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75|回复: 0

我的发明: 在现代大桥上的两侧人行道上挂桶栽柳树再现“杨柳岸晓风残月”的画面

[复制链接]

6345

主题

1568

回帖

1万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12836
鲜花(22) 鸡蛋(0)
发表于 2020-10-12 13:36: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的发明: 在现代大桥上的两侧人行道上挂桶栽柳树再现“杨柳岸晓风残月”的画面



    去年,我在沿上海黄浦江新建的步行道行走时,涌出了这步道靠江边沿一侧,挂半圆柱桶状花念头,同时还想把这种树的箱子,放在跨江跨海大桥上。

    我现在会把过去散文中散落少许的一点创意,陆续汇集在我的这一系列“吴秀才发明散文系列”中。这可以使这些创意更突出一点。另外,也是“江郎才尽”时的一种补充和凑数。

    在上一次文章中,我最初设想是在种植柳树桶桥梁上外挂,不占用人行道的空间。现在想起来还是不放心。万一螺丝松动或焊点松动脱落,掉下去,这都是隐患。

   这里改为半个或小半个椭圆形金属桶,放种植土壤和种植柳树,挂焊在跨江跨河的人行道内侧,一是更安全,二是维护也更方便。

    一.这沿现代大桥人行道上的柳树,可以使钢铁水泥桥面上,有些大自然的气息;

    二.这更易再现柳永“雨霖铃”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千古不朽的意境,尤其是大桥上天空空旷,柳树的身影仿佛是画在天幕上,它与残月和星星相连,使木纳呆板的现代桥梁道路上,成了千古诗歌意境的再现之地;

    三.这些柳树桶里,用现代的管道自动加水系统,维护成本并不是太高,有可操作性。柳树生命力强,比花卉和花树更易成活。

    这是洋鬼子们想不出来的诗意。这是中华文化传统赋予柳树千古不朽的诗意。

    这是吴秀才发明之一百六十一:“ 吴秀才在现代跨河跨江跨海大桥上的两侧人行道上挂桶栽柳树再现‘杨柳岸晓风残月’的画面”。

     试想,在几十公里长的的港珠澳大桥的部分路段,不时出现“杨柳依依”和“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景色,是不是会有比“孔子学院”更好地宣扬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吴砺

2020.10.11





吴砺,桐城人,生于1963年,1979年就读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大学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从事科研工作,1997年曾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任访问学者,其后在硅谷工作。回国后一直在公司从事研发工作,已申请了五百多项国内外专利,并于2004年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过第一本散文集《西海岸之》。2011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散文集《瞬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