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在中国政府网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同意将安徽省桐城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批复》, 这标志着“桐城派故里”“黄梅戏之乡”“院士之乡”桐城正式获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一“国字号”美誉。 千年古邑,文蕴深厚。我市位于安徽省中部,古称“桐国”。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正式定名为“桐城”,迄今已逾1200余年。作为首批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全市拥有4片省级历史文化街区、1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2个中国传统村落、50项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989年5月15日,安徽省人民政府首批公布桐城市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2006年批准孔城镇为安徽省历史文化名镇;2009年10月公布了东大街、胜利街、南大街为安徽省历史文化街区,2019年10月又公布北大街为安徽省历史文化街区。全市现有登记保护文物506处(包括2处国保、11处省保、102处市保),公布保护历史文化街区4片、历史建筑89处。桐城文物古迹时代跨度大,自新石器时期遗址至近现代建筑均有保存;尤其突出的,是与明清时期“桐城派”相关的历史建筑等遗存数量丰富、类型多样、底蕴深厚。另外,桐城明清世族大屋建筑在历史城区和古村镇均有分布,格局完整、保存完好,是皖中传统民居建筑的典型实例,对安徽地区民居建筑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申报之路,步履铿锵。自1989年获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后,我市就开始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09年,原城乡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就将我市列为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评估考察对象。在安徽省、安庆市两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省市两级住建、文物部门的指导帮助下,我市名城保护体系日益成熟、管理工作日趋完善。2015年1月,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致函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商请给予支持;2017年10月份,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以省〔2017〕2727批办,建议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文物局进一步加强指导和支持桐城市推进申报和后续工作;2018年3月28日至30日,住建部会同国家文物局组成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专家考察组莅临桐城,开展了为期三天的考察评估工作,考察组对我市名城保护和申报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与热情支持,也中肯的给出了6条批评建议,2019年1月,安徽省人民政府以皖政〔2019〕10号专文向国务院申报桐城市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19年3月,在全国“两会”上,安徽代表团全体会议向本次全国人代会提出建议:尽快研究批准桐城市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落实整改,实至名归。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专家考察组提出的反馈意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立即部署、落实整改。首要解决的是整改方案的制定,市政府专门聘任了国内知名的文化遗产、名城研究、文史研究、文物保护、古建设计等领域专家5名,成立市名城保护专家工作组,依据考察组反馈意见共梳理列出四类26项问题清单,明确具体整改措施,各单位、各部门对照工作清单,于2018年11月全部落实整改。我市同时出台《桐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规定》,每年安排2000万元以上专项保护经费,用于历史城区的环境整治、历史文化街区基础设施改造提升、文物建筑和历史建筑修缮整治利用等保护项目,目前已经累计投入6.6亿元政府性资金。 矢志不渝,终获芳名。 如今,徜徉在桐城市区的街巷,你会看到这里历史街巷保存完好,肌理格局保留完整,历史建筑集中成片。桐城,这座千年古城正一步步焕发出青春活力,实现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人居环境改善双赢。(撰稿人:沈工友 审稿人:陈胜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