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ze=5][color=#ff0f00]桐城,我们的故乡,江淮的文都!是谁首先点燃了桐城的文明之火?是谁撒播下桐城文化的种子?让我们把记忆上溯千年,回到文明的始点.
<<桐城县志>>记载:夏商之际,桐城属扬州之域.周置桐国,为楚附庸.周敬王十二年(前508)夏,桐叛楚,属吴.越灭吴后,属越.周显王三十六年(前333),楚灭越,桐国再度附楚.
弱小的桐国历史上记载很少,今天对于她的起源我们也只能依据传说和推测.
有一种看法是这样的: 桐,古国,偃姓,皋陶之后,在今桐城市北,与群舒方国关系密切.春秋时期,先后为北上争雄的南方大国楚、吴、越国的附庸.
<<兵圣孙武>>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在豫章地区附近一带,存在一些独立的小诸侯国.这些国家每年都要向楚另交纳大量的赋税,才能获得楚国暂时的保护.孙武利用这些小国对楚国的不满,使桐国背叛了楚国,同时争取了舒鸠国为吴所有.孙武设计了一个诱敌之计.他让人到楚国对楚国游说:“吴人很害怕楚国,他们说,若是楚国攻打吴国,吴国只能用代楚国去讨伐叛逆的桐国来讨好楚国.”楚令尹囊瓦果然经不住坐收渔人之利的诱惑,率领楚军去讨伐吴国.楚军进入豫章后,便驻扎观望吴军“伐桐”的行动.孙武见敌人中计,便一方面将吴舟师派往豫章南部的江面上,作出要讨伐桐国的架势,继续迷惑楚军;另一方面,孙武暗中指挥吴军主力,将其调至豫章地区中段的巢城附近集结.以侯有利战机出击。最后楚军驻扎豫章达数月之久,征讨吴国没有任何成果,又不见吴军攻打桐国,以致于士气低落,军心涣散.吴国主力这时突然进抵豫章,将楚军包围,只留一个缺口,对楚军发起了猛攻,楚军措手不及,拼命朝缺口逃窜,吴军乘势掩杀楚军,大获全胜...
在强邻环伺的春秋时代,弱小的桐国不得不朝吴暮楚,战战兢兢地揣摩大国的脸色.
还有这样一种观点: 桐国、 空桐为同姓之国,子姓殷人(商朝人)的后裔.商代桐国在今河南虞城县南5里的桐亭.周灭商后,部分桐人逃至安徽桐城,在 南淮夷和群舒之间复立桐国.. 如此说来桐国便和商代发生了联系,而且还经历了失国 复国这样曲折的历史.
更有人认为桐国即空桐国,空为发语词,类似居巢中的居,无实际意义.空桐即桐. 从史籍记载看:商朝之空桐国,也称为空同国,为商代始祖契的后代分封之国,子姓。今甘肃平凉有空同山,在福禄县东南六十里。<<抱朴子.内篇>>云‘黄帝西见中黄子,受九品之方,过空桐,从广成子受自然之经’,即此山.契为子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殷氏、来氏、宋氏、空桐氏、稚氏、北殷氏、目夷氏...可见空桐国出自子姓商人后裔应该没有问题,但空桐国是否和桐国同源或有某种传承关系就不得而知了.而且甘肃距江淮对古人来说似乎太远.
推测或许还有很多,但事实只有一种!或许,桐国的起源乃至历史将永远无法考证.但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是桐国点燃我们这块土地上的文明之火![/color][/siz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