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1598
- 积分
- 3146
- 威望
- 20080
- 桐币
- 927
- 激情
- 845
- 金币
- 0
- 在线时间
- 890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5-5-13
桐网嘉宾
- 积分
- 3146
鲜花( 2) 鸡蛋( 0)
|
楼主 |
发表于 2005-7-19 12:48:52
|
显示全部楼层
安徽桐城是个古城,有“文都”之称,清代以“文以载道”为圭臬的散文流派——桐城派便发源于此。它还有一个去处——六尺巷,闻名遐迩。
这是条100米长、2米宽的小巷,鹅卵石路面,巷的一边为“宰相府”张宅,另一边为吴宅。
据桐城县志记载:康熙时的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在京做官,邻居吴氏欲侵占他的宅边地,家人驰书北京,要张英凭官威压一压吴氏气焰。谁知张英却回诗一首曰:“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意思很明白:退让。家人得诗,主动退让三尺。吴氏闻之,受到震动也后撤三尺,三加三等于六,才成了“六尺巷”。1958年,毛泽东接见前苏联驻华大使尤金时,曾引用过此诗。古人说“宰相肚里能撑船”,此诗可作佐证。不与人计较斤两得失,大度处之。
大学士,从唐到清都有此官职,是内阁长官,任务是起草诏令,批阅奏章。直到雍正时,军机处才代替了大学士的职权。大学士又有保和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之分。张英是文华殿大学士。既是内阁长官,人们也称他为“宰相”,正一品。面对如此大官,吴氏也敢侵犯,敢于虎口拔牙,说明也不是等闲之辈,而是“地头蛇”。
说到张英人们不一定熟悉,但说到他的儿子张廷玉就会很熟悉了。大陆最近几年拍摄的电视剧《康熙大帝》、《雍正王朝》和《乾隆王朝》中,就没有少得了他的。
张廷玉(公元1672-1755年),康熙时进士,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雍正时的规章制度均由他拟定。乾隆时又深得信任,加太保。为官于康雍乾三代,历50年,这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官场上也是少见的。《明史》的编成,就是他任总裁时的成果。他是张英的次子,张英的长子张廷瓒,也是康熙时的进士;张英的五子也是雍正时的进士,官工部侍郎、礼部侍郎、内阁学士。因此在桐城当地几百年来就有“父子宰相府”、“五里三进士”、“隔河两状元”的说法。
长江下游历来重视文化,热衷读书,在科举时代,“功名”多为这一带的士人夺得。张氏一门可以说是一个典型。
清朝的康雍乾三代皇帝在历史上是比较有作为的皇帝,而在他们的殿下做官,没有点真本事和涵养恐怕不行。尤其是雍正,在位时间虽短,却是一位厉行改革的君主,他一生勤政务实,不辞勤劳。可以说雍正是中国古代500多个皇帝中最勤于政事的君主。他“崇俭而不奢”、“毫无土木声色之娱”。张廷玉说雍正:“上进膳,承命侍食,见上于饭颗并屑,未尝废置纤毫。”饭粒掉在桌上,他都要捡起吃掉。
但在封建王朝中,皇帝终归是皇帝,他们以个人喜怒为核心,真让臣子有“伴君如伴虎”之感。加上清朝满汉隔阂,皇帝提防汉人作乱,大兴文字狱,稍有不慎,就会招祸。张英能够在官场上挥洒自如,特别是张廷玉,三朝高官,如履薄冰如临深渊,而50年官场不倒,恐怕其中秘笈就是:严谨慎勉、低调处世、“是非皆为强出头”、万事谦让、不与人争吧。
雍正时,张廷玉之子张若霭,殿试得一甲第三名(即探花),张廷玉跪求雍正换人。
雍正说:“朕选才公允,此前并不知是大臣之子。”张廷玉说:“普天之下,人才众多,3年一次殿试,都望登鼎甲之榜。臣已居高位,今若子又登一甲三名,挤天下寒士进阶之位,心实不安。”雍正受到感动,将其子降为三甲第一名。这说明张氏一门有谦让之风。
张英在桐城城郊两条小河交汇之处建“双溪草堂”,书斋门联为“俭勤自是持家本,和顺端为受福基。”他强调“俭勤”、“和顺”。这也是中国古来的美德。 康熙也给双溪草堂题了一联:“白鸟忘机,看天外云舒云卷;青山不老,任庭前花落花开。”这倒也说出张家一门是淡泊的、致远的、少与人争的处世哲学和为官之道。张英、张廷玉父子看完荷花,在荷亭共撰一联曰:“白藕入泥,斜插玉簪通地理;红莲出水,倒悬朱笔点天文。”务实,勤勉,志在高处。
所以,“六尺巷”现在成了名胜古迹,也使世人从中学到东西。如果当年张英以官势压人,也就没有今天的六尺巷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