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54187
- 积分
- 307
- 威望
- 24
- 桐币
- 30
- 激情
- 599
- 金币
- 0
- 在线时间
- 83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0-5-28
文都秀才
- 积分
- 307
鲜花( 0) 鸡蛋( 0)
|
天是渐渐地冷了。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若此刻,全部放下,不问天地之间的事情,在温暖如春的书房里,读书 ,研墨,该是一件惬意的事情 。
红袖添香,中国文人情怀的极致大若如此。
岁末了,走在街头,突然间就迷失了方向,铺天盖地的广告布满了整个天空,拥挤的车辆,此起彼伏的嘈杂声,以及各色的人群,行色匆匆。
在车里等红灯。我真希望与这个世界保持着这样的距离,保持着内心的宁静。
回望这一年 ,有太多的东西让人挥之不去,地震、洪水、大火、严寒、冷战……仿佛从前没有发生过的事情,都在以一种不可阻挡的方式侵入 我们的家园,甚至是极度猖獗,极度非理性。
灾难与精彩同时上演,人间的悲喜从不分开……
生活还得继续。在上海的街头,那些在瑟瑟寒风中守望火灾中逝去亲人的眼神,无限凄凉。原来,生命脆弱到你没有时间去问为什么,一切却已发生……
迈向新年门槛的时候,我突然想回到旧日老屋,在被遗忘中回味传统。
自然回到水墨之乡。我大多时候在书法的练习中,获得片刻的安静。我知道,在这样喧闹的城市之中,我的内心或许藏有拒绝不了的诱惑,但在渐渐接近水墨故乡的途中,我愈加幽雅、淡定。
传统离我们越来越远,有时候我们与它擦肩而过,仿佛陌生人。
而传统或者确切地说传统文化,正是这个国家的精神所在,它至少让我们在堵车的时代,还能找回一个人的淡定。几乎没有什么东西,比自己的内心装着传统更踏实,更从容。
我身边的很多人,他们已经很富有了,但他们依旧困惑,依旧在寻找快乐的自己。有时候我会开玩笑说,去写字,练习书法。也许,所有的困惑会慢慢融化。
仿佛书法这时候成了一剂灵丹妙药。
我们如此怀念传统,如同怀念童年里一场漫天飞舞的雪花,怀念往日一抹洁白的记忆。从最初简易生硬的甲骨,到摇曳多姿的隶书,到工整丰腴的楷书,到风神俊朗的行书……历史的风云夹裹着时光的利剑,它穿透的正是我们柔弱的目光,和不堪承受的生命之轻。
我越来越意识到书法对于传统文化以及这种文化形式对于生命存在的意义,以及作为一个纯正中国人的意义。它也许不是绝对的唯一的重要,但 当我们拥有这些的时候,我们会真的感受到它无处不在的力量,和它绽放的精神光芒。我们前行的途中,会因此解决很多的问题。
如果累了,就回到书法中来,在传统文化的故乡,做一次被今天遗忘的旅行。
书法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寄寓了中国人对天人关系,对宇宙万物的理解和思考。 清•刘熙载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日如其人而已。”
书法是中华民族一种特有文化标记的精神寄托。在厅堂、居室里挂上书法作品,是中国人特有的审美方式。所谓“字如其人”、“书同人品”、“心正笔正”这些书法文化的道德信条,得到中国人的普遍认同和认真践履。书法艺术被中国人普遍当作人格观照的标尺和道德升华的承载。
欧阳修说:“自少所喜事多矣,中年以来,渐已废去,或厌而不为,或好之未厌,力有不能而止者。其愈久益深而尤不厌者,书也。”
李叔同集诸才艺于一身,晚年遁入空门,诸艺俱废,唯不弃书法。
他们都是把书法作为生存状态的。在很多时候,书法艺术对于中国人有着一种远离功名利禄,不涉得失荣辱的神圣、崇高、和谐与适意。这种审美态度无疑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生活哲学。
在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变革、磨砺、升华之后,书法已经融入中国人的血液和细胞之中,成为民族文化的一个独具特色的组成部分,成为中国人的一种鲜明的生命形式和生存状态,充分体现了东方人的古老而高超的智慧。
书法上通最玄妙最精微的哲学之思,它看似简单如一,实则深邃似海。
那些流传于世的或真或伪的书法名帖,在岁月长河中流转了千年,却依旧昭示着生命的热烈,和人间的冷暖情怀。沿着这隐隐约约、明明暗暗线条的痕迹,我们一下子穿越了漫长岁月。
旧时月,照今人。冷风过去,残页飘零。一切都会消失,只有墨留了下来。
这一刻,我们沉醉于此。在传统的河边,踏歌而行。
仿佛只有回到传统中来,心就安静了,释然了。对于外面的世界和世界上发生的事情,我们统统忘却。
在我的书房,珍藏着一位老者的字。三年前我见到他,86岁高龄,面容清瘦,目光明晰。他已经无所求,在那个叫雷池的故地平淡地生活了一辈子。他没有名气,但他却在寂寞的坚守中,悟到了水墨的意义。书法于他而言就是一种平淡却又是高于平淡的生活。他在那个相对封闭的地方,像一个高士一样,隐逸一生。
到最后,他的作品去了火气,形神兼备,意境高远。
从前不懂得他的字,后来渐渐地懂了点,再后来,是更多的认识。再到后来,他去世了。我收藏的他托人送我的几幅作品,成了一种回忆,成了我怀念他的理由。
这也许就是书法赋予我们的含义。它让我明白了人间的很多事情。
我庆幸于自己依旧还能回到书法中来,做着和书法或者水墨有关的事情。做着关于传统的功课。
一些人在等待,一些人在远走他乡。
我却回到书斋,在2010年岁末。而窗外,寒风正紧。
那天,一位企业家朋友来我的画院小坐,和我谈到了他的企业,谈他如何想做一个艺术俱乐部,以传统文化为媒,定期举办主题沙龙,来维护和客户之间的关系。
他深刻地意识到未来的争夺,是文化的战争,是精神的争夺。而传统正是这些力量背后巨大的力量,如同柔软的毛笔的力量,力透纸背,直指上下五千年……
我赞赏他的睿智,相信他会做到最好。
2010年岁末于宿墨山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