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457|回复: 6

游桐城系列-------&

[复制链接]

2

主题

20

回帖

22

积分

文都童生

Rank: 1

积分
22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5-9-16 15:15: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上个月底的时候,去了趟桐城,有幸玩了桐城的几个景点,至今回想,仍感兴趣。桐城素有:“文章甲天下,冠盖满京华”之称。
桐城名源于春秋桐国与西汉桐乡,隋朝至德二年置桐城县,1995年经国务院批准,桐城县升格为桐城市(县级市)。
“桐梓晴岚”,是桐城八景之一。桐梓山在城东三十里的地方,山上常有云气,峰峦明秀,眺望晴岚尤佳。前人有诗:“谁将双树作山名?最爱山光日日晴。爽气初升林际碧,夕阳犹在望中清。” 桐梓——可能是由古代桐子国转称而来。北宋皇祐年间。桐城属舒州。王安石任舒州通判,嫌其地僻,称为荒州。他初到任时称:“行问啬夫多不记,坐论公瑾少能谈。只愁地僻无宾客,旧学从谁得指南?”诗中的啬夫,指的是汉代的朱邑,舒人,初为桐乡啬夫(乡管),居管清正,举为贤良,任北海太守、大司农,有惠政,为吏民所崇敬。死后,葬于桐乡,立祠祭祀。公瑾,指三国的周瑜,舒人。王安石以为对本地历史文人都不甚了解,说明文学名士之少。后来则出现了中国文学历史上著名的以方苞为代表的“桐城派”,成为天下文人荟集之地。
桐城文化发达,文人学士辈出,民间有:“贵士尊贤”,读书成风。清道光《桐城县志》:“子弟无贫富,皆教之读。通衢曲巷,书声半夜不绝。。。。。。明以来多讲性理之学,近时究究经术,多习考据,其以诗古文词闻于艺苑者尤多。” 明清之际,以方以智为先驱,逐渐形成“桐城派”,在清朝二百多年间,始终是散文的主要流派。“天下文章其在桐城乎”,可见其影响之大。
改革开放以来,桐城人高分考取的大学生比例,在全国也是高者之一。京城国家机关中,司局及以上的干部有150多人。2000年暑假的时候,我从北京出差回来,在软卧车厢里,我就碰见了北京市政府办公室的一位副主任(副局级),家就是桐城人。我和他熟识,是由于我们在交谈中,他无意中提到了我们国家局技术改造司的司长的名字,引起了我的注意,后来我了解到他和我们那位司长是一个村子里的人,这个150多人的数字就是这位副主任提供的。那次我是带着儿子一起去的北京,他还批评我,不该让儿子乘软卧,使孩子养成了娇气的习惯。
桐城市内有一条街,叫“六尺巷”,据《桐城县志略》和姚永朴《旧闻随笔》载:清朝乾隆年间,张英在桐城的府第北边有一块空地,与吴家相邻。吴家盖屋起墙,想越界占用,于是两家发生在争执。张英时为清康熙年间进士,乾隆年间官至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其子是保和殿大学士,加太保。可以说,张家官大势大,这场争执对于张家人来说,根本没把吴家放在眼里。但是,吴家也非等闲之辈,乃是桐城的富户,在地方上也是有钱有势的人家。两家势均力敌,各不相让。告到县衙,县官也左右为难,不能决断。情急之中,张家人修书一封,寄送京城张英。张英为官几十年,尤以重修身养性,从不以势压人。接到家书、心平如水,提笔批诗一首寄回。诗为:“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人接到诗书后,毅然退让三尺,以便成人之美。吴家人本以为张英会以势压人,豁出去也要较量一番。没想到张英“宰相肚里能撑船”,轻而易举地解开了这个死结。感愧之余,也将墙基退让三尺。于是就有了这条六尺巷,也就有了这千古传诵的六尺巷佳话。
以前的论坛上常有争执,而且有时非要争个我对你错来才痛快,那些争论又不是什么大是大非问题,闹个脸红脖子粗的干嘛?何不学习一下古人张英,也来个退让三分呢!
桐城市内有座文庙,它始建于元朝元延初年,为元、明、清以来桐城祭孔的礼制性建筑群。占地面积4250平方米,建筑面积1803平方米。由文庙门楼、棂星门、状元桥、泮池、大成门、月台、祭坛、大成殿、崇圣祠、土神祠等古建筑群构成,四周筑有“官墙万仞”的外墙。有“桐城派文物陈列馆”、“桐城文物精品展馆”、《黄梅戏》著名表演艺术家“严凤英艺术生涯陈列室”等展览对游人开放。是悠久丰厚的桐城文化的标志,饮誉海内外的“桐城派”的象征,古代寺庙的经典,皖中大地的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
桐城,这里山清水秀,人文及自然景观丰富耀眼,来这里绝对是陶冶自己情趣的绝好地方。


[此帖子已被 益星 在 2005-9-16 16:02:53 编辑过]
楼主新帖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225

主题

2031

回帖

3146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3146

活动大师嘉宾会员

鲜花(2) 鸡蛋(0)
发表于 2005-9-18 16:30:34 | 显示全部楼层
徽州的桐城?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116

主题

1246

回帖

1370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1370

嘉宾会员活动大师

QQ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5-9-18 18:41:34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章作者估计也是桐城人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60

主题

742

回帖

803

积分

桐网贡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03
QQ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5-9-18 19:56:16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宣传桐城```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2

主题

20

回帖

22

积分

文都童生

Rank: 1

积分
22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5-9-16 15:17:12 | 显示全部楼层
徽州--桐城

在文人墨客心中,徽州的桐城,是一块令人心仪向往的胜地。桐城,这个位于徽州中部,大别山东麓的小县城,自宋朝以来,便有“文都”的美誉。“桐城画派”、“桐城学派”、“桐城文派”、“桐城诗派”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渐次崛起,形成“桐城文献名邦,号天下第一”的独特文化地位。

  六尺巷成为谦让典范



  坐落在老城区广场北端的文庙,是桐城文化的标志性建筑,初建于元延佑初年,后经重建修葺二十次。附设在文庙的桐城博物馆,收藏有春秋兽耳尊、战国青铜戈、汉代铜钟等四千余件精美文物,其中以方以智、方苞等明清桐城名家书画独具地方特色。



  六尺巷深藏在市区旧宰相府内,这条长百米,宽两米的小巷,全由鹅卵石铺成,有关它的故事脍炙人口。“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首谦让诗,毛泽东1958年会见前苏联驻华大使尤金时,也曾引用,喻意相邻不应相争。一条小巷成为谦让典范,如今到桐城旅游的人,无不到此一游。



  畅赏“中国画里的乡村”



  徽州大地的每一个村落,都是一幅幅令人心醉的图画。黟县自古就有“桃花源里人家”的美誉。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中国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就在黟县境内。



  从高处俯瞰西递,鳞次栉比的古民居建筑群体仿似一只船形,所以有人称之为“升起风帆的船形村落”。村口有胡文光石坊,即西递牌楼,建于明朝万历六年,距今已有四百多年。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2

主题

20

回帖

22

积分

文都童生

Rank: 1

积分
22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5-9-16 16:01:05 | 显示全部楼层
翰墨风香话桐城

--------------------------------------------------------------------------------




翰墨香风悠悠地拂过青灰老城砖和老城砖一般厚厚的线装典籍,拂过蓝汪汪文章英气和从龙眠山蜿蜒而来的山川灵性。回声隐隐,久久地益发深远。许多名字灿若星斗:唐代诗人曹松、宋代画家李公麟;明代学者钱澄之、女诗人方维仪、画家姚文燮,以及载誉海内外的科学、哲学、文学家方以智;清代更有“桐城派”异峰突起:方苞、戴名世、姚鼐、刘大櫆、方东树、刘开、戴钧衡、姚莹等,宗唐宋八大家风骨,开一代文风。一时间令桐城名声响噪,有“人不必桐城,文不可外乎桐城”、“天下文章其在桐城乎”的盛誉。“桐城派”先后拥有散文家有相当著述者1200余人,连大清朝晚期的重要人物曾国藩也自称为“桐城派”,足见这个散文流派当时的焰烈之势。近代和当代,桐城又涌现了许多文化名人,如:吴汝纶、马其昶、朱光潜、方东美、方令孺、舒芜、严凤英等等。群星灿烂,人杰地灵,小城因此光彩夺目,有“文都”之称。

桐城东周时为桐国,据说因其地多桐树而得名,是楚国的一个小小的附庸国。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建县制,先后属庐江、舒州、安庆等州府。至1996年8月20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撤销桐城县,设立桐城市。

阳光刷新城市面目,街灯以幻觉勾勒小城之夜。净洁的小城,飘逸着广玉兰、香樟和丹桂的幽香。新区的大街敞直繁华,成为城市现代化构架的主体。建行大厦、供销大厦、电信大厦、国际大酒店、名仕苑等高层建筑拔地而起,联袂雄峙于城市中心,以巍然凛然的阳刚之气,有时竟让人误以为置身都市之中。盛唐广场、日华广场、月辉广场等现代文化广场,新颖而气派。而旧城区的三条老街,保存完好,古意盎然,保留了明清格局,辽金遗风。

桐城文庙壮观、古朴,是目前江淮以南仅存的规模最为宏伟的木结构建筑群,堂皇静穆的一片,让人叹为观止。文章之邦的文庙,或许就该有这样的气派吧!大殿内塑有圣人孔子、亚圣孟子及其门徒塑像。“桐城派”陈列馆,馆藏丰富,琳琅满目。此外,告春及轩典雅别致,潇洒园旧舍俨然。半复堂、啖椒堂、九间楼、半山阁、六尺巷、左忠毅公祠、姚元之旧馆等明清名人旧居遗存,随处可见。

三四人合抱的老银杏在“惜抱轩”旧址挺入云霄,据传为“桐城派”代表人物姚鼐亲手所植。那株老藤虬如龙蛟,传为“桐城派”后期重要人物京师大学堂总教习、桐城中学创办人吴汝纶先生所栽。银杏和老藤都在桐城中学校园内。这所刚刚举行过百年校庆的省重点示范中学,已经为国家培养了千千万万的人才。桐城中学现存有吴汝纶先生所书校匾和楹联。匾曰:“勉成国器”。联曰:“后十百年人才奋兴胚胎于此,合东西国学问精粹陶冶而成”。

桐城产上等好茶,“紫来桥下水,龙眠山上茶”素称桐城一绝。“紫来桥”又称“良弼桥”,是纪念清代父子宰相张英、张廷玉良弼辅佐而得名。紫来桥下便是从龙眠山蜿蜒而来、穿城而过的龙眠河。龙眠山为宋代第一画家李公麟(号龙眠居士)晚年隐居结庐作画之地,现存龙眠山庄、媚笔泉、缨络崖、绕云梯等遗址。

文都桐城,有好长好长的历史,有好多好多的文章,有好浓好浓的墨香味儿。“想过去冠盖满京华文章甲天下,看今朝人文重崛起再度领风骚”。

“文都”———桐城,本身不就是一篇精彩的大块文章么?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2

主题

20

回帖

22

积分

文都童生

Rank: 1

积分
22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5-9-16 16:05:29 | 显示全部楼层
翰 墨 飘 香 话 桐 城


桂再进

桐城古称桐国,别号文都,“因地宜桐”故得名。“抵天柱而枕龙眠,牵大江而引枞川”,自古文风昌盛,素以文章闻达世人。

秦末即有“亚父”范增以谋略闻于天下,后世李公麟更称“宋画第一”,然规模最巨、影响最广者当属“桐城派”,桐城派秉承程朱道统,尊崇秦汉及唐宋八家散文,别立门户,自成一家。自先驱戴名世首创“义法”,方苞、刘大魁薪火相传,至集大成者姚鼐,遂体系渐具,佳作频出,蔚为大观。桐城一派在创作上讲究“考据、义理、辞章”兼备,“神、理、气、味”与“格、律、声、色”相统一,并提出了“阳刚”、“阴柔”之说,对当时全国的散文创作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期的“阳湖派”及稍后的“湘乡派”、“侯官派”等均实为桐城派别支,一时间甚至出现了“家家桐城”、“人人方姚”的局面,清吏部主事程晋芳面对此情此景,曾由衷感叹曰“昔有方侍郎,今有刘先生,天下文章,其出于桐城乎!”

桐城派的出现对桐城人的影响,绝不仅限于提升知名度,他使文都尊师重教的传统得以更加发扬光大,“不废诗书”的信念变得更加执着,纵村衢里巷,亦闻朗朗书声,“三代不读书,一家不如猪”,语虽粗俗,却道出了桐城人对读书的痴迷,正是由于对乡贤传统的深刻领悟,同时也源自对振兴中华的强烈期盼,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桐城派后期翘楚,“曾门四大弟子”之一的吴汝纶亲手创办了安徽省第一所新式学堂——桐城学堂(即今天桐城中学的前身),延请中外名师任教,并亲题“勉成国器”匾额一方,对联一副:后百十年人才奋兴,胚胎于此;合东西国学问精粹,陶冶而成。此联后即为桐中百年不变的办学宗旨。岁月沧桑,风云数变,桐中学子勤学报国的志向却丝毫不改,黄镇、朱光潜······等等一系列桐中学子的姓名已经永远印在了教科书中。桐中百年,百年桐中,今日的桐城中学已经成了桐城对外交往中一张熠熠生辉的名片。

“前辈名声满天下,后来兴起望尔曹”,这是清代桐城籍宰相张英为京师桐城会馆题写的对联,字里行间洋溢着先贤对家乡后世学子的殷殷期勉。桐城学子也确实没有辜负老宰相的厚望,此联题后,不但科举登榜者络绎不绝,延至今日,桐城每年的高考成绩在省内仍然高居前列,成为邑人诗书传家的最大明证!最后谨借著名古建筑学家罗哲文先生的一副对联为拙文作结:想过去,冠盖满京华文章甲天下;看今朝,人文重崛起再度领风骚。

[作者地址:皖怀宁县月山镇东升高中 邮政编码:246131]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