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hzjs

桐城名人

[复制链接]

194

主题

1716

回帖

1910

积分

桐网贡生

Rank: 3Rank: 3

积分
1910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5-6-30 11:52:0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比较权威的资料,对桐城派研究非常深刻的一位桐城人考证的内容

——————————
戴方刘姚,桐城派四个最重要的人.
戴名世,今桐城孔城人.
方苞,生于六合.其先祖居休宁,后迁贵池,元末方德益迁桐城县城!当时桐城文庙门前狭窄不宜通行,方德益让出居地一半,使得文庙门前更加宽敞;他还曾捐资修建过桐溪桥(龙眠河上),当时人皆称善举!
请大家记住,方法为其五世孙,方以智为其九世孙,而方苞为其十一世孙!
方法墓地在今龙眠双溪,方苞为其后裔,曾多次前往祭奠,并有祭诗多首!

刘,桐城东乡人.
姚鼐,其祖上姚旭自明朝就定居于县城,传至姚鼐已近300年!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194

主题

1716

回帖

1910

积分

桐网贡生

Rank: 3Rank: 3

积分
1910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5-6-30 11:54:10 | 显示全部楼层
论祖籍方是桐城人,还是城里的。

论时间,姚家居桐城县城300年。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222

主题

2867

回帖

3132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3132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5-6-30 11:58:57 | 显示全部楼层
闲话桂林方

[URL]http://www.itongcheng.net/ShowPost.asp?id=30029[/URL]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306

主题

7933

回帖

1万

积分

巡查专员

躲在光明中默默观看

Rank: 8Rank: 8

积分
12741

桐网巡查发帖超人钻石会员自我鼓励活动大师桐网元老激情之星新中国成立70周年

鲜花(17) 鸡蛋(2)
发表于 2005-6-25 03:46:50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多了.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137

主题

2808

回帖

3186

积分

桐网举人

Rank: 4

积分
3186

论坛建设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5-6-22 15:49:45 | 显示全部楼层
英雄一世,学者一生 (附 桐城籍院士简介)- -

转载说明:记得大学时某次聚会上,我还很自豪地说,在科大有位老乡院士呢;记得本系(计算机系)有位任课老师也曾向我们称赞过他的人品修养与学术造诣。不想现在物是人非,吴先生离开人世已一年了...... 文后附有桐城籍五位院士介绍。

作者: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沈电洪 研究员

2003年12月9日,伴随着贝多芬英雄交响曲的乐章,吴杭生先生的夫人、儿子、亲友、学生和同事将手中的鲜花放到他面前,向这位同命运抗争一生的英雄,这位视物理学为自己生命、求索一生的学者最后告别。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教授吴杭生先生去世一周年了。正如科学技术大学对他的评价所言"吴杭生院士是我国著名物理学家,长期从事超导电性理论研究,并做出了开创性工作,对推动我国超导电性研究起了重要作用。他自1976年起在我校任教长达近30年,为学校教学、科研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热爱祖国、平易近人、严谨求实、诲人不倦的性格,为我校师生树立了楷模,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吴杭生先生出生于1932年2月,安徽省桐城市人。少年时代,吴先生就读于安徽省安庆第一中学。这是一所历史悠久,有着光荣传统的学校,当时名流荟萃,桃李芬芳。吴先生在安庆一中时期的同学,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曹昌祺先生回忆起中学生活时说,当时学校分理科班和文科班,吴杭生在理科班,在学校时吴先生平时不大喜欢和人多打交道,但是他待人诚恳,常常直言不讳,有时不免和同学激烈争论。当时,他们学校的风气很好,同学们除了学习功课外,还读些课外书。吴杭生喜欢读数学和物理方面的参考书,内容类似现在的大学教材。1949年高中毕业后,因为时局问题,吴杭生就近考上了当时位于安庆市(当时安徽省省会)的安徽大学数学系,他的父亲时任安徽大学农学系教授。因为酷爱物理,次年吴杭生重新考上上海交通大学物理系。一年后,因院系调整,转入复旦大学物理系,1953年大学本科毕业后,上了北京大学物理系王竹溪教授的研究生。1956年研究生毕业后留在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1976年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作,1978年被聘为教授、博士生导师,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3年12月4日吴先生因病在合肥逝世,享年71岁。

吴先生在北大留校工作后,住在未名湖畔"健斋"一楼楼梯下的一间小屋里,一直住到他1976年离开北大。当时北大教员的工资不高,吴先生生活很简朴,天天在教工食堂用餐。在60年代初的经济困难时期,吴先生也很少自己努力去改善生活,却把钱花在订《PHYSICS REVIEW》等科学杂志上。他的卧室里,到处堆满了书籍和杂志,桌面上还经常布满烟灰。吴先生总是叼着香烟或烟斗,埋头读书或进行计算推导,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和研究中。1966年,他和陈宝珠女士结婚。尽管夫妇长期分居两地,他夫人经常利用假期来看望他,对他关怀备至。结婚使吴先生的生活发生很大变化,使他免除了生活上的后顾之忧,他的卧室和衣着比过去整洁多了,头发也经常修剪。吴先生从此更加忘我地投入到教学和研究中,可以说他后来的很多贡献也有他夫人的一份功劳。

吴杭生先生长期从事超导电性理论研究,在铁磁与超导共存问题、过渡金属超导电性、超导薄膜、超导临界温度、第二类超导体、约瑟夫逊效应和高T铜氧化物等方面做了大量系统的研究。在开创和推动我国超导电性研究中起了重要作用,是学术界同行公认的我国这方面的主要专家之一。物理学界的人都知道,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超导理论发展最活跃的时期,理论物理学家关注的是超导体与非超导体之间的边界问题,与此密切相关的是薄膜或其他小尺寸样品中的临界电流和临界磁场的问题。在McMillan根据超导强耦合理论推导出著名的超导临界温度公式后不久,1977年初吴杭生先生和蔡建华、龚昌德教授等该领域国内知名教授联合发起了"超导临界温度理论"课题的研究,站在了国际理论物理学界的这一主流研究方向的前沿。在吴先生的主持下,他们合作研究,由Eliashberg方程导出了超导转变温度TC的一个级数解。该项研究成果被1978年在庐山召开的中国物理学年会会上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及1981年国家自然科学奖。该结果被苏联、美国等国家收在了专集中。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章立源先生高度评价吴先生等人所做的这一贡献,视为低温超导研究领域里程碑性的工作,收录在他编写的《超导理论》一书中(2003年9月科学出版社出版)尽管吴先生的俄文和英文功底都很好,但由于当时的国情,他早期的重要论文多用中文发表在《物理学报》上,这样做并没有影响他的学术地位,反而提高了我国学术刊物的国际知名度。

吴杭生先生治学严谨,在学术上非常认真和自信,他自己认准的东西寸步不让。同时他又非常谦虚和豁达,能够听进不同意见,又乐于帮助别人。记得我在大学念书时,为了解决好教和学、教学和研究的关系,提倡"教学相长"。吴先生既教书又带学生做研究,和学生互相切磋,取长补短,不但取得一些重要成果,更重要的是培养出一批优秀的科学家和教授。吴先生总是鼓励他的学生冲在研究领域的最前沿,总是给学生选择最具挑战性的课题,所取得的成果都是师生共同心血的结晶。上海交通大学的雷啸霖院士是吴先生早期的学生。1962——1963年,雷啸霖在吴先生的指导下做大学毕业论文,在理论上首次明确提出了超导膜的尺寸非局域效应,导出了非局域的金兹堡一朗道方程。众所周知,在60年代初期,国际上刚刚开始有制备金属或半导体薄膜的想法,但限于当时制备手段和检测方法非常不完备,实验上还很难想象去制备只有几个原子层的金属薄膜。我记得,我的毕业论文是在雷啸霖之后,吴先生给我的论文题目就是从非局域的金兹堡一朗道方程出发,用Green函数方法计算只有100A厚度的超导薄膜的超导临界磁场的非局域效应。后来我们才知道,在磁性材料、高温超导体和半导体产业的需求下,这种极薄层材料的制备方法,直到20世纪八九十年才趋于成熟。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吴先生对所从事领域的把握和洞察力。吴先生对学生的这种培养方法一直持续在他在中国科技大学30年的工作中,使他的学生从中受益匪浅。

吴杭生先生不仅治学严谨,而且淡泊名利。1993年吴先生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听到这个消息后,我向他祝贺,他却说,当院士是出于无奈。后来,听他的同事说,吴先生一直不愿意参评院士,最后在学校领导和同事的多次劝说下才同意。在参评过程中,吴先生不但没有主动去争取支持,相反,就连参评的材料都是由系里的同事代为整理的。

吴杭生先生严于律己律人,疾恶如仇,从来公私分明。为了庆贺他的研究生答辩通过,吴先生宴请从外地来参加答辩的老师和同学也全部是自己掏钱,由他夫人掌勺。在学习上,吴先生对学生要求极其严格,这有时会让有的同学感到吃不消。但是吴先生认为,如果选择物理学作为一生的追求,就应该全身心地投入。在严格要求的同时,吴先生对学生的关怀和教导也超乎寻常,在北大物理系教书时,他常常到学生宿舍去答疑,有时甚至查看学生笔记,了解他们是否理解课堂讲课内容。到科大以后,他经常把学生请到家里,在他工作室的黑板上耐心细致地讲解,直到学生完全明白为止。吴先生在生活上对学生也非常关心,经常让夫人给学生烧个菜改善生活。在学生生病时,他还让夫人炖鸡汤送去。作为一名院士,如果他愿意申请,不大会缺少研究经费。可是,就在他因为行动不便,长期将自己的研究室放在家里的情况下,却没有用科研经费买台计算机放在家里,反而为了进行计算或发一个电子邮件要跑到系里的办公室。到后来,他才自己花钱买了计算机放在家里以方便使用。吴先生每年要来北京开两院院士大会,他总是怕由于自己行动不便,给会务添麻烦,都是叫我们这些学生去接送,路上的公交车票等收据都被他拿去撕掉,从来不向学校报销。

在80年代,各高校和科研机构里流行出国热,我在北京听说,吴先生反对学生出国,谁要出国,他就拒绝谁作自己的研究生。他说服好几位准备考CUSPEA去美国留学的学生留下来在国内完成博士学业。后来才知道,他只是反对盲目出国留学,在学生完成学业后,吴先生总是尽力帮助他们到国外的研究组进一步锻炼。最近被杨振宁先生聘为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第一位"杨振宁讲座教授"的翁征宇教授就是当初留下来在吴先生指导下获得博士学位的,被杨振宁教授称赞高温超导领域里做得最成功的年轻理论物理学家之一。由于他在吴先生那里打下了非常扎实的基础,翁征宇在国外工作的几年中展现了出色的才华,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赢得了声誉。杨振宁先生在聘任他为"杨振宁讲座教授"时说:"这不仅是我们自己的判断,也不只是国内几个专家的判断,而是征求了他所在研究领域世界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们的意见,根据他们的反映,才提出请翁征宇做杨振宁讲座教授。"媒体称翁征宇教授不随波逐流,不追逐名利,没有这奖那奖,却被杨振宁先生称为世界级的物理学家。从这里我们不但看到了吴先生在培养学生方面的成功,同时也看到了吴先生为人处世的影子。

吴先生严于律己也表现在如何对待自己的儿子方面。在出国留学问题上,他对自己的儿子和自己的学生一视同仁,这一点尤为难得可贵。他说,我既然劝别人的孩子在国内读学位,我自己的孩子同样也要在国内拿学位。已经在学术上崭露头角,现任科大物理系教授的吴明卫说,现在看来他父亲的要求是对的,当初幸亏听了父亲的劝告,在国内念了博士学位,打好了基础,也培养了自己对物理的欣赏能力,这样在国外的几年工作中才能有好的收获,同时也坚定了自己从事物理研究的信心,不会随波逐流。

吴先生性格刚强,他不仅勇于向科学前沿问题挑战,也坚强地面对疾病。由于腿疾,他行动十分不便,但是从来没有因此影响他的教学。我记得,在北大时,他有一辆"风头牌"的自行车,从宿舍到教室车骑得飞快,当时也许是北大未名湖畔的一个风景吧。对教学的重视也始终贯穿在他后来在科大的工作中,据说他在科大担任统计物理、固体理论等多门本科生和研究生基础理论课的教学,在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的同时,他自己也非常投入,从没因腿疾等问题迟到过。能在吴先生的课程上取得一个较好的分数,常常是很多同学值得骄傲的经历。尽管吴先生的理论功底很好,每次上课前却总是坚持把所讲内容重新推演一遍。他离去前的一年多时间里,重病缠身,呼吸困难,夜不能寐,但从没有停止过对物理问题的思考。他顽强地和疾病作斗争,始终乐观面对未来,期盼着早日康复,企盼有更多精力从事研究工作。吴先生的过早离去使每一位他的亲人、他的学生、他的朋友及同事和所有了解他的人感到痛惜。

吴杭生先生一身朴素无华,但其内在德才所散发出来的人格魁力卓然大家风范。北大章立源教授对他的评价是,吴杭生勤奋一生做学问,不求名利,也不考虑和别人的关系;他的勤奋超过一般人,整天钻在业务里,根据自己的兴趣,专心致志地搞研究和培养学生。吴杭生先生的这种精神也正是今天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我们特别需要的。

吴杭生先生的一生是对命运抗争英雄的一生,也是对物理学孜孜以求、勤奋工作学者的一生。如同吴先生的一位学生,科大物理系王冠中教授在献给他的花篮缎带上所写:"英雄一世,学者一生"。英雄和学者的一生并不会因为他的倒下而终结,正像贝多芬在英雄交响曲中最后所要表现的并不是曲终人散。在英雄奋斗一生最后凯旋的同时,他所从事的事业后继有人,他停止的思考也为新的智慧所接续。



附桐城籍院士:

(1)孙德和

钢铁冶金学家。安徽桐城人。 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38年获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学院工程师学位,1943年获阿亨工科大学博士学位。冶金工业部北京钢铁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教授。系统地研究了钢中含氢、真空测氢和真空冶炼对不同钢种含氢的影响;创制了真空钢液取样测氢和氧的仪器。主持了我国第一个特殊钢厂—大冶钢厂的扩建工程总体设计。积极推进和指导我国第一个氧气转炉厂、连续铸钢、钢水真空处理和炉外精炼等项目的实验和工程设计。 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2)慈云桂

电子计算机专家。安徽桐城人。 1942年毕业于湖南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教授,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委员。长期从事无线电通讯雷达和计算机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专用数字计算机样机、我国第一台晶体管通用数字计算机441B—I型、441B-Ⅱ型、441B-Ⅲ型大中型晶体管通用数字计算机,促进了我国计算机事业的发展。研制成功200万次的大型集成电路通用数字计算机151—3/4型。 领导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亿次级巨型计算机,进入了国际巨型计算机的研制行列,使我国计算机事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设计研制上述各种计算机过程中,一直担任总设计师并负责技术抓总,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新的技术途径和决策,及时解决各种难题,做出了重要贡献。 1980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3)吴杭生

安徽省桐城人,1932年生。195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1956年北京大学物理系研究生毕业,1976年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作,1978年后被聘为教授、博士生导师,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他长期从事超导电性理论研究,在铁磁与超导共存问题、过渡金属超导电性、超导薄膜、超导临界温度、第二类超导体、约瑟夫逊效应和高 Te 铜氧化物等方面做了大量系统的研究。在开创和推动我国超导电性研究中起了很大作用,是学术界同行公认的我国这方面的主要专家之一。


(4)宁津生

安徽桐城人,1932年生,1956年毕业于同济大学测量系。曾任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校长,现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宁津生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大地测量学家,长期从事物理大地测量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从50年代至70年代,他主要研究我国天文重力水准的理论、方法和精度,其研究成果完善了当时由苏联专家为我国设计的天文重力水准布设方案,部分成果被收入修订后的我国《天文重力水准测量细则》,作为我国重力测量实际作业的依据和标准。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他在国内率先开展"利用最小二乘配置确定相对大地水准面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其成果为确定我国大地原点的地心坐标及椭球定位提供了科学依据。80年代中后期,他重点研究局部重力场的逼近理论,由他主持完成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新技术项目和国家测绘科学基金项目180阶和360阶地球重力场模型研究,建立了迄今为止我国阶次最高、精度最好的地球重力场模型。他目前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卫星重力梯度边值问题的研究"等,是当前大地测量领域新的、代表发展方向的研究课题。 宁津生教授共主持完成省部级以上重大科研项目10余项,其中地球重力场精细结构及我国大地水准面精化的研究、地球重力场模型研究、整体大地测量、大地测量学科发展战略等四项科研成果分别获得国家测绘局科技进步一、二等奖;编著出版教材、专著6部,翻译出版外文文献6部,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专著《重力与固体潮教程》获国家地震局优秀教材一等奖,《地球重力模型理论》获国家测绘局优秀图书一等奖,《地球形状及外部重力场》获国家测绘局优秀教材二等奖。 宁津生教授是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博士生导师、荷兰国际航天测量与地学学院(ITC)名誉教授,培养出了大量的博士和硕士。他的名字被收入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编辑出版的《澳大利亚及远东名人录》。

(5)陆大道

经济地理学家。1940年生于安徽桐城,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上世纪80-90年代在原联邦德国作访问学者、合作研究和客座教授。曾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所长,现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 长期从事经济地理学和国土开发、区域发展问题研究,尤其是工业布局影响因素的评价,初步建立了我国工业地理学的理论体系。参与了《全国国土总体规划》、《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规划》等多项国家级及地区级规划的制订和战略研究。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了"点-轴系统"理论和我国国土开发和区域发展的"T"字型空间结构战略,即以海岸地带和长江沿岸作为今后几十年我国国土开发和经济布局的一级轴线的战略,被国家所采纳,并获得学术界广泛引用和推崇。近年来,对我国区域发展、地区差距和区域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大量实证性和理论研究。 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137

主题

2808

回帖

3186

积分

桐网举人

Rank: 4

积分
3186

论坛建设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5-6-14 09:02:34 | 显示全部楼层
武定桥东大夫第


明清时期,武定桥两边的古宅名居极多。如今,梁俭庵尚书坊、管子山检校宅、邢榜眼坊、黄思元状元府尽失去踪影,只剩下市文物保护遗址秦大士故居,注为清代建筑,实际上是明代建筑,史载秦大士在乾隆二十年从明代首辅何如宠后人处购得此大夫第。

何如宠,字康侯,一字芝岳,桐城人,随父徒居金陵堂子街,万历二十六年进士,崇祯时,官礼部、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受封皇族。有一次,京师不安宁实行戒严,城中有野心的人,上书愿意拿出私财组织队伍,帮助官军维持治安,朝廷大臣讨论,认为这是好办法,唯独何如宠坚决反对,断定此举居心叵测,切不可采纳,否则必然酿成内乱。崇祯帝单独召见何如宠,详问他的看法,何如宠详实回答,崇祯帝微微点头,并取出一张密报给他看,原来锦衣卫已侦探清楚,密报内容正与何如宠判断相符合。从此,何如宠深受崇祯信任,下诏让何如宠入阁辅政。何如宠成为首辅名臣。

崇祯四年(1631年),崇祯帝赐第金陵,官府为何如宠在武定桥东修建豪华的大夫第,壮观气派,是城南唯一的明“大夫第”,这在城南几处九十九间半中,无有可相比者。清兵入金陵后,何家家族衰落。最后一百二十多年的大夫第全部盘给秦大士。

秦大士四十九岁辞官归养,一直在这大夫第杜门不出。众多城南明代古居被现代文明淹没,唯独近四百年的大夫第留下残迹。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137

主题

2808

回帖

3186

积分

桐网举人

Rank: 4

积分
3186

论坛建设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5-6-12 21:04:59 | 显示全部楼层
[B][B][B]专访明星版《雷雨》导演陈薪伊——天上没有智慧的上帝

著名导演陈薪伊导演的明星版话剧《雷雨》6月20日在郑州上演。

陈薪伊安徽桐城人氏,国家一级导演。1981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曾任陕西人民艺术剧院导演、中国铁路文工团总导演、话剧团副团长、现为上海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签约导演,享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陈薪伊导演是新时期以来戏剧舞台上最引人瞩目、成就非凡的导演艺术家。她的作品既具有强大的震撼力和气韵,又能深切地打动观众,同时兼具着女性导演特有的委婉细腻。
陈薪伊导演投身艺术五十余年,创作了戏剧作品60余部,涉足京、闽、越、沪、淮等十多种剧种,代表作有话剧《女人的一生》、《奥赛罗》、《商鞅》;歌剧《张骞》;京剧《贞观盛世》;黄梅戏《徽州女人》;粤剧《花月影》;越剧《红楼梦》、《蝴蝶梦》;儿童剧《白马飞飞》、《红领巾》;沪剧《董梅卿》等,她执导的作品曾十二次荣获文化部文华奖,其中文华大奖4部,多次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及中国戏剧节、中国艺术节和各省市戏剧节等各类奖项。由她主笔编写的《徽州女人》文学剧本荣获曹禺文学奖,由她执导的京剧《贞观盛事》荣获曹禺戏剧最佳导演奖。1995年荣获中央戏剧学院首届学院奖导演奖。由她导演的话剧《商鞅》和京剧《贞观盛事》荣登首批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

“天上没有智慧的上帝!”

谈及此次指导的全明星版话剧《雷雨》时,陈薪伊导演并没有表现出过多的兴奋,她说这已经不是她第一次和该剧制作人叶惠贤合作了,而这一次排演中国话剧经典《雷雨》也是几年前就有的打算。陈薪伊说:“《雷雨》是中国戏剧的经典,这是一部久演不衰的作品,我这一版的《雷雨》重在挖掘命运的残酷和它对人的制约,这和从前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阐释绝然不同。在我的版本中,雷雨中的每一个角色都有值得同情的地方,即使是周朴园。”
与传统版本最大的不同的是,这一版《雷雨》的演出时间相对紧凑,陈薪伊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不仅将原本4个多小时的长度缩减为2小时50分钟,同时也更改了剧作结尾,让一直处于暗场自杀的周萍死在舞台中央,她对这种更改有自己的理解:“我要得就是这样的冲击效果,因为这样的处理对观众来说是一种更大的刺激,让人们更能深入理解曹禺剧作之中的悲剧意蕴,全剧也能呈现出更为悲悯的境界。”针对评论界对她导演手法极致、大气、追求唯美的说法,她笑了笑不置可否,“我只是在尽力挖掘曹禺先生的痛苦,天上并没有一个智慧的上帝!”

“生活远比戏剧更有戏剧性!”

“我小时候就看过《雷雨》,那时还是解放前。这一次能够排演《雷雨》也是我多年的夙愿。”从事戏剧工作已经五十几年的陈薪伊对于自己的人生道路感叹不已。当记者指出《雷雨》是否太过于戏剧化时,陈薪伊语重心长地说:“其实,现实生活和舞台上的戏剧比起来要更加具有戏剧效果。生活永远更有戏剧性!”
对于雷雨人物的解读,陈薪伊有着这样的看法:“从前都说雷雨中最有雷雨精神的人物是繁漪,但是我觉得,当人被命运捉弄时,不应该太执著地抓住命运不放。繁漪为了把周萍唤回来,搭上了自己的儿子,而且把这样一个不幸的人物关系全部挑破,她不是悲剧的始作俑者么?那么较真干什么呢?”对于命运的达观态度和对于人物的独特理解使得这一部《雷雨》呈现出全新的面貌,而舞台上的诸多细节也一再地表现了陈导的匠心独运。首先在舞台上方安装了一个始终缓慢转动的吊扇烘托气氛,其次是繁漪手上的扇子和周萍鞋上的泥,这些细致入微的处理都可见陈薪伊的良苦用心,而这样的细节也从事实上展现了全剧的精益求精。

众人眼中的陈导演

叶惠贤(《雷雨》制作人,著名节目主持人):“她是一个融合能力很强的人,具备非凡的包容性。在她的指导下,不同剧种流派、不同表演风格的演员都能够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并且能够充分发挥出自身的潜质。说个玩笑,陈薪伊导演的名字就能说明问题——推陈出新(薪),新(薪)中求异(伊)。用我们主持的话来说,她很有些即兴的东西,这就是一个导演的魅力,我下一步计划推出全明星版《日出》,导演我一定还请陈薪伊。”

濮存昕(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著名演员):“陈薪伊导演是夏淳导演的学生,她对于《雷雨》的准备是充分的,也是独到的。这次合作之中,我感觉到这样一个女性导演的抒情和诗意。而且在某一定的空间之中,她根据自己独特的见解可以合理地跳出原剧本,她的艺术想象、方式手段是有新意的,这种新意得到了广泛的肯定。”

潘虹(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副会长,著名电影演员):“我这是第一次走上话剧舞台,我要感谢陈薪伊导演的引领。对我来说,只要是好剧本,我就会全心投入进去。对于《雷雨》来讲我更是如此。陈导演是个要求很严格的人,她对每一个细节都特别重视,人物必须要达到“痛苦到战栗”的悲剧效果。”

[/B][/B][/B]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6

主题

84

回帖

98

积分

文都童生

Rank: 1

积分
98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5-6-8 21:03:14 | 显示全部楼层
[color=#ff0b00]关于左光斗家族的迁移史

左光斗
  左光斗(1575~1625)字遗直,一字共之,又字苍屿,号浮丘。明洪武初,先世从潜山县迁至桐城横埠河(今属枞阳县),至左光斗一辈移居桐城县城内,建有“啖椒堂”。父名左出颖,生有九子,乡人誉为“九龙”,左光斗为其五子。[/color]

  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左光斗中进士,万历四十七年由中书升任御史。时北关新破,辽东事起,而神宗皇帝30年不理朝政,全凭阉党施威。左光斗深感国家安危在急,上疏曰:“今日之事,辽安则天下安,辽危则天下危;皇上御朝则天下安,不御朝则天下危。”疏三上,不省。同年,巡视京城,目睹豪绅恶吏的罪恶行径,异常气愤,一举缴出伪印七十多颗,拘捕伪官一百多人,纲纪一振,宵小畏戢。
  天启初年(1621年),左光斗受命为直隶屯田监察御史,亲自考察全境,目睹“荒原一望,率数十里,高者如茂草,洼者为沮洳”的荒凉景象,忧心如焚,写了《足饷无过屯田,屯田无过水利疏》。他根据北方水土和气候,提出“三因”(天时、地利、人情)和“十四议”(浚川、疏渠、引流、设坝、建闸、设陂、相比、筑池、招徕、力田之科、募富开爵、择人、择将、兵屯),主张仿效南方,兴修水利,种植水稻。实施时,他亲巡阡陌,督官吏教民种植桑麻蒿桔,招南方农民到北方教耕种,鼓励勋贵、富商投资兴办农业。由于左光斗极力倡导和躬亲力行,故所辖地区“水利大兴,北人始知艺稻”。
  时熹宗刚刚继位,而已故的光宗之妃李选侍仍盘居乾清宫,倚阉党,欺幼主。左光斗等东林党人,深恐阉党独掌朝纲,故力持正论,疏请移宫,以肃清宫禁。熹宗见疏甚悦,又得到给事中杨涟的支持,终于迫使李选侍移居哕鸾宫。这次“移宫案”,虽然东林党人得胜,却遭狐兔之辈忌恨。不久,宦官魏忠贤权倾朝野,结党营私;东厂特务,横行天下,明代进入一个最黑暗的时期。天启四年,杨涟等上疏弹劾魏忠贤24项大罪,左光斗又独自弹劾魏忠贤32条该斩之罪,结果均遭迫害。同年,他在桐城被捕,家乡父老头顶明镜、手端清水,拥立于马首嚎哭,“缇骑亦为之涕零”。系狱中,阉党许显纯威逼左光斗自诬接受过巨额贿赂,不屈,竟遭酷刑摧残。有大兴人史可法,幼贫穷,曾以童子试见左光斗,受到怜爱与器重。今闻左光斗受诬,遂扮成家奴入狱中,见恩师肢体已裂,则抱头而泣。左光斗恐史可法受到株连,厉声斥之去,并曰:“宜厚自爱,异日望子为国柱石。”天启五年七月二十六日,左光斗被摧残致死,史可法至狱中棺而敛之。数年后,左光斗之弟左光先扶柩南归,葬于县城西北大墓山,其墓今尚存。
  左光斗遭害时,长兄左光霁亦株连致死,其母哭子身亡。崇祯初,惩办了魏忠贤,其冤案得以昭雪,并追赠左光斗为太子少保,谥“忠毅”。为表彰他一生业绩,后人在县城北门内建有“左忠毅公祠”。其著作有《易说》、《左光斗奏疏》等。


[此帖子已被 五柳 在 2005-6-8 21:04:20 编辑过]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6

主题

84

回帖

98

积分

文都童生

Rank: 1

积分
98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5-6-8 21:05:36 | 显示全部楼层
潘江
  潘江(生活于明末清初)字蜀藻,号木崖,桐城人。少孤,母吴氏贤慧能文,著有《松声阁集》。潘江少即天才隽妙,博览群书,10岁作文,群士推为神童。好出游,历游齐、岱、京、楚,与海内名流以诗文相交,主盟坛席30余年。明亡后,潜归桐城,隐居县城西北龙眠山之河墅,吟诗著文,娱情山水。康熙十八年(1679年),荐举博学鸿词,以母老不赴。其后清廷两征遗逸皆不就。年84卒。同乡清大学士张英题其碑曰“诗人河墅先生之墓”。
  潘江长期隐居乡里,奖掖后学。戴名世家贫不能得书,潘江奇其才,悉发藏书资之,并传其学。潘江亦热衷于乡土文献的发掘和整理,曾采录明清两代500余名先辈的诗作,辑成《龙眠风雅》68卷、续28卷,编写《桐城乡贤实录》1卷。另著有《木崖诗文集》50余卷、续集15卷,又《六经蠡测》、《文学析疑》、《诗韵尤雅》、《记事珠》、《古年谱》等40余种。其著作在清代被列为禁书,屡遭查毁,存世极少。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6

主题

84

回帖

98

积分

文都童生

Rank: 1

积分
98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5-6-8 21:07:36 | 显示全部楼层
姚康(1913~1983)桐城人。民国28年(1939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农学院,曾任中央农业实验所技佐。民国29年入中央大学研究院。民国34年留学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研究院,获硕士学位。民国37年回国,先后任武汉大学、华中农学院副教授、教授,华中农学院昆虫教研室主任。他历任湖北省第三届人大代表,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理事,中国昆虫学会理事,湖北省昆虫学会理事,湖北省植物保护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技术顾问,《昆虫学报》、《植物保护通讯》、《粮食储藏》学术刊物编辑。他还主持过多种储藏物害虫的防治研究。1980年赴美国出席第九届国际植保学术讨论会,他做了重点发言。著有《增订中国仓库害虫及益虫初步名录》、《中国仓库害虫研究现状》、《蚕豆象生物学及防治研究》和《仓库害虫及益虫》等专著和论文。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