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爱永存
——聆听罗马尼亚民歌《世间财宝终将消逝》(Nu-I Avere-N Lumea Toată)
一
音乐一开始—— 急切,强烈, 仿佛要在心忘记之前 说出某种重要的真理。
它说得多么简单: 世间一切财宝都会褪色, 黄金终将化为尘土, 唯有爱—— 那被时光编织的爱—— 不灭,不朽。
这是一首情歌, 为恋人而唱, 年轻,无畏, 祈求爱情能比世界更长久。
然而生活更为清醒。 在现实中,不只是财富会尽, 爱情也会枯萎—— 化为琐碎的日常, 化为沉默, 化为渐行渐远的身影。
我们终于明白, 爱情也有它的期限—— 它化作面包、 油、 盐, 成为日子的重量。
当世界还贫穷的时候, 人们追求的是能长久的东西—— 屋顶、嫁妆、 门当户对的安稳。 可青春炽烈, 不信宿命。 纵然知道火会灼伤, 仍义无反顾地 飞进火焰, 以为燃烧就是永恒。
这首歌 只追忆那短暂的一刻—— 那爱尚未被命运触碰的时刻, 纯净如晨光初照。
它为我们歌唱, 为曾经相信的所有人, 为仍想再次感受的人—— 那最初的颤动, 那最真、最简单的 爱的心跳。
二
旋律响起, 像真理归来的脚步—— 急切,颤抖, 仿佛心在开口 赶在遗忘自己的语言之前。
小提琴闪着光, 像农人手中灼热的铁, 它的哭声半是祈祷,半是誓言。 没有装饰,没有多余, 只有声音的质地, 在木与土之间回响。
歌唱的不是财富, 不是金币的叮当, 而是那对抗消逝的心跳。 世间财宝终将消逝—— 唯有爱, 在短暂的燃烧中 相信自己永恒。
歌者并不表演; 她在回忆。 她的声音古老而贴近, 像母亲在田野回来的低吟。 光轻轻落在她的发上, 空气也成了时间。
我们倾听—— 世纪在耳边翻转。 我们看见那片田野, 嫁妆被称量, 婚约由土地与家族签下。 千年来, 爱情只是奢侈, 只是生存契约中的 一场温柔的叛逆。
然而,即使那时—— 总有人, 在某个地方, 唱起这首歌。 在饥饿中, 他们歌唱爱的盛宴; 在贫穷里, 他们相信那些无法被占有的。
而如今, 在丰饶的时代, 当财富不再支配心灵, 爱终于拥有 自己的形体—— 拥有存在的权利。 自由, 也从面包中诞生。
于是,这首歌成了记忆与预言: 它记得那火焰, 曾在寒冷中燃烧; 它也低声对富足的我们说—— 别忘了, 唯有爱永存。
金子会失去光, 房屋会坍塌, 名字终会风化—— 唯有那两种声音的颤抖, 那心与心之间传递的光, 才是世界 永远花不尽的财富。
三
这首歌的核心情感—— “真正的财富是爱,而非金钱”—— 既永恒,又深具历史意涵。
在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中, 婚姻多半不是心灵的结合, 而是财产、血脉与生存的契约。 从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嫁妆文书, 到中世纪欧洲的联姻制度, 再到儒家家族伦理下的婚配观, 经济稳定始终是婚姻的决定力量。 爱情一旦出现, 往往只是偶然的恩赐, 而非制度的前提。
罗马尼亚的民间想象深知这种矛盾: 物质的贫乏让情感更脆弱, 却也让爱情更神圣。 “世间财宝终将消逝”—— 这句歌词, 是对物质决定论的温柔反叛, 是贫穷之地 开出的一朵理想之花。
直到近代与后工业时代, 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 个体自由被社会所承认, 浪漫爱情才真正从神话走向现实。 教育的普及、城市的就业、 女性的独立—— 让婚姻从“生存” 转变为“自我表达”。 那曾让理想蒙尘的物质世界, 反而在丰盈之后 给予了爱情现实的土壤—— 使“自由恋爱”不仅是道德的革命, 更是经济结构的革命。
因此,这首民歌既是记忆,也是预言: 它记得那一段贫穷中 敢于爱、敢于不顾一切的岁月; 也提醒我们在富足之中, 仍需记得—— 唯有爱, 才是世间最不可腐蚀的财富。
《Nu-I Avere-N Lumea Toată》 不仅是一首爱情歌, 更是一面文化的镜子: 它映照出人类欲望的漫长弧线—— 从“为生存而结合”, 到“为自我而相爱”; 从物质的依附, 到精神的自由; 从财宝的交换, 到心灵的互赠。 附:
吴砺 2025.10.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