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52349
- 积分
- 1462
- 威望
- 53
- 桐币
- 228
- 激情
- 3025
- 金币
- 0
- 在线时间
- 835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0-4-28
桐网贡生
- 积分
- 1462
鲜花( 2) 鸡蛋( 0)
|
本帖最后由 南山耕人 于 2010-5-29 13:17 编辑
大钧山房主人印艺琐谈
——《李飞篆刻作品选》读后
2010年春节期间,收到安庆青年书法篆刻家李飞寄赠他的《大钧山房·李飞篆刻作品选》,并嘱我能为他写点评论文字。及睹李飞君寄来的印选,促读之下,不禁被它吸引,再读之后,忍不住自己击拍叫好。然作为画人、爱好写作的我,于篆刻则是个门外汉,尽管艺术是相通的,但毕竟门类不同且囿于个人学识疏薄,还是自觉有些为难。加上年来俗事纷繁,故拖延至今仍迟迟不敢下笔。但朋友之嘱托,我有再多的理由也不能拒绝。近日得暇,信笔拉拉杂杂的写下这些杂感文字,算是对李飞小友的一种交待吧!
李飞,字翼庵,别署大钧山房主人,安徽临泉人氏。他工作、生活于历史文化名城安庆,这里历史悠久,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翰墨飘香,深深地滋养着他,陶冶了他,擅书法,善治印尤以细朱文为专攻,如干霄之木,秀于印林,才优而学赡,品清而技淳,深得专家好评。叩文章以载道,捉字理以见神,十余载矣安于求索,沉潜修身,游刃方寸。喟世相之错综,触天地之苍茫,厚积薄发。有作品入选“第八届全国书法篆刻展”、“2008年西冷印社《百年西冷·西湖风》国际篆刻主题创作展”、2009年“西冷印社《百年西冷·金石缘》诗书画印大展”等国内诸多权威大展。并在2008年9月25日,篆刻作品与韩天衡、徐正濂、王丹等六十多位著名篆刻家的作品入选由国家文化部主办的“和平颂”——太空飞行艺术之旅书画篆刻搭载“神七”遨游太空,并由中国航天中心收藏,许多作品在《美术报》、《书法报》、《书法》等多家专业报刊上发表。崭露头角,乃倍受印坛关注的一位80后的青年才俊。其潜质与古邦文化厚养交合,水到渠成。作品意境高旷深远,意趣异彩别出,自出气象!
李飞瞑思好学,畅游古章典籍,勤勉奋力。习书治印师百家毕其俏而不拘,习古法尽其意然不泥。李飞的细朱文,除了自元朱文至王福厂、陈巨来、钱君匋诸大家在历史进程中所锻造出来的类型式样的共同特征外,自有其独到之处,从大处看,如印风的从容恬淡,印面的洁净安详,品位的典雅隽丽,章法的匀称和融;从细处看,如刀法的细密起伏,线条搭接处焊点的精细利落等,颇与其学其才其志相吻合。而更有异于他人者至少有如下特点:凡治印取材精严,极重文理、字象、意趣间在篆印中的浑然和谐,多借典指事针砭世态百相,寓意深遂,寄情高远,转达生活况味和人性追求及抱负,无不鲜明,足见其智性玄巧。治印于他,是人生修为的过程,是陶冶性灵,变化气质的蒲团。可见其对篆刻艺术识之深,悟之高,爱之笃,思之远。篆刻是他由技进道,揭示心灵的人生觉悟之路,是其诗意人生精神寄寓的芳草地……这些可以从其心路历程的自白中得到明证;也可以从其对篆刻艺术的虔诚敬畏中得到明证;更可以在其《自古圣贤多寂寞》、《素处以默》、《谦尊而光卑不可逾》、《美由心裁》、《绿肥红瘦》等诸多印作中得到明证......
细朱文印章创作,多喜印面大小、文字多少的适中,唯如此方好配篆施刀。若印面过大过小,文字过多过少,则每令人勉强为之而难臻妙境,而李飞则皆优游不迫,节制老成。
篆刻刀法之变,在冲和与激切;篆刻字法之变,在典正与畸侧;篆刻章法之变,在整平与尖锐。印人每以个人的审美趋向择之。李飞细朱文在冲和、整平、典正一侧。就细朱文来说,最难于刀法之变,无披削修饰,难臻纤毫凝练,细劲圆润;若披削修饰过度则笔意全无,徒见匠气。明人朱简《印经》中即说:“有刀锋而锯牙臃肿者,外道也;无刀锋而似铁线墨猪者,庸工也。”能刀笔互见,神韵深稳则为上品。李飞细朱文的线形、线质、线律、弹性、力度、锐度均得上佳,用刀细腻绵密,脉络流畅,筋节起伏,韵协律合,不仅具有质朴苍劲,恣肆酣扬,严谨端庄,凝重浑厚的特色。而且还能从古朴中见妩媚,从骨力中见秀丽。这从放大的印拓中便可了然。这亦是其独到之处。
大千世界,万般技艺,巨如经天纬地,细似雕虫小技,皆为刻苦学习,潜心钻研者方能得之。然人生漫漫,艺海无涯。人以一粟之迹,泛沧海之世;驹阴有限,百年一瞬。唯技艺之人,驾艺舟以遨游,从容中道,感悟人生真谛,实现人生价值。生命在秒针的滴答声中流逝,人生过程于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量度方式,以治印寄其心性,以治印得其高致,以铁笔量度其人生于方寸之中。一方方印拓,正是其人生的足迹,是其生命之印记。李飞年值韶华,他所处的年龄正是他的优势。有鉴于此,他会在今后的艺术实践中走到一个澄明空澈的境界。
行文至此,愚试以点绛唇韵学填词一阕作为小文收尾,也当为对李飞君的一种期待吧!
“ 一片丹红,点将几许繁花住?以刀代笔,铸就宏篇佳构。山房春深,黄紫争发处。石不语,赏人如絮,君正寻青去。”
孙书正
2010年5月於桐城砚耕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