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珠穆朗玛:万山之上的金字塔,在神圣与渺小之间
——观《谷歌地球虚拟之旅:万山之王珠穆朗玛》有感
一
他们说 珠穆朗玛 像一座巨大的金字塔拔地而起, 北坡雪线 在海拔五千八到六千二百米之间, 南坡 在五千五到六千一百米之间。
三面陡壁之间 铺展着五百四十八条大陆型冰川—— 有的庞大无边, 有的沿山谷延伸 十余公里。
在她的四周, 七千米以上的高峰 如同列队的护卫: 南面的洛子峰, 东南的马卡鲁峰, 西面的卓奥友峰, 更远处的希夏邦马—— 一顶白色火焰的王冠。
通向山顶的路线 共有十七条。 大多数人选择 尼泊尔一侧的东南山脊—— 1952年由瑞士人发现, 1953年英国人首次登顶—— 或者中国一侧的北坡老路, 1960年, 王富洲、屈银华、贡布 第一次从西藏的寒风中 踏上世界之巅。
在谷歌地球 无风、无雪的虚拟空间里, 珠峰是一座模型—— 赤裸的几何体, 没有云雾, 没有暴风—— 每一道裂缝、每一条雪脊 都无处可藏。
它如此完美地呈现金字塔的形状, 让我想起 古埃及的法老 为何要以同样的尖顶 指向同一片天空。 几千年来, 人类最高的建筑 是那几座金字塔, 而自然, 早已在久远的岁月里 雕刻出了 属于自己的永恒。
虚拟的登山之旅 让我重新想起 人类的伟大与执着。 我们乘着飞行器 俯瞰星球, 在银色机翼下 拍下地球的曲线—— 如今, 在一方冷静的屏幕上, 看到的 甚至比真正的登山者 还要完整,还要辽阔。
然而—— 依旧有人 愿意以生命为赌注, 只为站在 那空气稀薄得 几乎无法呼吸的地方。
而我—— 和大多数人一样—— 宁愿在虚拟世界中登顶, 或是在别人的镜头里 看那攀登的艰辛、 看那稀薄的空气、 看那屋脊之上的天空。
二
在虚拟地球的玻璃世界里, 珠峰没有风暴, 没有云, 也没有空气中的颤抖。
它洁净地耸立, 一座石与冰的金字塔, 每一道山脊与冰川 都像制图师的手精确描绘—— 雪线的细微变化 从北到南, 冰冻的河流 蜿蜒十余公里 沉入寂静的山谷。
在它四周, 七千米之上的群峰 如白色的火焰 守住地平线。
我们可以尽收眼底—— 被瑞士人发现的东南山脊, 在1953年由英国人登顶, 以及北坳, 1960年中国登山者 在那踏入历史的地方。
然而在真实的世界里, 这座山穿着四季的长袍。
春—— 晶莹的空气, 新雪闪耀如焰。 夏—— 季风的帷幕, 暴风间隙里的一瞥。 秋—— 天空锐利到不可思议的蓝, 每一道山形都像钢铁刻出。 冬—— 急流的寒风, 阳光掠过的冰 在你的生命里永不融化。
曾经, 这座山是未被看见、未被命名的, 它的高度无人知晓, 是喜马拉雅冷漠的丰碑。
后来, 来到了插旗的世纪, 雪地上的靴印, 第一次的登顶—— 那是国家 以稀薄的步伐 丈量荣誉的时代。
再后来, 它成了登山者对一个问题的回答: 为什么? ——因为山在那里。
如今, 它是朝圣,也是试炼场, 神圣的大山之壮丽 与单薄人身的渺小 在此相遇。
在这种相遇中, 有一种真理长久存在—— 无论是在南峰的稀薄空气里, 还是在你客厅的静止空气中, 这座山 始终比带你来此的梦 更为高大。
附:
吴砺 2025.8.2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