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76|回复: 1

[转贴]结缘桐城派

[复制链接]

137

主题

2808

回帖

3186

积分

桐网举人

Rank: 4

积分
3186

论坛建设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6-3-19 00:03: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结缘桐城派

  
                   结缘桐城派 独树一帜
              ――访中国桐城派研究中心主任 潘承祥

                   皖江晚报记者 蒋六乔

从财政经济管理的天空横刀跃马,杀向文学创作的领域,从初步涉猎互联网,到成为网络运作专家,并第一个组建目前国内唯一专业性的中国桐城派研究网站,在国内外引起不小的轰动。潘承祥,这个充满个性和魅力的总编辑,他的名字已经在熠熠生辉的电脑荧屏和弘扬桐城派文化的网络世界里,占有一席之地。

一、互联网开通 触动灵感

潘承祥1965年9月24日,出生在安徽省桐城市双港镇鸭子村大河队,自桐城二中毕业后,于1985年考入安徽省财政学校,1987年7月分配到安徽省望江县财政局工作至今。1993年通过安徽财贸学院会计专业自学考试专科毕业,1997年取得本科学历,2003年硕士研究生毕业。1993-1994年分别通过财政部人事部组织的全国职称统一考试,获得会计师经济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1996年通过注册会计师考试。自1992年伊始,到1998年六年间,曾经分别参加过安徽省国家公务员招考、会计师、经济师、律师、注册会计师、硕士研究生等诸多的考试,虽然有的只取得多门单科合格证,但知识面拓宽,知识体系日渐形成,为今后的创作和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而牢固的基础。现系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中国亚太经济发展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中国桐城派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桐城派研究网总编辑,中国雷池文化网主编,辞赋作家,国家财政系统公务员。二十年来,尽忠职守,兢兢业业,默默无闻。蛰伏已久,聚积能量,待时而动,蓄势待发 。

拒绝平庸、期待创新是潘承祥与生俱来的独特性格。他之所以结缘桐城派,执迷不悟的宣传和研究桐城派,这份多年不变的情结,到底是如何结下的呢?关乎这个问题,笔者走访了他的几个同学与朋友,从中得知一些原委。潘承祥在孩童时代,家境十分困难,父亲体弱多病,家中的大小事务和田间劳作,全靠母亲一人承担,常年辛勤劳动,但家里仍然不能脱贫。看着老父无奈的哀叹和母亲淋漓的泪水,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就已经体察到作为农民的艰辛,懂事的他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在小学四年级还没读完的情况下,断然决定辍学在家,帮助母亲劳动,插秧、除草、放牛、拾粪、挑圩堤、捡棉花等等。此时他,还纯粹是个孩子,只听到父辈祖辈的大伯大爹们偶尔谈到过桐城派的有关人物及轶事传闻,但还只是有点初步的印象而已。真正开始接触桐城派,还得从他读中学时代说起。在失学4年之后,他在偿到农民的甜酸苦辣、人生艰辛多难之后,恍然哭着要求复学读书,这样,他又再一次背起了书包踏上学校的大门。早在练潭中学读初中的时候,他就喜爱阅读中国四大名著等古典文学,如饥似渴,刻苦钻研,到处借阅,按时归还,从不食言,在老师和同学们中,有较好的口碑,被推举为班长。后在桐城二中读高中文科班时,更进一步涉猎古典文学了,在那时,学习了课本中的桐城派三祖中方苞的《狱中杂记》和姚鼐的《登泰山记》等古文名篇,逐渐对桐城派作家的文章产生了极其浓厚的兴趣,并开始崇拜和景仰桐城派了。常常暗下决心,发愤苦读,铭记于心,一定要考上一所文科大学,选修和钻研古汉语文学专业,精心研究和竭力宏扬家乡桐城文都的桐城派,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使自己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然而,世间有许许多多的事情,往往与人们的意志相左,与人们的命运相脖。老天爷与潘承祥的命运开了个莫大的玩笑。阴差阳错,事与愿违,在1985年高考考历史课进考场时,他突然发现准考证丢失在离桐城师范考点相距3华里的人民旅社住宿的房间里,他发疯似的奋不顾身地赤脚(当时穿着拖鞋)狂奔在和平路的大街上,当他取回准考证往返6华里到达考场时,时间已经整整过了30分钟,天气炎热,血压飙升,心跳加快,久难平静,影响了考试的正常发挥。结果总分462分,与当年本科文科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464分相差2分的微弱差距,不得已被安徽省财政学校录取,他立志从事汉语言专业学习深造的机会,因而散失,抱憾终生,一直遗憾至今,念念难忘。老实说,如果是今天高考,他绝对要求复习重考。而在当年高考录取比例为10:1的严峻劣势情况之下,能挤过“高考独木桥”被省城学校录取,对于一个无门路且家境十分困难的农村孩子来说,他已经是不幸之中的万幸了。

因此,自从分配工作若干年以来,除了干好本身的财政经济管理工作以外,他爱好阅读和创作,大量撰写经济论文和杂文,搜集和整理诗词歌赋与桐城派古文,但苦于资料有限,经费不足,研究和光大桐城派文风,也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一直未能了却心愿,抱憾20余年。

随着我国互联网通信事业突飞猛进的发展,充分利用高科技网络技术来动态传播信息,与各类报刊杂志等静态的媒体比较起来,有着无比的优越性,既信息量大资源丰富,又传播快捷涵盖面广,可谓风靡全球,无与伦比,开历史之先河。猛然间他的孤寂无奈的灵感被触动了:如果能运用互联网来宣传和弘扬我堂堂中华优秀文化奇葩--桐城派,那是一件多么好的多么开心的事情啊,潘承祥常常这么想着。他忧心如焚、辗转反侧、苦苦思索了半年之久。所以,是现代化的通信工具互联网,再一次激发了他多年梦寐以求的光大桐城派的夙愿。运去金如铁,运来铁如金,恰逢2004年10月份,望江县财政局根据工作的需要,以每年12000元的费用适时地开通了国际互联网,这正好圆了潘承祥渴望与追求了20多年的梦。愿望与理想终于变成了现实。组建中国桐城派研究网,也就应时代的招呼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急需而产生了。

二、走进研究网 光华四射

当人们自由而悠闲地移动鼠标点击WWW.OKTCP.COM 时,中国桐城派研究网的网站首页,便鲜然的出现在电脑荧屏上,图像清新、色彩匀称、设计科学、结构合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真可谓取材翔实,有根有据,逻辑缜密,匠心独运。该网站分别设置了“桐城派介绍”、“桐城派论评”、“桐城派名人”、“桐城派原著”、“桐城派研究”、“桐城派典故”、“在线投稿”、“访客留言”、“桐城派论坛”等板块。整个网站显得布局得体、脉络清晰、主线分明、知识面广、资源富裕、含金量高、引人入胜,是研究、交流、宣传、弘扬和光大桐城派的绝好平台。虽刚刚起步,然平淡中显示出潘承祥不凡的文学功底和高超的网络运作技术,一跃成为财政经济管理能手、桐城派研究行家和网站建设高手三栖专家,真不愧为无厘界新一代的开山怪!不愧为当今极力宣扬桐城派的践行者!不愧为发扬光大桐城派文化的中流砥柱!许多业内同行说,由他来就任中国桐城派研究网总编辑,实至名归。

常言道:万事开头难。做任何事情都不能一帆风顺,在组建中国桐城派研究网伊始,潘承祥先生遇到了两大挑战。第一个挑战是不懂网络应用技术,只能上网看看新闻、玩玩游戏,就连QQ、MSN、E话通、CEO、FLASH等等都不知道是什么概念,更不懂得设计网页,进而组建网站了。换言之,他就是个十足的门外汉。然而,他是一位与时俱进敢于创新永不言败的强者。他破费买来《上网入门》、《互联网应用技术》、《软件*作》和《网站建设指南》等等一系列的网络运用和管理技术书籍,闭门谢客,潜心钻研,深入不毛之地,在努力学习3个月之后,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从域名注册、购买空间、网页设计、网站备案、网站管理等一条龙服务,到板块布局、编辑把关、文件上传、通盘运作等,均由潘承祥一手策划,如期完成,打报告申报主管部门审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批准,通过了备案许可。感觉到欣慰的是,这个网站,已经正常运作将近一年了。第二个挑战是,来自社会有关方面主要是桐城一些好事者所发起的无理挑衅与疯狂的攻击,他们有的人叫嚣:“我们桐城人都没建站,你找什么急啊”,有的人在鸡蛋里挑骨头说:“你能胜任版主之位么?”云云。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缺乏有效的监督性,甚至达到相互谩骂乃至人身攻击的地步,大有欲置对方于死地而后快之局势,双方经过激烈的群枪舌箭轮番论战,文斗了将近3个月之后,最终,潘承祥以绝对胜利双赢而告终,那些多事者个个落荒而逃,甘拜下风偃旗息鼓做了缩头乌龟。其双赢是:网站通过国家信息产业部备案许可,成为国家正式认可的正规的研究桐城派的唯一的专业性的网站;第二是赢得了社会各界乃至全球有关人士的广泛关注和极力赞赏,深受桐城派研究爱好者们的呵护与支持。

潘承祥先生不但是一位热心关注桐城派研究和宣传方面的积极倡导者,同时也是一位弘扬雷池文化的开拓先行者,他最近又自费2000元象组建中国桐城派研究网一样,再次自费2000元组建了中国雷池文化网,又为宣传和弘扬雷池文化,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甘为雷池人民的孺子牛,其执着与无私奉献的精神,深受行内和关乎文化事业发展的人们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另外,潘承祥先生在文学创作方面,也取得了令人欣慰与羡慕不已的成果,成绩斐然。系中国财经报网络版会员、《安徽财会》得力采编、《东方文学》元勋写手、《春风文艺》报特约记者、《芳草文学》特约编辑、《红雨》杂志社特约编审、《雷池文化》报特聘高级创作研究员和执行主编兼网站斑竹、《红高粱》杂志社荣誉副总编、《中国发现》杂志社特约得力编审、《安庆日报》下午版特邀高级通讯联络员、《今日望江》报骨干撰稿人等。业已在望江县人民政府网之“雷池论坛”栏目,安庆市人民政府网之“市民心声”栏目,中国财经网之“财经论文展示区”栏目,极秀社区文学网,橄榄树文学网,峨嵋山月文学网,中国经济学术网,中国北大中文论坛,网大论坛,东方论文网,中国最大免费论文网之“政治/经济/管理学”栏目等中,分别发表过220余篇论文及80多篇诗词,搜狐网、雅虎网、中华网、新浪网、中国财经网、中安网、成功文化论文传播网、爱在这儿网、新东方论文网、中国群星文化网、安徽桐城政府网、北海旅游之窗、金阳光论坛、若菡文学网、东方文学网、打工随想文学网、风格写手网、枫叶飘零原创文学网、红茶坊网、红袖添香网、华厦文学网、监利之窗文学网、李祝尧文学网、枪手联盟网、曲蜻珠江文学网、细溪驿站网、新诗代网、中国投稿热线网、左岸会馆文学网、中原诗词网、中油网、数字桐城网与TOM网等各大中网站和《南方周报》、《文摘周刊》、《中国财经报》、《国有资产报》、《当代》、《知音》、《读者》、《公务员报》、《中国发现杂志》、《东方文学》、《春风文艺》、《红高粱》、《雷池文化》、《安徽财会》、《安庆日报》、《新安晚报》、《皖江晚报》、安庆市政府《发展论坛》、安庆市会计学会《财务与会计》、《今日望江》等各大中媒体,竞相转载。著作有《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宁为兰催玉折 不作萧敷艾荣》、《学优则仕 古之常理》、《作者鸿儒 自我介绍 自圆其说》、《安庆赋》、《望江赋》、《桐城赋》、《怀宁赋》、《枞阳赋》、《太湖赋》、《宿松赋》、《岳西赋》、《潜山赋》、《财政会计函校现状之忧虑与对策》、《如何进一步加大对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监管力度》、《关于望江县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初探与总结》、《关于望江县棉花市场和棉纺织行业现状的调查报告》、《致中共望江县财政局党组的一封公开信》、《望江县经济发展落后于周边地区的成因、改革思路与对策》、《未来望江县发展方向在何方 何去何从》、《望江人的综合素质 何以比别人差劲》、《 望江县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基本框架及创新》、《当代网络性文化虚伪性之透示与披露》、《致福建漳州女网友“情感论文”之读后有感》、《望江县国有经济战略调整之理论分析与现实选择》、《致公元2005年新年贺辞》、《望江县城规划设计 要突破思维定式》、《望江县众力公司和电线厂改制的现状、对策和建议》、《潘承祥文辑》、《潘承祥诗辑》、《著名哲理诗人江改银》、《东港高速途经望江 撤县建市恰逢其时》、《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县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意见》、《关于构建新型国资管理、监督和运营体系的思考与建议》、《关于申请兑现2003年度统一决算报表获奖奖金(局里应出资部分)的请示》、《我县组建新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迫在眉睫》、《管中窥豹 略见一斑 》、《致“夜不闭户”先生的一封公开信》、《关于做好2004年度部门决算报表和企业会计报表编报工作的通知》、《星垂平原阔 月涌大江流》、《安庆才子 何许人也》、《望江县财政投资融资若干问题的探索与讨论》、《构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机制 刻不容缓》、《构建公共财政体制的重要基础——规范非税收入管理》、《非税收入财政通管有十大洞漏 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九问望江――望江的投资环境如何》、《中华颂》、《中华赞》、《试论我国桐城派研究之现状》、《桐城派研究的分析与展望》、《桐城派若干作家的介绍与评价》、《望江县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等,共260万字。其中《构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机制 刻不容缓》、《构建公共财政体制的重要基础——规范非税收入管理》、《非税收入财政通管有十大洞漏 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三篇,荣幸的被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2005年度预算外资金管理改革理论与实践论文大典》(上中下三册,售价590元/每套)。洋洋大观,青春焕发,热力四射,前程未可限量。人各有心,心各有见;见文识其,文如其人。

基于潘承祥先生目前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和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特聘他为特约研究员,中国亚太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也特聘他为高级研究员,任期分别为3年和5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中华商务协会,中国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北京国际交流协会、台湾联谊会,世界杰出华人协会、山东作家协会,四川文化交流发展研究院等二十多家单位均发来邀请函,盛情邀请他做学术交流报告和出境考察,也有的是因其作品获奖而发来的领奖邀请函。

潘承祥的名字连同中国桐城派研究网和他所追求的文化事业,必将光华四射,声名远播,享誉海内外,众人为之喝彩,世界因之哗然。

三、痴心桐城派 无怨无悔 

桐城派,亦谓桐城文派、桐城古文派。曾经雄踞垄断独霸统领中国清代文坛二百余年,兴于康、雍,盛于乾、嘉,衰于民国初期,是清代散文流派中势力最大的一个派别。其影响之重大,意义之深远,参与作家之众多,播布地域之广泛,绵延时间之久长,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所鲜见。风格灼异,绝无仅有;独树一帜,无与伦比;蜚声海外,饮誉全球。“天下文章其出桐城乎”之称赞,使桐城享有“文都”之美誉。曾几何时,桐城众乡里,到处都是:“三里二进士,五里一状元”;“河东张宰相,河西潘翰林”;“东乡江巡抚,西乡王道台”,人杰地灵,物华天宝,人材辈出,文人比比皆是,墨客多若繁星。而在北京城里做官的桐城文人,“文章甲天下,冠盖满京华”,人气与文章欣欣然赫赫焉,极其兴盛。潘承祥与其他的桐城人一样,为自己能出生在有如此深厚底蕴的“文化之乡”,感到无比的荣耀和自豪,他认为老祖宗给了他们桐城人得天独厚的璀璨的文化遗产,自己作为桐城派的后人为什么还让它泯灭世间而寂然无声呢? 由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推行白话文,从而导致龙盘虎踞清代文坛众多派别霸主地位的桐城派古文化运动的寿终正寝。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产生、发展、兴盛和衰落,本无可厚非,但竟然有人指斥名正言顺、显赫一时的“桐城派”及桐城文人为“桐城谬种”、“选学妖孽”,诚然令潘承祥匪夷所思,潸然兴叹,蒙羞文坛,他以为太冤屈了“桐城派”的众先贤及其追随者们,老祖宗们能含笑九泉于地下吗?所以,他发誓要重振桐城派昔日的雄风,改变世人过去对桐城派的偏见。

潘承祥先生意味深长地说:研究“桐城派”古文化,系历史在召唤,时代在呼应,形势必然,形势使然,大势所趋,不得不然也。振兴“桐城派”,弘扬“桐城派”古文化,众望所归,人心所向,迫在眉睫,当务在即。

在谈到目前国内和国际研究桐城派的现状时,他深有感触的说,目前国内致力于研究桐城派的专门机构,除2000年业已成立的“桐城市桐城派研究会”(县级)2005年升格为“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省级)及散见于各有关大学零星涉足研究桐城派外,尚无其他的专司职能研究机构。而港台地区也没有专门的桐城派研究机构,只有少数学者撰文谈及桐城派。欧美日本等国家也有为数不多的汉学者研究过桐城派,成效不大。他进一步说,《国家清史纂修工程》的一个子项目——《桐城派名家文集汇刊》,正由“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有条不紊秘而不宣的进行编纂之中,即将定稿付印。“桐城派”是皖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到目前为止,“桐城派”的资料还没有得到大规模的、系统的整理。专家学者组成的课题组将从1200多位桐城派作家、2000多种著作以及上亿字的资料中,遴选出三十位重要代表作家,并对其诗集、文集进行点校和整理,以再现桐城派传统文化精髓。估计最终整理出来的诗文集,总字数将在1千万字左右,整个项目将于2007年年底以前全部完成。

机遇与挑战同在,困难和成功相间,功成同名就并列。今天,桐城派研究和宣传之重任,就自然而然的历史的落在了以“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和“中国桐城派研究网”为中心的一干人马的肩膀上,它是一项既艰巨而又光荣的任务,是一项浩瀚繁杂而又细致的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

在采访潘总编辑结束分手告别的一刹那,望着他那高大背影,我们陡然发现他是那么质朴与伟大!其精神境界又是那么高尚与坦荡!须仰视才见其无穷的人格魅力与有容乃大的博大胸襟!他和其他的所有的名人们一样,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默默无闻辛勤耕耘无怨无悔,干出不平凡的业绩来,功在当代,利于千秋,惠及后世,泽被苍生,人们会记得他的,历史会铭记住他的。

热烈祝贺中国桐城派研究网,组建成功并正常运行!横空出世,标新立异;砥柱中流,卓尔不群!越办越好,越办越红火!

最后,赠送给中国桐城派研究网总编辑、弘扬桐城派践行者、辞赋作家、研究员、学者----潘承祥先生诗词四首,以示祝贺,以资纪念。
  (一)
  自古英杰出壮年,出道文豹不畏虎;
  江山常有人才出,独领风骚无数年。
  (二)
  月明星暗因诗成,洛阳纸贵缘笔落;
  扬手文飞惊世人,下笔绣辞震寰宇。
  (三)
  妙笔生花写春秋,酣畅淋漓颂桐城;
  激扬文字点江山,笑谈人生论文派。
  (四)
  历代群雄争逐鹿,今朝何人敢为先?
  中流砥柱栋梁材,横空出世第一人。

楼主新帖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137

主题

2808

回帖

3186

积分

桐网举人

Rank: 4

积分
3186

论坛建设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6-3-19 00:04:10 | 显示全部楼层
曾国藩-千夜历史


晚清军政大臣﹑近代作家﹑湘乡派古文的创立者。字涤生。湖南湘乡人。家世务农﹐父名麟书﹐秀才。曾国藩为道光十四年(1834)举人﹐十八年成进士。二十三年(1843)﹐以翰林院检讨典试四川。转侍读﹐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部。在京师时﹐治义理之学﹐兼为词章﹑考据。咸丰元年(1851)﹐太平军起。曾国藩应诏屡向清廷献策。历署刑部﹑吏部侍郎。二年﹐典试江西﹐中途因母死回乡服丧。这年十一月﹐奉命在乡办团练﹐号“湘勇”。次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曾国藩又治水军﹐造大小战舰二百几十艘﹐于是统帅水陆湘军与太平军转战于长江中下游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数省﹐转败为胜﹐得清廷信任。同治时期﹐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曾国藩被重用﹐加太子少保衔。又以镇压太平军﹑捻军立功﹐先后掌握江苏﹑安徽﹑江西﹑浙江四省及直﹑鲁﹑豫三省大权。太平军失守江宁后﹐曾国藩晋封一等侯。官至两江总督﹑武英殿大学士。死后谥号“文正”。

  曾国藩在道光末至咸丰初年以前﹐是一个仕进顺利的官僚﹐咸丰二年以后则是清廷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刽子手。他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极其崇拜上自文王﹑周公﹐下至姚鼐﹑王念孙的“古今圣哲三十余人”﹐“图其遗像”﹐以为“斯文之传﹐莫大乎是矣”(《圣哲画像记》)。他自己追求的理想也恰是成为这样的圣哲人物。

  曾国藩初学桐城派古文﹐推崇姚鼐﹐以为“姚先生持论闳通”﹐自称“国藩之粗解文章﹐由姚先生启之也”。后期身居高位﹐幕府人才甚众﹐已为文章领袖﹐又曾宣扬桐城派古文﹐叙述桐城派的源流和众多作者﹐除高第弟子四人外﹐还历称各地的桐城派古文家﹐以见其影响所及﹐至为广大﹐证明“天下之文章﹐其在桐城乎”(《欧阳生文集序》)。“其说一出﹐有违之者﹐俱为非圣无法”(李详《论桐城派》)﹐一时声势颇大﹐使桐城派古文形成一个“中兴”的局面。但曾国藩的目的是藉鼓吹桐城派以自立门户而为古文宗主。他的幕府宾客浏阳县学教谕吴敏树﹐便撰文揭穿曾国藩这一用心。吴敏树既不承认自己是曾国藩所说的桐城派古文作家﹐也不认为曾国藩是桐城派。他尖锐指出曾并非真心“以姚氏为宗﹐桐城为派”﹐其实是“假是名以私立门户﹐震动流俗”(《柈湖文集》卷六《与筱岑论文派书》)。在吴氏指出了事实之后﹐曾国藩承认“斯实搔着痒处”(同前)。但曾国藩生前并未标榜自己为“湘乡派”。

  曾国藩的古文写作和理论﹐都与桐城派有所不同﹐他“平生好雄奇瑰玮之文”(吴敏树《与筱岑论文派书》引)﹐为文务闳丽﹐与桐城派清谈简朴文风不同。他在《送周荇农南归序》中说:“略述文家原委﹐明奇偶互用之道”﹐颇赞赏清中叶胡天游﹑邵齐焘﹑孔广森﹑洪亮吉及近世凌玉垣﹑孙鼎臣﹑周寿昌等骈文家﹐而对“方姚之流风﹐稍稍兴起”的趋势﹐并无美词﹐而感伤“天游﹑齐焘辈闳丽之文﹐阒然无复有存者矣﹗”对桐城派古文无大兴趣。在古文理论上﹐他说:“古文之道﹐无所不施﹐但不宜说理耳。”(《致吴南屏书》)对桐城派主张的义理﹑考据﹑词章﹐补充并强调了“经济”的重要。因此他编《经史百家杂钞》﹐补充了姚鼐《古文辞类纂》的缺陷﹐扩大桐城派古文学习的源流﹐是通达的﹔而为文少禁忌﹐奇偶并用﹐使古文舒展有气势﹐雄厚有内容﹐为桐城派打开了僵局。他又授意弟子黎庶昌编《续古文辞类纂》﹐包括经﹑子史﹑集﹐以补姚鼐《古文辞类纂》之未备。黎庶昌在《目录序》中阐述了曾国藩古文理论:“曾氏之学﹐盖出于桐城﹐固知其与姚氏之旨合﹐而非广已于不可畔岸也。循姚氏之说﹐屏弃六朝骈丽之习﹐以求所谓神理气味﹑格律声色者﹐法愈严而体愈尊﹔循曾氏之说﹐将尽取儒者之多识格物﹐博辨训诂﹐一内诸雄奇万变之中﹐以矫桐城末流虚车之饰。其道相资﹐不可偏废。”说明了曾国藩批判继承桐城派而自创一派的实际。其后﹐晚清李详说﹐“文正之文﹐虽从姬传入手﹐后益探源扬(雄)﹑马(司马相如)﹐专宗退之(韩愈)。奇偶错综﹐而偶多于奇﹐复字单义﹐杂厕相间﹐厚集其气。使声采炳焕﹐而戛焉有声﹐此又文正自为一派﹐可名为‘湘乡派‘﹐而桐城久在祧列。其门下则有张廉卿裕钊﹑吴挚甫汝纶﹐黎 斋庶昌﹑薛叔耘福成﹐亦如姬传先生之四大弟子﹐要皆‘湘乡派‘中人也”(《论桐城派》)。从此相沿而以曾国藩为湘乡派创始者﹐对桐城派古文有所改革﹐有所前进。

  曾国藩湘乡派古文理论﹐历史作用有两面。他利用桐城派﹐“私立门户”﹐创建湘乡派﹐实即扩大封建势力﹐反对人民革命﹐办理镇压人民的洋务﹐宣扬封建道德等等﹐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工具。但他强调“经济”﹐要求应时实用﹐纠正桐城派古文日益脱离实际﹐追求清闲的倾向﹐有一定进步意义。正像他创办上海机器厂﹐培养近代科学技术人才﹐翻译西方科学文化书籍﹐选派青年学生出国留学西方等等。都有利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成长﹐为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学习西方近代科学文化知识﹐准备了一定的条件﹐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在诗歌方面﹐曾国藩属于宋诗运动中的人物﹐尊尚黄庭坚﹐他说:“涪叟(黄庭坚)差可人﹐风骚通肸蠁”﹐“自仆宗涪公﹐时流颇忻向”(《题彭旭诗集后》)。《晚晴簃诗汇》也说他“承袁﹑赵﹑蒋之颓波﹐力矫性灵空滑之病﹐务为雄峻排奡﹐独宗江西﹐积衰一振。”但正象在古文方面极力扩大桐城派古文的学习源流一样﹐他在诗歌的实际主张上也不拘囿于宋诗派的狭小天地。他在《圣哲画像记》里说:“盖诗之为道广矣﹐嗜好趋向﹐各视其性之所及。”自言钞古今诗十八家﹐笃守其中四家﹐即“唐之李﹑杜﹐宋之苏﹑黄”﹐已不限于黄庭坚。在《日记》中他还提出”必可与言机﹐可与言神﹐而后极诗之能事”﹐并认为李白﹑杜甫﹑王昌龄﹑李贺以及元稹﹑白居易﹑张籍﹑王建之乐府﹐都“多神到机到之语”﹐其《读李义山诗集》诗又极口称赞李商隐“渺绵出声响﹐奥缓生光莹”﹐更远远超出宋诗范围之外。所以他编纂《十八家诗钞》﹐抄录曹植﹑阮籍﹑陶渊明﹑谢灵运﹑鲍照﹑谢朓﹑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李商隐﹑杜牧﹑苏轼﹑黄庭坚﹑陆游﹑元遗山诗6500余首﹐都可见出其取径广的趋向。着有《曾文正公全集》﹐卷首附有传记﹑年谱﹐1936年世界书局出版。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