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23|回复: 0

高冲“皇藏峪”四面寺遗址

[复制链接]

813

主题

854

回帖

2258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2258
鲜花(13) 鸡蛋(0)
发表于 2021-3-30 20:42: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高冲“皇藏峪”四面寺遗址

第2036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湖滨四面寺遗址位于与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晋熙镇湖滨村(原高冲村)青岩组,是一处遗址。


203442oda2tswmt0kimmbs.jpg
    今天卒子介绍的四面寺位于四面尖山山腰,四面尖山因其“形方而锐、四周如一”,故名“四面尖”。主峰海拔509米,有石桥、古刹、浮屠、皇藏峪等景点,其中有名气的要数“皇藏峪”,它是唐宣宗李忱避难的地方。

203444f2ezeoec2k1y1ez3.jpg 203447y1091fkyr01gyu0f.jpg


  据《太湖县志》记载,唐玄宗第十三子李忱,登基前,曾在山腰上的“四面寺”当比丘避祸,所以“四面寺”又称“仁皇寺”,寺所在地称“皇藏峪”。唐宪宗当政时,宦官干政,皇嗣争夺皇位。“甘露事件”之后,李忱不远万里到太湖诗言志:“穿山渡石不辞劳,到底还他地步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史称宣宗“器识深远,备知人间疾苦”。他于公元八五九年下旨重建“四面寺”,并钦定十二根大石柱,每根横截面近半个平方米,长十二米。重建后的寺庙,改称“大中寺”,显得特别雄伟高大,别具一格。后大中寺被毁,原十二根大石柱,现仅剩一根独立于山野之中。

203449hjctorkyotddvkse.jpg

    “四面寺”位于晋熙镇高冲村四面山,建造年代为唐朝至清朝,面积约二万平方米。据旧《太湖县志》载,寺始为唐大历年间法智禅师建;咸通五年(864年)重建。

203505euoduci5foouui9u.jpg


    清朝《古今图书集成》有载:“唐武宗会昌年间,唐光王李忱(唐宣宗)为避宫廷之争,隐光韬晦,祝发南游,曾隐于太湖县四面寺”。宣宗继位后,为纪念在此为僧的难忘岁月,于大中十三年(859年),旨建大中寺,并钦调汉白玉石柱十二尊,在原塔院基础上建两重殿,并题有大中十三年建石碑。故该寺又名“大中寺”、“仁皇寺”。
203505r559uzpp93f4em4p.jpg

    四面寺及法智禅师塔于唐懿宗咸通五年、元大德八年(1304年)、至正元年(1341年)、明天顺元年(1457年)几次重修或扩建。清朝咸丰五年(1855年),寺毁于太平军与清湘军之役,仅存下院、僧舍数间。清朝同治十一年(1872年),由四面保捐资复修上下两幢。文革期间,寺院被毁,法智禅师塔被炸。现仅存一顶重五佰斤重法智禅师铁质塔顶(1987年由县文管所收藏保管)。

203505ywqo0gdqa66353dq.jpg

    另有一尊唐朝石砌六角形舍利塔一座、清朝光绪年间石砌花桥一座、唐朝修建石砌地道一条、唐宣宗钦敕石柱一根。现破垣残壁清晰可见,到处是废弃的石雕像、石塔砖块及石块构件等。该寺建筑年代久远,从遗址尚存墙基、建筑构件、石柱、石塔等分析,可见当年寺院建筑的宏伟和香火鼎盛的历史光景。

203505xarj4j0baa419rzp.jpg
    四面寺是太湖县保存状况最完整、建筑规模最大的古代建筑群遗址。2004年8月,太湖县人民政府将其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3506paekj9e7z7mb7kah.jpg

    清朝乾隆《太湖县志》记载,“四面山,县东北十五里,形方而锐,四面如一,自麓至巅有石磴、石桥、古刹、浮图诸迹,崖谷幽深,竹林丛茂,士人多读书其中,唐宣宗尝游于此。”

203511somf4147ss2pzmpo.jpg


    四面寺位于四面山的山腰,寺三面环山,西与龙山宫、凤凰山相连。寺内有一石洞,洞顶用石条覆盖。洞壁以石块砌成,传说能通几里外的龙山山崖的西风禅寺。寺后就是皇藏峪,因唐宣宗尝游于此而得名。站在寺前,美丽的太湖县城尽收眼底。寺后四面山顶,现建有广播电视信号发射塔。

203511vfz3ffz20ygbmlgf.jpg


    宋朝著名地理学家王象之曾到太湖四面山实地考察过,在他的《舆地纪胜》卷四六中,有三处提到了四面山,其中在《碑记》中,清楚地写着“四面山大中寺唐碑,在太湖县北十五里,寺有古碑,题大中十三年建,咸通五年重修。又,大观知太湖孙勰记云:大中者,宣宗也,其微时,尝避祸削发为比丘,周游天下,筑庵隐于是。”文是“大中十三年建”,是指这年扩建。

203513nklf40xmfpmp8pi6.jpg

    西风禅寺珍藏的大藏经收入的《景德传灯录》卷十记载:“杭州盐官齐安禅师法嗣八人”,其中有“四面山昙靖禅师”和“唐宣宗皇帝”。海会寺珍藏的大藏经收入的《景德传灯录》卷十记载:“杭州盐官齐安禅师法嗣八人”,其中有“白云昙靖禅师”和“唐宣宗皇帝”。两个不同的版本,表明宣宗是杭州盐官齐安禅师法嗣,只是同门师兄昙靖有法号有“四面山”和“白云”两个不的称号。
203525aedo1g1kdkdj6edk.jpg
    四面山的塔为法智禅师舍利塔。《佛祖统记》载:“大中十二年,敕天下诸寺修治诸祖师寺塔。”太湖县广大绅士即遵旨大兴土木,于大中十三年(859年)建成了七宝庄严的大中寺,立起了砖制七层、高数十米的开山祖师法智禅师塔。宣宗为表达对四面山的铭记和对佛教的尊重,特旨从京城运来了十二根方形大理石柱,做为大殿立柱,用宣宗的年号做为寺名。大中寺是在四面寺的基础上建成的,当时建有上下两院,咸通五年(864年),唐懿宗再次对大中寺进行了维修和扩建。还刻制《大中碑》,此碑后因战火损坏。

203525a0zipkttir666ttk.jpg
    进入宋朝,特别是宋中叶,四面山大中寺丛林可谓高僧云集。当时大中寺又恢复了四面寺的旧名。临济宗八代传人、杨岐派二代传人白云守端住持海会寺期间,即多次到四面山大中寺说法。守端的弟子法演得法后曾驻锡四面寺,白云守端有诗《送四面演长老》。而法演弟子佛眼清远禅师悟道后,也隐居于四面山四面寺,并作有《题四面山法智禅师塔》。

203525eaiz5v5zca99kvka.jpg

    白云守端、五祖法演、龙门清远、法云法秀等禅师,在当时都属于佛教领袖,他们先后在四面山四面寺开设道场,讲经说法,开示大众,引来学人无数。四面山四面寺与邻近的白云山海会寺、千佛寺、龙门寺、独阜寺一起,构建成皖西南地区重要的禅宗道场,为我国佛教文化,特别是临济宗杨岐派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03526s5zb5n05d0tbnbr5.jpg

    民国十年《太湖县志》记载:四面寺“咸丰五年寇毁,仅存下院僧舍数间。同治十一年,四面保各户捐资复建上下两重。庙前花桥系光绪二十年邑绅刘子芸倡捐众姓助资添建。”清朝咸丰年间,四面寺在太平军与清军的激战中遭毁,后复修。一九三八年六月和一九三九年十二月,日军先后用飞机对太湖县城进行了六次轰炸。四面寺也遭受到彻底的破坏。上院成为一片废墟,下院屋面炸毁,仅剩下十二根大理石方柱。

203543knmndpdxndrnjzpm.jpg
(本篇完)

楼主新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