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9379
- 积分
- 845
- 威望
- 26303
- 桐币
- 160
- 激情
- 6
- 金币
- 0
- 在线时间
- 100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4-2-9

桐网贡生
 
- 积分
- 845

 鲜花( 1)  鸡蛋( 0)
|
文壇風騷:文都桐城飄書香
[img]images/upfile/2004-9/200491661030.jpg[/img]
图:文廟大成殿氣勢宏偉。
(張長城)
文風雅正的桐城派散文崛起於清代,回響於民國初年,是清代散文流派中勢力最大的一支。桐城派又稱桐城文派、桐城古文派,因其主要代表人物-方苞、劉大槐、姚鼐均係桐城籍,故稱作「桐城派」。
近代和當代,桐城又湧現了許多文化名人,如:吳汝綸、朱光潛、嚴鳳英等等。群星燦爛,小城桐城因此名揚遠近,有「文都」之美稱。文風鼎盛的桐城培養了大批文人學者,其中更有「五里三進士,隔河兩狀元」的山鎮。今天的桐城,文風鼎盛一如既往,教育發達列皖省前列,讀書明禮之風聞名遐邇。近日,記者走進桐城,親身感受這江淮文都的魅力與縷縷書香。
獨領一代文壇風騷
桐城派綿歷二百餘年,獨領清代文壇風騷,被稱為「官學」。有「人不必桐城,文不可外乎桐城」的盛譽。「桐城派」先後擁有散文家有相當著述者一千二百餘人。其參與作家之眾,播布地域之廣,綿延時間之久,皆為中國文學史上所僅見。
桐城古文派是清代文壇上勢力最大、影響最廣的一個散文流派,其代表人物方苞、劉大魁、姚鼐均為安徽桐城人。該派主張師法先秦兩漢及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反對八股文,有一套較為完整的古文理論。創始人方苞繼承明代歸有光的「唐宋派」古文傳統,提出「義、法」的主張。他還把作品的風格分為「陽剛」和「陰柔」兩大類。該派的理論強調義理與辭章的統一,概括歷代古文家在章法、用語上的不少成就,特別強調文章的一整套具體的形式技巧。名篇有大家熟知的方苞《獄中雜記》、姚鼐《登泰山記》等。
[color=red]文章領袖曾國藩[/color]
清代的傑出人物曾國藩,其文風也見桐城派的影子。他推崇姚鼐,自稱「國藩之粗解文章,由姚先生啟之也」。後期身居高位,幕府人才甚眾,已為文章領袖,又曾宣揚桐城派古文,一時聲勢頗大,使桐城派古文在清末形成一個「中興」的局面。但曾國藩的目的是藉鼓吹桐城派以自立門戶。
他的幕府賓客吳敏樹就不承認自己是曾國藩所說的桐城派古文作家,也不認為曾國藩是桐城派。曾國藩的古文寫作和理論,都與桐城派有所不同,他「平生好雄奇瑰瑋之文」,為文務閎麗,與桐城派清談簡樸文風不同。後,以曾國藩為湘鄉派創始者,對桐城派古文便有所改革和前進。曾國藩利用桐城派,「私立門戶」,創建湘鄉派,辦理洋務,為政治所用。而他強調文章應當應時實用,則也起到了糾正桐城派古文日益脫離實際,追求清閒的傾向作用。(二之一)
[color=red]文章没什么特别,但是在分析曾国藩立分桐城派的手段和心理上很有道理。港澳台华人对桐城派推崇甚重,是以对曾的湘学一贯视之为桐城学派的后裔或分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