禅师慕名来此建寺,洞悉天机的禅师对青龙的遭遇也了然于胸。禅师从青龙惠及青山而受青山庇佑中得到启发,创立了禅宗投子派,成为了一代宗师。

一晃,七十年过去了,到了晚唐咸通末年。避居深山的青龙依然不曾忘却山那边的梅天陂,他的脑海里满是白龙的身影,耳边的阵阵松涛都仿佛是从梅天陂传出来的水声。

七十年能够改变很多东西,县城边的西山在元和八年年被烧成了焦岭,现在依然寸草不生;当年蛮荒的后山,因为青龙的到来而生机勃勃,钟灵毓秀;当年静寂无人的投子山,现在已是梵音声声,晓钟阵阵。唯一不变的是青龙,只要梅天陂还在那里,青龙就还是原来的青龙。

又是一年的四月,夏历的四月,晚唐咸通年间的夏历四月。青龙又想起了元和七年的四月,那是多么美妙的一天。不经意的一瞥,青龙的一生都为之如痴如醉、如癫如狂的一瞥。每每想到这里,青龙都会露出甜蜜满足的微笑。他还记得他离开浮塘陂时白龙的眼神,那无助而胆怯的眼神令青龙依然回味无穷。为什么呢?他一直在问。而想到暴虐的黄龙,他又不由得升起一些恨意。恨他什么呢?哪里有多少恨意呀?那本来就是他的爱龙嘛。青龙有时觉得自己分明是在嫉妒,是的,深深的嫉妒。这么多年来,他吃的东西都只有一种味道,酸酸的,酸得让人心碎。青龙并不知道那是醋的味道。

黄龙留给他的伤痕还历历在目,他已没有多少感觉了。但他喉咙中的伤口一直都不能愈合,那是元和七年四月所受的重创。喉咙里总是酸酸的,七十年了,伤口都不曾好过。

夏历的四月,异常炎热的咸通年间的夏历四月。青龙喉咙里的伤口溃烂了,连水都喝不下去。青龙感觉很不好,他感受到了来自遥远的幽冷的地方的呼唤。他没有什么害怕的,他没有别的牵挂。七十年来,只是一个愿望压在他心口,让他如鲠在喉。是的,他要去见白龙,这个愿望越来越强烈。

夏历四月的一天,青龙来到了他魂牵梦绕的梅天陂。白龙还在那里,依然那么亮丽;黄龙在和她嬉戏,依然那么孔武有力。

白龙看到了他,惊讶而且羞怯。青龙痴痴的望着白龙,仿佛时间都已经停止。黄龙也看到了青龙,怒火又燃烧了起来,他咆哮起来,潭水被激起溅到空中,撞到青龙的身上。黄龙冲上空中,最后的战斗开始了。其实,这根本谈不上什么战斗,因为虚弱的青龙已经没有一点还手的力量。黄龙利掌和撕咬是青龙根本不能承受的,但他并没有逃。让这一切都结束吧,青龙心里这样想。他的目光始终没有离开白龙。白龙依然如同元和七年四月那样羞怯地看着他,一动不动。

空中雷声滚滚,风声四起,乌云在黄龙的咆哮中遮住了整个天空。在黄龙的最后一掌,显然是致命的。青龙猛的从空中往下坠落,血从他的长长的伤口喷射出来,象雨一样落到梅天陂的周围,也落在白龙的身上。青龙从空中看着白龙,感觉离她越来越近。白龙依旧怯怯地望着青龙,眼睛湿润。终于,青龙重重地落在地上,在白龙的温柔的注视中闭上了双眼。

黄龙有些惊讶,甚至有些懊悔。他落到白龙的身旁,眼睛居然有一点微红。

青龙的肉身被附近善政乡的乡民埋在那不知名的山下,他的骨头被交到刺史那儿。很多年后,黄龙和白龙还生活在梅天陂。青龙长眠的那座无名的山,附近的人都把它叫做龙眠山。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5

主题

99

回帖

127

积分

文都秀才

Rank: 2

积分
127
QQ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6-5-9 15:52:24 | 显示全部楼层
弓虽!!!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24

主题

479

回帖

513

积分

桐网贡生

Rank: 3Rank: 3

积分
513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6-5-9 16:09: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空来桐城在线看看小故事也不错
龙眠山原来是这样的由来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2

主题

2

回帖

19

积分

文都童生

Rank: 1

积分
19
QQ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6-5-8 10:51:19 | 显示全部楼层
『天涯杂谈』龙就是巨鳄
作者:李子青青 提交日期:2005-10-11 2:27:00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667

主题

4551

回帖

5227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5227

嘉宾会员活动大师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6-5-8 11:10:15 | 显示全部楼层


舊 唐 書 卷 十 五

    本 紀 第 十 五

      憲 宗 下

    (元 和 七 年 )六 月 丁 亥 朔 , 舒 州 桐 城 梅 天 陂 內 , 有 黃 白 二 龍 ,自 陂 中 乘 風 雷 躍 起 , 高 二 百 尺 , 行 六 里 , 入 浮 塘 陂 。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667

主题

4551

回帖

5227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5227

嘉宾会员活动大师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6-5-8 20:16:30 | 显示全部楼层
[size=3]宪宗元和七年为公元812年,咸通年间为公元860-874年,也就是说在9世纪的时候桐城接连发现龙的踪迹。虽不能肯定为何物,但确实相当神奇!

元和八年(公元813年),桐城县令韩震苦于地多猛虎、毒虺,令焚剃草木,其害遂除。

可见,猛虎蛇虫在当时的桐城还是相当多的!县城附近猛兽因火而退避三舍,但周围四乡估计还是相当洪荒的。唐代,包括桐城在内的舒州(即今天安庆地区的疆域),户三万五千三百五十三,口十八万六千三百九十八。桐城估计也就四五万人。

所以咸通年间,桐城又发现类似青龙的异物就一点不奇怪了。

一百多年后,宋天圣八年(1030),当时的桐城主簿梅尧臣(北宋著名诗人),竟然在桐城某处遭遇猛虎,差一点因功殉职。梅尧臣事隔很久,依然惊魂未定,连卷铺盖回老家的想法都有了。后在妻子的勉励之下,还是坚守在猛虎、毒虺横行的桐城。[/size]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667

主题

4551

回帖

5227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5227

嘉宾会员活动大师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6-5-8 20:18:40 | 显示全部楼层
桐城龙眠山或许与此有一定关系!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