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66693
- 积分
- 4439
- 威望
- 45
- 桐币
- 1395
- 激情
- 151
- 金币
- 0
- 在线时间
- 330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0-11-29

桐网举人

- 积分
- 4439
 鲜花( 0)  鸡蛋( 0)
|
本帖最后由 向日葵の微笑 于 2011-1-12 11:19 编辑
他们为何背井离乡?
近代中国社会离乡主力:寻求出路的知识分子
早期留学生多边缘人物而少“良家子弟”,到科举改革时,留学已渐成学子的众矢之的。严复在1902年观察到:“近今海内,年在三十上下,于旧学根柢磐深,文才茂美,而有愤悱之意,欲考西国新学者,其人甚多。上自词林部曹,下逮举贡,往往而遇。”胡适自己在1910年赴京考试前给母亲的信中就曾说,“现在时势,科举既停,上进之阶惟有出洋留学一途。这种心态到民国后已成普遍现象,民国“以官费留学为赏功之具”。胡适在美国读书时“留学界官费者居十之六七。
改革开放后的离乡潮:户籍制度放松 农民成为绝对主力
改革开放30年来,大量农民离开乡村,走向城市,形成巨大的人口流动潮。据估计,80年代初,全国离开户籍所在地外出打工的农民人数不超过200万。1984年国家允许农村人口自带口粮进城打工时,当年全国流动人口猛增到2000万。此后,人口流动的增长更是势不可当。1993年,全国农村劳动力在外流动约占全国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5%。1995年全国流动人口增加到8000万,到现阶段,农村外出流动人口达1亿以上。
现在及未来的离乡:人有追求自我实现的需要
生理需要是维持人类自身生存的基本需要,是人类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如衣、食、住、行、性的需要。在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人就会产生安全需要,如避免职业病及事故,摆脱失业威胁及某些社会保障的需要。再上一层需要,是社交的需要,如满足归属感,希望得到友爱等。尊重需要可分为内部尊重及外部尊重。前者指希望自己有实力,后者指对地位、威望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个人的最高需要,要求实现个人抱负,施展才能……
过年,回家! 揩不掉的乡愁
那里有我儿时的记忆,那里才是我的家。大城市有机会实现我的抱负,达成我的理想。我可能会在大城市长期居住,但终究会回到我的故乡。大城市的高房价、劣质空气、冷漠的人情、激烈地竞争,都不是我想要的。有朝一日,我一定会回家。
挤公交车、追赶火车、包出租车、并私家车,山一程,水一程。毕业初的只身孤影,结婚后的二人相伴,带着孩子的欢欢喜喜,风一更,雪一更。成长了年华,丰富了思量,沉甸了亲情,只为这我们心中始终隆重不变的春节,只为这一家人期待一年的团聚,为这周围鞭炮声里左邻右舍炖鸡煮鸭,到处弥漫着年味。
过年回家,踏上了路,就喜滋滋的,闻到过年的味道,因为亲情永远只是一句简单的话,或者照面,用不着太多负累,人不需要等待携贵方归。人生,若只一境,则只愿天天回家,日日过年,合家欢聚。虽然父母可能是我们繁忙生活的一部分,但你我却是父母的全部。忙活了一年,盼望了一年的父母们心中早已开始暗自窃喜,如果乡愁真的是那一张小小的邮票,父母期盼到家的方式就是特快。
没有一种感觉比踏上回家的路更欣喜。
没有一种感情比父母无私的牵挂更深切。
没有一种方式比说忙不回家更让父母受伤。
没有一种打击比子欲孝而亲不在更沉痛……
无论时代怎样发展,过年在我们心中的隆重始终不变。就像那千缠万绕的中国结。千里迢迢赶回去,为的不止是一顿年夜饭,一个团圆,而是一次亲情的朝圣!
离家总与各式各样的理想交织在一起,理想不灭,离家的故事就将永远继续下去,我们的儿女,我们的孙辈,可能仍将在离家与回家的选择中徘徊,然而,值得庆幸的是,无论我们,还是他们,终于可以选择自己的理想,留下和离开,由我做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