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3
- 积分
- 25440
- 威望
- 406
- 桐币
- 1751
- 激情
- 15317
- 金币
- 0
- 在线时间
- 2403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8-5-28

桐网进士
  
- 积分
- 25440
 鲜花( 0)  鸡蛋( 0)
|

楼主 |
发表于 2008-7-8 20:58:05
|
显示全部楼层
船家禁忌
旧社会,船民以船为家,日守滩头,夜宿孤舟,俗有“行船跑马三分命”之说,故船上禁忌颇多。船头是船上神圣之处,受到格外敬重。妇女上船不得自船头经过;男人不得向水中小便。帆与“翻”谐音,为避讳称为“篷”;盛音“沉”,故盛饭谓“装饭”;桅杆谐“危”,故叫“将军柱”;若船上有方姓者,称其姓为“拐里弯”;称船主为船老大,而不叫“老板”(捞板)。为图吉利,船上主要物件均以十二生肖代名:幔子叫“老鼠”,葫芦叫“猴头”,缆索叫“狗脑”,船头叫“龙头”,锚枕叫“虎口”,力索后段叫“狗尾”,舵牙叫“牵牛”,插栓叫“鸡冠”,船头部叫“猪嘴”,篷上竹杆叫“兔耳”。此外,船上器具忌用桑(谐丧)、槐(谐坏)树制作。
育秧与“开秧门”
农家向以时令安排农事,每年“清明”前后,便开始忙于浸种催芽。他们将浸泡的稻种装进用稻草包成的“稻捂子”,窖于室内专为育芽所挖的地窖内,待稻壳破胸露芽后,即抛撒于秧田里。撒种前,农家主妇都要有意识地将芽稻留下少许,磨粉做粑,试其味是否甘甜,以预测年成的丰歉。秧苗长到四寸许即行移栽,第一次下田拔秧称“开秧门”,须烧香纸、放鞭炮,祈求土地神保佑五谷丰登。旧说秧是“神仙草”,妇女不得下田插秧。输送秧把,忌直接传递给插秧人,须向田中掷撒,既不能甩在别人身上,也不能从别人头顶上经过。否则,认为不吉利。第一天插田,须先用右脚下田,右为顺,左为反,右脚先下田,以示风调雨顺。插秧有“两不”,一是当天拔的秧当天插完,不留过夜,叫“不插隔夜秧”;二是必须插完整块田才能收工,叫“不插破田”。插秧是农家的大事,农村多采取互助协作方式,并在每年开始插秧之日,宴请有协作关系的亲邻,表示团结互助,预祝丰收。育秧插田习俗,随着社会制度的变革和人们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也在不断变化和演进,如不准妇女下田插秧已变为妇女多成为插秧能手;“开秧门”时烧香祭神已除,但仍有热烈喜庆的鞭炮声。
丧葬礼仪
旧式丧葬礼仪多陋习,崇尚迷信。当病人弥留之际,被扶起“穿上路衣”,抬坐椅上,家属环跪“送老”。病人咽气后,焚烧上路纸钱,遣人讣告亲友,设灵堂,行守灵、吊丧礼。亡人安放于门板上,遗体沐浴穿上寿衣后,择定时辰入棺、封棺。人殓礼仪完毕,则出殡厝放(有的地区为图死者“入土为安”,兴速葬)。出殡时,前有幡障,中为灵柩,琐呐锣鼓随后,沿途抛撒黄表纸。出殡后,丧家大摆筵宴招待宾客。自死亡之日起至四十九天止,每隔七日一祭,俗称“荫七”。七日内,孝子不理发,不修面,谓之“养孝”。后逢百日、周年仍举行家祭。
人死周年或三、五载,举葬之家便请阴阳先生择定山场和安葬日期,将死者归葬入土。过去,人们认为先人墓地的风水好坏,将影响后代的盛衰,故葬前选择坟地,颇讲究风水“龙脉”,一些富足之家,往往不惜千金以求一土。安葬时,由“孝子”先挖三锄,再由土工深挖,名为“开穴”,“穴”成燃稻草和芝麻秸,叫“暖井”。尔后按择定的时辰移棺入穴,名为“下字”,覆土筑平后用石灰、糯米稀做“坟伞”,表层堆土为家,立碑为记。
建国后,丧礼中的迷信成份逐渐革除。50年代起,机关干部职工病故,开追悼会、戴黑纱、佩白花以示悼念。农村中仍为旧式丧葬,但仪式从简。1975年始,县内推行殡葬改革,干部职工死亡多实行火葬。死者由殡仪工为之洗浴、整容,然后安放于殡仪厅。生前亲朋好友前来向遗体告别,单位主持召开追悼会,死者亲朋、同事、单位送花圈表示悼念。追悼会仪式结束后,遗体随即火化,骨灰入盒葬于墓地,立碑为记。
人生一“克”三十六
桐城西乡一带,旧说三十六岁为人生一“克”,难以度过。为逢凶化吉,因而有送“三十六”的习俗。男、女三十五岁时,其至亲好友,一般都携带礼品前来送礼。礼品有白鸡、白衬衫、新裤带以及挂面、糕点等等。主人家必设宴热情招待。当年除夕之夜,男、女受礼者穿白衬衫,食至亲送来的白鸡,鸡毛则掩埋于三叉路口,让千人踩、万人踏,据说这样即可“白白”(平平安安)地度过三十六岁这一关。
婚嫁礼俗
旧时婚嫁仪式繁琐,一般有订婚、迎娶、回门等主要程式。首先是请媒人至女家提亲,女方同意议嫁,男家再去求婚,呈上男方生辰八字。女家请人占卜男女双方八字,相合则允婚,并择吉日去男家相亲,看其人貌、家境和才学,满意即留下吃“成事酒”,订立婚姻。迎娶前,男家选定日子通知女家,如女家应允则吉日照此。若认为此日不佳,则告男方另择佳日。结婚之日,男女双方各设宴请客。男方发轿至女家,有撰贴轿联之俗。花轿忌空,须坐两个男童,谓之“暖轿”。起轿时娘家放声“哭嫁”。送亲时,嫁妆在前(嫁妆丰俭依女家贫富而异),花轿居中,送亲者由媒人陪同在后。花轿进村,鞭炮齐鸣,由当地有名的绅士或塾师行“退嫁神”礼。礼毕,新郎挽新娘行拜见礼,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父母,再新郎新娘互拜。新郎引新娘步入新房,晚上男家大宴宾客。宴后,男女老幼“闹新房”。待亲友散尽,两位长辈伴送新郎入房,点燃花烛,礼赞一番,退出洞房。次日清晨,新郎须至岳家接岳父和叔伯岳父来家作客。婚后第三天,夫妇回娘家,一般当天赶回。至此,旧时婚嫁礼仪即告结束。
建国后,贯彻《婚姻法》,倡导婚姻自主,旧式婚嫁习俗渐被革除。城镇青年多自由恋爱,时尚旅游结婚。八十年代后,提倡晚婚优育,实行婚前体检。嫁妆除衣被盆桶外,还有家用电器、沙发等。办婚事以摄婚纱照、租用小汽车迎亲等为时尚,亲友常在电视上为新婚夫妇点歌祝福。农村婚姻一般仍遵从相亲、订婚、结婚等程序,仪式有所简化,自由恋爱,婚事新办者增多。,城乡时有新婚夫妇参加集体婚礼。不少青年人把婚期定在有历史纪念意义的节日,如“五·一”、“五·四”、“十·一”等。城乡寡居妇女再婚现象普遍,老年丧偶者再婚亦不鲜见。
诞生礼仪
旧时,妇女临产前,娘家送来炖熟的汤鸡及其他营养品,称“催生汤”,喻意生产顺利,母子平安。产后三天,要“做三朝”,外婆家送来婴儿贴身穿的“毛身衣”。亲友携带礼物前来祝贺,称 “送粥米”,或“祝子礼”,主人设宴热情招待。接生婆以艾叶、花椒等草药热汤洗婴,以驱灾避瘟,称为“洗三朝”。洗毕,用染红的鸡蛋搓滚婴儿周身,边滚边念祝辞。然后,将红蛋分给其他的孩子们吃。据说小孩吃了聪明伶俐。婴儿满月之日,请全福之人抱婴儿坐于堂屋中央,由剃头匠给婴儿剃发。胎发多装人小绸袋中收藏。主人须请亲友吃“满月酒”。婴儿出生一百天,举行“百晬”仪式,取百岁长寿之意。主人做“百岁粑”分赠亲友近邻。婴儿满周岁,多行“抓周礼”,视小儿首次抓取什物的种类,预测其长大后的前途及职业。
建国后,这些礼仪多有变革。八十年代以来,实行计划生育、新法接生,孕妇入医院生产已较普遍。医院不仅为新生儿出具出生证明,还发放儿童预防接种登记卡,提供儿童免疫服务。孩子满月、百日、周岁,主人除宴请亲友共贺外,还以拍摄彩照、电视点歌等形式表示纪念和祝福。
腊 八
农历十二月初八,俗称“腊八”,民间认为这是百无禁忌的吉日,男婚女嫁多择此日举行,有“若要发,不离八”之说,因而“腊八节”又称“鸳鸯节”。
人们还喜欢在这一天吃一餐特殊的粥,谓之为“腊八粥”,有庆丰收、祝安乐、贺团圆之意。此俗源于佛事活动,相传农历十二月初八是释迦牟尼成道之日,佛寺效法佛祖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故事,取香谷及果实等做成粥来供佛,后演变成一种民间习俗而风行开来。县人做腊八粥颇为讲究,多以糯米、红枣、莲子、红豆、绿豆、红丝、绿丝、桂圆肉等加糖熬成,味美可口、营养丰富,故腊八粥是亲友邻居邀食或馈赠的佳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