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059|回复: 4

桐城西汉铜钟铭文“封君容石”及相关问题

[复制链接]

225

主题

2031

回帖

3146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3146

活动大师嘉宾会员

鲜花(2) 鸡蛋(0)
发表于 2005-7-19 12:05: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size=4][color=#0034ff]桐城西汉铜钟铭文“封君容石”及相关问题

作 者:唐红炬[/color][/size]


1979年夏,安徽桐城石南乡村民在农田建设中掘出一铜壶,旋由桐城文化馆征集,1984年秋移交桐城博物馆收藏。


铜壶,古代器物。用以盛酒浆或粮食。新石器时代已有陶壶。商周时代青铜壶多为圆形,也有方形或椭圆形。至汉代,方形的叫“钫”,圆形叫“钟”。这只铜壶是圆形,1994年6月9日经国家一级文物鉴定专家组鉴定为西汉遗物,故名铜钟。该铜钟圆体、宽颈、球腹,口侈大,下承宽圈足,两肩铺首衔环。颈上部有一带状宽边,中部收束。肩、上腹、下腹各有一道凸起的宽带纹,其上加饰凸弦纹一道。铜钟通高44厘米,口径16.6厘米,颈部收束处14.6厘米,颈长14.5厘米,腹部球径34.4厘米,圈足高5.5厘米,直径20厘米,大于器口,铺首衔环环径9厘米。

器的肩部竖行阴刻铭文四字“封君容石”,汉隶写法,字体刚劲有力。通体呈西汉特点,中原文化特色。现就铭文有关问题,分述如下:

一、关于“容石”

“石”本系重量单位,《汉书·律历志》:“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春秋战国时,“石”的重量与容量转换关系是:十龠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一斛即是一石。叶梦得《岩下放言》:“以斛为石,不知起何时,自汉以来始见之。”笔者在安徽天长市博物馆看到一只和此钟大小、形制相同的铜钟,上有汉隶“容十斗”三字,可为物证。“容石”是指该钟对某物质而言,其单位容量,重量关系为相等。

二、关于“石”的量

对于“石”的权量,古人已认识到它是一个变化着的量,但对于它的变化关系,认识上又非常模糊。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对此有多处质疑:“古之权量比之于今,大抵皆三而当一也……盖自三代以后,取民无制,权量之属,每代递增。”

现在,我们只要测量一下这只西汉铜钟,即可精确地知道古今权量关系。我们先把铜钟的颈部等效为一个圆柱体,把肩腹部至圈足上等效为一个球体,通过计算,这只铜钟装一石水,它对应今天的权量是21千克。

三、关于“容石”所指的内容物

如前述,钟即圆形壶。《辞海》对钟或壶功用的解释是“用以盛酒浆或粮食”。《中国青铜器》将壶分为盛酒之壶与盛水之壶。前者为酒器,后者为盥器。本文试运用排除法来确定该钟“容石”所指的内容物:

(1)该钟不是盛水之壶

按照史书记载,西汉时的水质污染和水的稀缺程度远较今日为轻,水不具备大规模的商品交换功能,因此也就没有必要用“石”来确定水的权量或容量标准。

(2)该钟不是盛酒之壶

古人已经注意到酒的醇薄、比重问题。叶梦得《岩下放言》指出:若酒言石,酒之多少本不系谷数,从其取之醇酉离。以今准之,酒之醇者,斛止取七斗或六斗;而酉离者,多至于十五六斗。若以谷百二十斤为斛,酒从其权名,则当为酒十五六斗;从其量名,则斛当谷百八九十斤,进退两无所合。是汉言酒石者,未尝有定数也。”既无定数,也就无法用确定的“石”来衡量酒浆的器物。

(3)该钟是用来盛粮食之器    由于我们已知铜钟或壶的功用只有三个选项,已排除了其中的两个选项,则只剩下了其中的惟一一个选项,即该钟的“容石”是用来权量谷物的。这里所说的“排除”,是相对于确定的“石”的标准所针对的对象而言,并不排除在实际运用中将它和盛酒或盛水,就如同用靴子照样可以装啤酒一样。

(4)、关于“封君” 

封君是指封建时代受有封邑的贵族。《汉代·食货志下》:“封君皆氐首仰给焉”(按:氐同低)。颜师古注:“封君,受封邑者,谓公主及列侯之属也”。桐城,西汉时属庐江郡,称舒县。舒县境内有桐乡,即春秋时桐国。据《桐城县志》记载:汉宣帝时,庐江郡舒县人朱邑任桐乡啬夫,管理地方诉讼赋税,因办事公正廉明,爱民恤民,被举贤良,任大名府农丞,继任北海太守,再以“治行第一”选拔进京任大司农。他虽身居高官,位居列卿,但生活节俭,常以俸周济桐乡贫民。晚年病重时曾嘱其子:“我故为桐乡吏,其民爱我,必葬我桐乡,后世子孙,奉尝我不如桐乡民”,子遵其嘱。桐乡人果“岁时祭祀不绝”(今墓冢犹存,墓葬所在地的行政村名“朱公村”)。当时,汉宣帝刘询曾下诏称赞“大司农邑,廉洁守节,退食自公,无疆外之交,束修之魂,可谓淑人君子。遭离凶灾,朕甚悯之,其赐邑子黄金百斤”。从该铜钟的时代特征(国家文物局专家组判定为汉武帝前后)、地域特征(中原文化特色,在古庐江郡舒县境内出土),身份特征(朱邑为西汉时桐城仅有的公卿大臣,其名“邑”也透露出他生长于朱姓先人的封地)、及其家人享受的荣典(受皇帝褒奖)等一系列特征联系起来看,“封君”可推断为朱邑家族的某位成员。

综上所述,对西汉铭文铜钟进行深入认真地研究,可以为西汉“石”的权量提供一个准确的标准器;可以廓清典籍对于‘石’的种种推测和讹误;同时,它也为汉代的封典制度,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证据。

楼主新帖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116

主题

1246

回帖

1370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1370

嘉宾会员活动大师

QQ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5-7-20 19:43:21 | 显示全部楼层
很专业的问题.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667

主题

4551

回帖

5227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5227

嘉宾会员活动大师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5-7-19 12:57:30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朱邑一说不能认同。

国邑,故齐分为七,赵分为六,梁分为五,淮南分三,◇集解徐广曰:“庐江、衡山。”

孝文八年,怜淮南王,王有子四人,年皆七八岁,乃封子安为阜陵侯,子勃为
安阳侯,子赐为阳周侯,子良为东城侯

十六年,上怜淮南王废法不轨,自使失国早夭,乃徙淮南王喜复王故城阳,而立厉王三子王淮南故地,三分之:阜陵侯安为淮南王,安阳侯勃为衡山王,阳周侯赐为庐江王,东城侯良前薨,无后

孝景三年,吴、楚七国反,吴使者至淮南,王欲发兵应之。其相曰:“王必欲应吴,臣愿为将。”王乃属之。相已将兵,因城守,不听王而为汉。汉亦使曲城侯将兵救淮南,淮南以故得完。吴使者至庐江,庐江王不应,而往来使越;至衡山,衡山王坚守无二心。孝景四年,吴、楚已破,衡山王朝,上以为卢信,乃劳苦之曰:“南方卑湿。”徙王王于济北以褒之。及薨,遂赐谥为贞王。庐江王以边越,数使使相交,徙为衡山王,王江北。
------------------------------------------
从以上可以看出汉初淮南分后有庐江封国,国君为阳周侯刘赐,后庐江王又“徙为衡山王,王江北”,可见我们江北一带一直有封国存在。

舒国旧址在近庐江城池乡,邻近石南,旧城或许已毁,迁址于石南也不是没有可能!因此个人认为该铜钟与庐江王刘赐可能有一定关系

朱邑是不能自称封君的!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667

主题

4551

回帖

5227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5227

嘉宾会员活动大师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5-7-19 13:07:36 | 显示全部楼层
宣帝地节四年,北海
太守朱邑,以治行第一,入为大司农。

朱邑卒于公元前58年,列卿之位而已。原为桐乡啬夫,祖上有封地的可能性极小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93

主题

737

回帖

1116

积分

桐网贡生

Rank: 3Rank: 3

积分
1116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5-7-19 14:02:56 | 显示全部楼层
[em15] [em15] [em15]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