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0239
- 积分
- 479
- 威望
- 16547
- 桐币
- 500
- 激情
- 0
- 金币
- 0
- 在线时间
- 0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4-7-28
文都秀才
- 积分
- 479
鲜花( 0) 鸡蛋( 0)
|
特色板块提升竞争力 ———从桐城发展乡镇企业看如何壮大县域经济
---------------------------------------安徽在线-----------2004-5-10
特色板块看桐城 自上世纪80年代至今,桐城市已连续二十年用“一号文件”的形式鼓励和指导发展乡镇企业。去年该市乡镇企业营业收入达82.27亿元,占全市GDP的60%。农业部乡镇企业局副局长卢永军前不久在该市考察时认为,桐城是“我国中西部地区发展乡镇企业的典型”。 据桐城中小企业局负责同志介绍,桐城大部分乡镇都形成了特色块状经济,如双港、新渡、老梅、罗岭、文昌等地的包装印刷,卅铺、吕亭、白马等地的制盖,兴店的羽绒制品,孔城、金神的农机轴瓦和凸轮轴,大关的棚养蛋鸭和鸭蛋加工,青草的劳保卫生制品等。 被誉为全国“蛋鸭第一镇”的大关镇,去年饲养蛋鸭近百万只,四个鸭蛋加工企业年加工咸蛋和皮蛋4000多万枚,蛋鸭系列最终产品营业收入1.7亿多元,占全镇乡镇企业营业收入86.1%。全镇有3000多人从事蛋鸭开发的供产加销,农民人均纯收入来自蛋鸭系列开发在1/4以上。 卅铺镇有大小制盖企业近百家(含家庭作坊),从业人员5246人,去年营业收入3.3亿元,税金突破200万元,分别占全镇乡镇企业总量的90%和60%,产品销往全国20多个省市,并出口东南亚及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瓶盖产量居全国第一,营业收入及经济效益居全国第三位。 范岗镇有制刷企业(含家庭工厂)700多家,从业人员6000多人,去年制刷业营业收入3.5亿元,提供税金400多万元,分别占全镇乡镇企业总量的91%和67%,漆刷产品已占全国刷业市场份额80%以上,东南亚和东欧市场也已打开。一些公司的老板曾自豪地说:“在全国各地,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范岗刷!” 双港镇有塑料包装企业420家,从业人员8000多人,去年营业收入6亿多元,占全镇乡镇企业总量90%,税金突破1000万元,其中双永、华猫、铝材三家大企业营业收入4.07亿元,提供税金630万元。 集群增强竞争力 特色板块竞争力强,主要原因有: 一是生产成本比较低。由于企业多且集聚度高,沿街、沿路或集中在某个区域,基础设施供给的成本收益均衡点比较高。另外,产业集群形成一定规模后,原材料和设备购置方便,且价格相对较低。 二是市场交易成本低。大厂推销员多,接回的订单吃不下可交给小厂做;形成特色块状后,知名度提高,上门采购多,推销员多,从事营销批发的企业多,联合发货运输成本低。 三是专业化分工协作效率高。在卅铺,瓶盖生产有七八道工序,每道工序都有企业专事,便于集中力量改进工艺流程、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熟练程度和工序质量。由于企业间有长期、固定、紧密的协作关系,从而使生产全过程的整体效率得到提高,完全成本降到最低。 四是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的应用容易得到迅速推广。在有限的区域内集聚了大量的生产同类产品或相关产品的企业,彼此间“零距离”接触,加上亲缘、人缘、地缘关系,各类信息无障碍流通,生产、技术、营销、管理等方面的创新在几十个、上百个企业得到迅速应用,经济效应就成几何级数放大。如范岗玉桐公司五年前最先引进注塑机,改木柄为塑料柄,左邻右舍很快就群起效仿,现在全镇已有注塑机200多台。 五是形成了“错位发展,分片销售”的格局,有利于分散产业的市场风险。同类企业经过多年联合与竞争,大都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适宜生产什么,目标市场选在哪个区域比较适宜。这样即使遭遇市场风浪,也只有一部分产品、一部分区域市场受到冲击,不会导致整个产业元气大伤。 六是有利于吸引外资,激活内资。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要求专业分工更加细化,产业链条势必向内向外扩展,形成巨大的充满利益诱惑的市场需求,外资内资纷纷趋利而来,这比单纯的实行土地、税收优惠更具吸引力,更有长久性。如大关,对蛋鸭颗粒饲料需求量大,浙江嘉兴人就来投资办厂;对豆粕需求量大,江苏东海粮油公司安庆经销商就来设点销售;优质鲜蛋充足,长途运输破损率高的问题无法解决,南京雨润集团就来办厂就地加工皮蛋和咸蛋。 七是人气旺,创业氛围好,竞争意识强。企业一多,学有榜样,追有目标,易形成你追我赶、不甘落后的局面,大资本做大买卖,小本钱做小生意,先当“星星”捧“月亮”,再由“星星”变“月亮”。 做大做强需引导 桐城的特色板块多、大、强,而且基本上是靠内部的、民间的经济力量打造而成的,是典型的“草根性经济”。特色板块为什么在桐城能发展壮大? 有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改革开放以来,桐城市历届党委、政府的主要领导对发展乡镇企业都十分重视,真正是“任尔东南西北风,咬定发展乡企不放松”。从上世纪八十年初开始,在大环境影响下,桐城也出现一些风风雨雨,如怎样认识和对待推销员,怎样处理“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的关系,治理整顿还要不要继续发展乡镇企业等等。应该说,在关键时期、关键问题上,桐城都处理得比较恰当,既呼应了当时的政策和主流意识,又实事求是,重在“结合”,锐意探索,如为推销员“正名”,连续二十年为乡镇企业发“一号文件”,为产业“领袖”披红戴花。这些举措使广大推销员和企业家放心、放胆发展,其中一些优秀推销员和大户现在都成了产业“领军人物”。 范岗镇负责人介绍说,在上世纪80年代初,午马、玉桐公司的创始人汪安付遇到麻烦,想歇业不干,当时的县政府主要负责人给他写信予以支持,鼓励他大胆往前走。“如果县领导不旗帜鲜明地支持,很可能就没有今天的午马、玉桐,范岗的刷业也撑不出今天这样大的场面。” 有一整套较为成功的做法。养蛋鸭技术性较强,规模养殖市场风险较大,老饲养户只愿带亲朋好友,一般农户不敢贸然介入,到1998年大关全镇只有28户棚养。为扩大规模,镇领导一开始商请大户张成友出山组建公司,张成友怕影响自身业务不愿干,镇里转而“命令”猴岭小学教导主任王坤(家里养棚鸭,业务熟、人也比较精)担任镇办公司经理,基础条件由镇提供,公司负责原材料供应、防疫、技术和鲜蛋销售,联系贷款,组织专业队帮农户搭棚,不出一年,全镇棚养蛋鸭就急增到120户。张成友等大户看到镇公司势头已起,不扩大带户就坐失其利,纷纷注册公司带户,全镇一下子拉起了大大小小十几个公司,到2002年底共带动700多户棚养,年养蛋鸭近百万只。在市场化运作局面形成后,镇办公司悄然退出本地市场,转向庐江寻求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