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573|回复: 0

[散文] 《创作大师:从乔叟、丢勒到毕加索和迪士尼》(三)

[复制链接]

6196

主题

1515

回帖

1万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12478
鲜花(22) 鸡蛋(0)
发表于 2020-2-12 11:07: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创作大师:从乔叟、丢勒到毕加索和迪士尼》(三)

巴赫本人深知自己家族的世袭音乐传承,对此也略感自豪。他有条有理地勤奋探源,考证家族历史,一直追溯到他心目中的家族太祖元老,活跃于1540 年上下的法依特,巴赫(Veit Bach)。法依特是位烘焙师,不过他的嗜好是弹奏一种小型的西特琴,称为库廷格琴( cythinger),而在巴赫(他的曾曾孙)眼中,他就是为这个家族创造音乐财富的元勋。不过,巴赫其实还有一位先祖,和法依特同一世代,或许是他的兄弟,叫作汉斯,巴赫(HansBach),也创立了一条家族支脉,而且同样出了许多音乐家。巴赫的家族历史探源成绩斐然,于是在1735 年,他便把所有发现写下来,完成一份详尽的《家族起源》(Ursprung)文献。原版已经失传,不过他的孙女安娜,巴赫(AnnaCarolina Caroline Bach)曾在1774 年到 1775 年间慎重抄誊了一部,这本则流传至今。安娜的父亲,卡尔。菲利普,巴赫(Carl Philipp Emanuel Bach)不只从父亲巴赫遗传到一身惊人音乐艺业,对朝代史同样深感兴趣,他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研究发现,为安娜的文稿增补内容,做出了重大贡献。《家族起源》揭示的传记资料涵括85 位男性家族成员,其中绝大多数都是音乐家。现代音乐学研究,按《新葛洛夫音乐暨音乐家辞典》(The New Grove Dictionar)of Music and Musicians)所:概括罗列出80 位姓巴赫的音乐家,在乐坛的不同领域各领风骚。

巴赫家族大半住在图林根区各公爵领地,包括萨克森—科堡—哥达( Saxe-Coburg-Gtha)、萨克森—魏玛一艾森纳赫/ch.緲肌imar-Eioenach)和萨克森一迈宁根( Saxe-Meiningen)等公国,  以及施瓦茨堡一安斯塔特(Schwarzburg-Arnstadt)等侯国,不过他们的活动范围还深入萨克森公国(Saxony)和北日耳曼,并远达北海与波罗的海之沿岸地区,工作地点主要位于莱比锡、德勒斯登、汉堡和吕贝克(Lubeck)等大城。他们的雇主,几无例外全是德意志中小诸侯国的公爵、亲王和选侯,或者教会和学院以及市政当局。巴赫宗亲本身则毫无例外全部属于中产阶级。没有人攀升富豪之林。没有人陷于贫困。他们全都多子多孙,巴赫宗亲生养10名、1215名子女的都算是常态,而约翰·巴赫本人和两个妻子共生了20名子女。巴赫宗族有些人的成就最高只达城镇小号手(不过这并非低下职位,罗西尼的父亲就是个小号手,而且他引以为豪)。其他人有当器乐家的(特别是小提琴手),也有的是当管风琴师并兼任唱诗班指挥、乐团指挥和作曲家。

乐师的早期几代往往必须努力奋斗,才能超越号称“吟游诗人”的歌手等级,否则以这种头衔,他们并不能成为公民;较后期他们便常能攀升到较高层级,包括唱诗班领唱、乐团首席、教堂乐长和驻市音乐家,这样的专业位阶,在古今德国都是十分重要的职衔。有些人制造乐器,特别是管风琴、小提琴、大提琴和键盘乐器,或者为乐器制造商提供顾问咨询。巴赫家几无例外都会找门当户对的妻子,而且通常是出身音乐家庭的女士。她们除了年年怀胎生产之外,还要抄誊乐谱,并在家庭音乐会上担任歌手或器乐师。巴赫家族建立了延伸很广又很强韧的亲属网络,彼此互助合作共度艰难困苦。他们绝大多数信奉新教(多半隶属路德的信义宗派),勤上教堂,信仰虔诚并守法重纪。p107

不过,音乐传统最扎实的仍属讲德语的家庭。霍夫曼氏(Hoffmann)、威尔契氏(Wilche)和兰莫希氏(Lammerhirt)都是常出演奏家和作曲家的宗族。另一个实例是韦伯氏,这个宗族出了一位才气纵横的作曲家,那就是卡尔,马里亚·韦伯(Carl Maria Weber1786-1826),若非结核病夺走他的性命,如今他就会跻身最伟大的音乐人之一[除了他之外,当年还有其他人也不幸受结核之害,包括济慈、藉里柯( Gericault)和博宁顿。韦伯氏族原本经营磨坊,却在吕贝克因音乐发达起来,卡尔·马里亚的父亲是剧场音乐总监,也担任主教的教堂乐长。(这种兼任情况在巴赫时代实属罕见,因为当时聘雇音乐家来教会任事的圣职人员,都强烈排斥和歌剧有关的事物;不过到了18世纪90 年代,情况已经逐渐改变。)老韦伯第一次婚姻生下的几个儿子,都追随米歇尔,海顿(Michael Haydn)习艺。[米歇尔和他著名的哥哥弗兰茨,约瑟夫·海顿(Franz Joseph Haydn)完全不是出身音乐家庭,他们的父亲是位车轮工匠。卡尔‘马里亚的叔父弗里朵姆,韦伯(Fridolm Weber)生了几位具有音乐才气的女儿,她们的故事大可写成一本书。年龄最大的约瑟法( Josepha)唱女高音,音质可比花腔女高音,莫扎特的《魔笛》 (Die Zauberflote)歌剧夜.后一角就是为她而写。莫扎特形容约瑟法是“一个懒惰、粗俗又背信忘义的女人,而且狡猾得像只狐”。至于她的妹妹阿洛伊西亚( Aloysia),莫扎特说她拥有“美丽、纯真的嗓音”。莫扎特爱上了她,结果求婚遭拒,后来便贬斥她“虚伪、恶毒,是个卖弄风骚的女子”。第三次运气很好,莫扎特结识了她们的小妹康斯坦丝( Constanze)并娶她为妻,我们很高兴,结果很幸福。莫扎特死前几个小时期间,小女索菲(Sophie)随侍榻前,按她姐夫的说法,索菲“温柔敦厚但轻浮无知”,多年之后,她还写了一份感人的文稿,并交给帮莫扎特作传的乔治,尼森(George Nissen)。莫扎特氏同样是个音乐家族,不过莫扎特的祖父从事的是书籍装订业。莫扎特的父亲利奥波德( Leopold)是位优秀的小提琴家,他也作曲,还是位出色的音乐理论家和教师,莫扎特很幸运有这位父亲,而且他也深知这点。莫扎特有两个儿子投入音乐事业,却没有达到很高成就。他的姐姐叫玛丽亚·安娜(Maria Anna),别名南妮儿(Nannerl),钢琴弹得很好。她也作曲,不过作品全都失传。1 829 年,诺维洛夫妇文森特和玛丽(ncent and MaryNovello)前往萨尔茨堡找她,那时她的弟弟辞世已经将近40 年,两夫妻当时便发现,南妮儿已经“失明,耗竭、体衰、软弱,几乎讲不出话”,赤贫孤寂度日。p109

若说巴赫有缺点的话,那就是他在理智上,还有在直觉上和情感上,不论律己待人都坚持要求最高标准。我们必须谨记,巴赫这个人不只是宗教信仰虔诚、品德光明正大,还是个全心投入的音乐家,他觉得音乐是向上帝祈求,服侍上帝的方法(而且对他来讲,这正是最佳方法)。巴赫坚定奉守路德的信义宗教义,若雇主信仰加尔文宗,或强烈偏爱虔敬主义的信义宗派别,这时他偶尔会感到不自在,不过(就我们所知)他倒是不存刻板成见。事实上,按18世纪德国的标准来看,由于德国宗教战争迟至他童年期间方才止息(而且《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直到他诞生之前 37 年方才签署),因此就整个来讲,他还算是非常平和的。他的绝大多数宗教乐曲,都是为了在信义宗教堂演奏而作。不过,这些作品对于非信义宗教徒全无冒犯。巴赫和同时代的韩德尔不同,他并不抒发新教虔诚信仰。他愿意为拉丁礼拜仪式和赞美诗谱写配曲,也确实创作了这类作品,事实上,他的(<b小调弥撒曲)就是这样起头,搭配“祈怜经”和“光荣颂”来编曲,随后几年更逐步扩充,发展成一首力量壮阔、结构复杂的完整拉丁弥撒曲。这在当年或许就是(时至今日更是)最能让天主教和新教教徒,以同等热忱、虔敬,最为频繁演奏的弥撒曲。巴赫的《马太受难曲》(JfMatthew Passion)是以德语写成,这部伟大作品加上弥撒曲,构成他艺术生涯的巅峰之作,然而在当时,德国天主教会南部教区并不愿意采用这种方言来做礼拜。不过话说回来,如今许多基督徒,都深自景仰这部作品,认为这是最忠实展现基督死难事迹的最崇高音乐作品。巴赫的出身、教育、品味都属于信义宗派,教派忠诚度更不容轻忽。就更深层次来讲,他是个基督徒,而他体现基督信仰的最根本做法,就是借由乐声来崇拜上帝。不论乐声是出自他本人的演奏,或由旁人为之,不论何时何地,其质量都必须达到最高水平。只要稍稍出现瑕疵,都是侮辱上帝的举措,最少也算是玩忽职守的严重恶行。而且光讲质量还不充分。巴赫明白他的心思源自何方,是那个伟大的源头,使他得以开创出崭新曲式,并让既有的体裁登峰造极。巴赫知道,他服侍上帝的最佳做法,就是展现自己的原创能力。因此,他具有一种宗教式的创作冲动;而且他的创作,还必须能促使他把自己的能力推展到极限,也因此,所有人都觉得他的作品很难演出。p113

尽管巴赫在德国、乃至在德国乐坛的圈子里都被视为出色的音乐大师,然而就连这些地方,都鲜有人(甚至没有人)能够体认他的成就究竟达到何等程度。巴赫只有9件作品在他生前出版。然而,巴赫不同于史上其他一切作曲家,他的作品涵括当时所知的一切音乐形式(唯一的例外是歌剧类型,而就其他类而言,他的作品数量通常都十分惊人),还往往能提高那个音乐形式的严肃程度,扩展其变化,并纳入崭新的器乐组合进行实验,来增添其新颖层面,或者把技术层次更往前推进。他这等无所不包的广博成就,与他的眼界无关,也非卖弄炫耀,而是靠努力得来的。他终生不断创作,几乎每周都有新作问世,其实我很想说几乎是每天(就像丢勒创作水彩画的情况),因为巴赫连旅行时都要谱曲。他在脑中谱写音乐,记诵下来,随后才在键盘上试奏(这笔数据得自他的儿子,卡尔·菲利普·巴赫)。他的创作往往能反映他当前的工作,因为他(通常)都着眼于为当前的演出而创作,当然了,莎士比亚也是如此。依此,巴赫的管风琴作品,多半是在他以管风琴师为主要工作的阶段,在安斯塔特、默路斯和魏玛等地谱出。他在柯登时是担任教堂乐长,专门创作室内乐。他的声乐作品完成日期,多半落于他在莱比锡的漫长时期之内,不过,在这段岁月当中,他也基于各种不同原因,完成了大量键盘音乐。时至今日,尽管在文献档案当中努力搜寻了两个世纪,我们拥有的巴赫曲目,只算是他所有作品的一个片段。巴赫生前随身收藏自己的乐谱,他的门生有时会取出抄誊。巴赫在1750 年离世之际,他的乐谱便由他的遗孀还有几名存活的子女分别收藏,随后便开始有出售、分散和流失等现象,并一直持续到 1 8世纪末,他的价值重获赏识方止。这次损失十分惨重,超过100部教会清唱剧消失无踪,另外他的世俗清唱剧,也失传了不只半数。尽管如此,残存数量依然惊人。传世作品包括超过200部教会清唱剧,包括几部存疑作品; 34部世俗清唱剧;5首弥撒曲,加上两首“圣母赞主曲”配乐,5首“圣哉经”配乐,还有2首其他弥撒乐段;6首“受难记”;8首“经文歌”;253首“众赞歌”和“圣歌”;260首管风琴曲,还有许多被归入“伪品或存疑”类别的“可能的”真品;约200首为其他键盘乐器写的曲子;7首鲁特琴曲;约40首室内乐曲和25首管弦乐曲;还有12篇关于教会音乐与对位法的研究论述。总计留存的作品数量约达1 200,而他的作品总数或许可达l 6001 700;几首是短曲,至于不足为道的作品则是寥寥无几。考虑到巴赫投入了多少时间来从事演出、指挥、与官方争辩-教学和抄誊等工作,这种产量可说十分惊人——这位乐师是一泓趵突喷涌、永不停歇的创意之泉。p115

。巴赫不只是个创造天才,而且就像莎士比亚,他还是个“通情达理的人”。他智识稳健,是品评音乐的大师,更由于学识深不可测,加上天纵英才,能明断是非对错,因此还得以清晰阐述乐规则。巴赫的唯一可靠肖像如今存于普林斯顿,这幅图像清楚展现他的这种性格。那张宽阔的大脸和大头,散发理性和智慧,展现出大师风范。p121

由于巴赫知识稳健,他不太喜欢革命,而是较偏爱渐进、改 良和条理革新做法。他不抛弃任何曲式,只拿来修改、淬炼。他的《b小调弥撒曲》并不是一项宣言,“我要写出一首前所未闻的弥撒曲!”,而是经过长时期点滴累积汇总而成,再加琢磨淬炼一气呵成的澎湃力作。就如莎士比亚的众多剧作,巴赫的音乐同样含有侥幸和偶发机运元素。这便彰显出我研究伟大创意作品的来历时,一次又一次遇见的一种现象:最高水平的艺术创作,不见得都需要刻意规划,艺术杰作会自然浮现。(试举几位大师的作品为例,如米开朗基罗的西斯廷礼拜堂、狄更斯的《匹克威克外传》、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和威尔第的《弄臣》。)伟大的《b小调弥撒曲》足可用整本书籍篇幅来论述,这部创作让弥撒类曲改头换面,如今更与贝多芬的《庄严弥撒》 (Missa Solemnis),以及莫扎特与威尔第的安魂曲并驾齐驱(这三首都是首尾贯通的乐曲)。《b小调弥撒曲》历经20 年才浮现:“圣哉经”部分谱于1724 年,“信经”则直到巴赫死前不久才出现。他组合这连串大规模乐章的目的,似乎是供做仿效的雏形,并不是为了创作出规模宏伟的旷世杰作。最后却真的写出一部空前巨作,然而,如今却没有人注意到其中转折演变或年代兴替,对这件作品的背景沿革也丝毫不以为意。

就另一方面,《马太受难曲》则是经整体构思而成,几首众赞歌和数种条理调性之间环环相扣,而且几乎所有乐章都彼此贯串。此外,巴赫还为这种间世达三百年的“圣周”教堂音乐引进好几种醒目创见,从而赋予这首受难曲独一无二的力量。显然他心中自有定见,要谱出一首规模最宏大的杰低巴赫一如既往讲求实际,这首曲子是为1727 年或1729 年的一次特殊活动谱写(日期方面存有争议);后来在1736 年还有两次演出,演奏同一个修订版本。接着便是超过90 年的沉寂。从1750 年巴赫去世,到 1800 年间,他的作品没有一首印刷出版。他被看成一位不再风靡当代的音乐学究。接着隐隐出现一次复苏,然而甚至到了1820 年,仍然没有几首巴赫音乐出版问世,举例来说,当时根本不可能取得《勃兰登堡协奏曲》或《赋格的艺术》或《四十八首前奏曲和赋格曲》的曲谱。音乐奇才门德尔松十分敬重旧时代大师,他曾听他的姨婆利维(Sara Levy)提过被人遗忘的《马太受难曲》。后来他结识了指挥策尔特(CarlFriedrich Zelter)得知他有一份完整曲谱。策尔特认为《马太受难曲》的规模太过庞大,也太难演出。然而在1827 年冬季,门德尔松安排在自家进行了一场私人演奏,于是策尔特这才改变心意。门德尔松当年 20岁,和喜剧演员暨音乐学家代夫里恩特(Edouard Devrient)  -起钻研那部篇幅浩瀚的乐谱,他说:“想想看,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基督教音乐,竟然仰赖一个喜剧演员和一个‘犹太男 孩’来恢复生机。”门德尔松投人工作,训练音乐家和歌唱家,并亲自指挥1829 31 1日在柏林的第一场演奏厅演出。消息传开了,说是一场伟大的音乐盛宴就要上演,音乐厅挤满观众,演出大受赞赏,于是巴赫复活成真。随后,策尔特在家中盛大举办一场晚宴,柏林知识界精英共襄盛举。代夫里恩特夫人悄声问门德尔松:“坐我旁边的那个笨蛋是谁?”门德尔松以餐巾掩口回答:“坐在你身边的那个笨蛋是伟大哲学家黑格尔(Friedrich Hegel)!

巴赫从不追求名声,只追求完美。他自有一套价值观,不过他真正的兴趣是创作、修订绝顶音乐作品,涵括一切曲类和所有乐器组合,并兼顾所有曲式。当他不创作(或演奏,这本身往往就是种创作形式)之时,便修订自己的曲谱。他始终称不上富裕,还经常陷于困境,难以维持偌大家庭的温饱。他身后留下一些现金、债券、银器、家具和乐器,包括1架斯皮奈键琴( spinet)8架大键琴、2架鲁特大键琴,1 0件弦乐器(其中包括一把具有若干价值的施泰纳小提琴)以及l把鲁特琴。这些乐器估价总值为旧德币122 塔勒和22格罗 申,这笔钱或许比巴赫任何一年挣得的薪金都更高。不过,这份遗产要分给9个活下来的孩子和他的遗孀安娜·马格达勒纳(Anna Magdalena)。他还留下一批乐谱,这些乐谱也都分给家人。他的遗孀把分得的乐谱送给圣托马斯学校,接着在丈夫死后10 年,她也去世了,死时家境贫寒。他们的儿子们怎么可能坐视这种情况袖手不管,实在令人费解。话说回来,关于巴赫确有许多难解之谜,其中最不容轻忽的疑问便是,一个人怎么可能独自发挥脑力,动手谱出这么丰盛的作品,取悦,振奋全人类直至地老天荒。p123

透纳的父亲从事假发制造业,还是位理发师,他从透纳10岁左右,就开始看出这个孩子具有艺术天赋,于是他不只是不反对小孩投入艺术事业,还竭尽全力积极促成。等到透纳开始赚钱,那个当父亲的便收掉自己的事业,改为儿子跑业务、做促销,并担任画室助理,他大约从1790 年开始扮演这个角色,直到 1829 年他去世为止。(透纳的母亲精神失常,1800 年被送进号称“疯人院‘的皇家伯利恒医院,1804 年死于院中。)透纳10岁时在建筑绘图师马尔顿(Thomas Malton)的办公室做事,14岁进入皇家艺术学院,他曾在牛滓街的万神歌剧院当助理布景画师,不过为期甚短,接着他进入蒙洛(Thomas Monro)博士的艺术学院,与同时代的吉尔丁(Thomas Girtin) –起临摹柯曾斯(J. R.Cozens)和多耶斯(Edward Doyes)的水彩画。于是透纳的专业训练至此告终。

他从来不曾乏人赏识,销售也从没遇上问题。他的第一幅水彩画在1792 年由皇家艺术学院收藏,当时他16岁,他的第一幅油画在1796年获学院收藏,那时他还不到21岁。他在1799 25岁时获选为皇家艺术学院准院土,180228岁时正式成为学院院士。他除了素描作画之外,一辈子没做过其他事情(不过他曾几度在皇家艺术学院担任教师)。他每天工作,竟日不休,他的家庭生活无足挂齿,不过我们知道,他有两个固定的情人,共给他生下两个女儿。工作占据他毕生时光,直到他死前不久方才歇手,他死于1851 12月,享年 76岁。透纳的作品几乎全部存留至今,没有丢勒与巴赫作品的散佚情况,因为他生前大展销售长才,努力贩卖作品,或为国家保存下来。他的作品数量十分惊人:将近一千幅油画,有些尺寸非常大,也非常细腻,还有约两万幅素描和水彩画作。此外,他还留下许多写生簿,有些还完整无缺。他创作蚀刻和雕版版画,还为商业书刊市场数不胜数的出版物提供印刷素材,而且他和生意对手议价时绝不手软。不过,这些活动都附属于他的正业,那就是尽量以最高价格,把大型油画卖给有钱的收藏家。为达这项目的,他每年都在皇家艺术学院举办画展,还设计、营建并经营他自己的画室展览场,展场四围是伊特拉斯坎红墙,并妥当安装高架照明。他守护展场就像保卫金库,还装了些窥视孔,用来确保没有人能趁他不在,当场临摹或做笔记。

透纳没有师承。他在十几岁时,一度模仿卢泰尔堡(Philip de Loutherbourg)的画风。卢泰尔堡是法国移民,他的狂暴自然风景画曾在18世纪90 年代掀起一股风潮。他还曾郑重其事研究理查德。威尔森(Richard Wilson),英国第一位稍有名气的风景画家,再通过威尔森接触到伟大的洛兰(Claude Lorrain)。洛兰的日落画面在18世纪的后半期大受景仰,风靡英国收藏界和艺坛,而且临摹难之又难。透纳仰慕洛兰,也从他那里学了很多,甚至他还模仿洛兰的美柔汀画册《真本集》(Liber Veritatis),自己也制作了一部,从1807 年至1814 年间分14册发表,这套版画册称为《作品集》(Liber Studiorum),每册有5 幅图画(题材涵括海洋、山区、田园、史实和建筑),透纳蚀刻出轮廓,美柔汀部分则留由部属完成。他的目的是想推广自己的名声,也想“展示作法”,这和巴赫创作《赋格的艺术》或《平均律钢琴曲集》的目标相仿。然而,透纳基本上都独力创作,不寻求、仰仗外人指点,也不引人来拜师学艺(不过他在皇家艺术学院授课,倒是引来一些学生),而且他的追随者很少,也没有创办学校。他从一开始直到死时都自成一格。尽管他利用洛兰,却也忍不住要讥笑他:“大家纷纷大谈《日落》,然而当你们全都呼呼沉睡,我却看着日出的效果,这与日落相比美丽得多——接着,你瞧,光线不会暗淡下来,你还可以画出晨光。”p129

吴砺

2020.2.11




楼主新帖
吴砺,桐城人,生于1963年,1979年就读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大学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从事科研工作,1997年曾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任访问学者,其后在硅谷工作。回国后一直在公司从事研发工作,已申请了五百多项国内外专利,并于2004年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过第一本散文集《西海岸之》。2011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散文集《瞬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