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8 D7 n4 [" G4 i2 z 桐乡书院的历史要追溯到第一次鸦片战争的1840年,也就是清道光二十年,当时列强用武力打开国门,三个孔城人心存救国救民思想,他们思考筹办书院,用知识开化国民大脑。这三个孔城人有远见卓识,他们分别是桐城派鼻祖戴名世后裔——戴均衡、文聚奎、程恩绶。其时桐城的东乡、南乡、西乡均创办有教化桑梓的书院,可商业发达(孔城老街)的北乡却偏偏没有书院。三人把创办书院的想法向县令陈元中汇报,陈元中予以核准。3 W0 t4 X- V% b. K y: Y
5 J6 s9 Y0 c% n$ g 三人属乡绅之列,在孔城地方有一定影响力。募捐的倡议一发出,立即获得商贾大户响应,数日便募得大钱9000串零9820文。随后建了房舍五重,还购置了数十处地产。设“朝阳楼”、“漱芳精舍”、“讲堂”、“内堂”、“后堂”、“仓房”、“账房”等、辟有“旷怀园”、“广植异树奇葩”。这样一来桐乡书院既是个大学堂,又是个园林,学生读书环境好。我见了前些年在安徽省博物馆里查到的桐乡书院图,浏览此图,感觉书院规模还是蛮大的。至于购置地产,那是用来供养书院的。当时田产供养是一种常态。 ; q4 ?$ E5 ]# c H: F" i0 P 5 a5 K7 F, R1 W" ]3 M, f. V f. l 桐乡书院的创立,无疑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道光二十一年(1841),桐乡书院开课后,群贤聚首,学子咸集。”当时桐、庐、舒城的学子纷纷前来就读。离家那么远,应该有宿舍,房舍五重,不清楚哪一重是宿舍。教室应该是朝阳楼,如今仅存的清代建筑,上下两层,砖木建筑,两侧是风火墙,典型的徽派建筑式样,二楼整个木质结构,窗户木雕花卉,寓意桐乡书院品味。扶梯也是木质材料,扶手上有雕饰,站在扶梯上,有沉入历史之感。 + L* s3 `: b$ [ l0 ^6 X, k) x. g& ?
朝阳楼之名,一是因为楼东西向,大门朝阳,取朝阳楼符合地理情况;二来朝阳楼这名字朝气,寓示学子朝气蓬勃,积极向上,将来成为国之栋梁。朝阳楼历经170余年,能大体保存下来,委实不易。它的存在,延续并佐证了桐城的文风昌盛,延续并佐证了桐城派文化及儒家文化的昌盛。戴均衡本人也是桐城派著名散文大家。; d+ b6 h l9 d- w$ |' n
$ x, M, s+ U7 @5 Q: K" Q 在桐乡书院朝阳楼后面的小天井西墙壁上,有一块嵌进去的矩形玉润石碑,上书“桐乡书院记碑”。碑是断碑,碑文是阴刻的,是清翰林罗淳衍记刻的,记碑时间为道光三十年(亦即1850年),书院创建10年后。罗淳衍位居高位,能为孔镇上的桐乡书院作记碑,这实在是一件不寻常的事情,一定是桐乡书院的创办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4 z5 U+ E- G7 {: @* s) ^- J. l: n8 J1 v
“《桐乡书院四议》(即择山长、祀乡贤、课经、藏书),清廷曾谕令全国效法,并载入《皇朝正典类纂》。”讲究师资质量、学生品德、文化课成绩以及重视藏书,戴均衡的这些办学理念在当时较为新潮与全面,即使在现今也有很好的借鉴价值。" D/ P4 X1 a1 m
; F7 t1 N1 m7 K2 M1 ?
“桐乡书院创办未及3年,成绩卓著,县试,府试,首卷均为该书院弟子所得,颇负盛名。”这么一所乡镇书院,开课后三年即声名远扬,享誉全国,委实不易。由此看出,古代书院,近代学校,要想学生出类拔萃,办学理念与思想非常的重要。 0 ?0 D% O; q1 E 8 B* W3 A" r, U1 h 桐乡书院随着历史的发展,年代的更迭后来相继改名桐乡学堂与桐城县第三高等小学及后来的孔镇学校(1999年迁出)。据记述,革命家尹宽、哲学家方东美、美学家朱光潜都曾在这里就读。他们三个人在这里就读可信度还是很高的,因为尹宽家就在原孔城,方东美家在枞阳杨湾,距孔城老街只有三十里地,而朱光潜家在邻镇麒麟岱鳌山,距孔城老街只有区区二十里。从桐乡书院迁出的孔城中心小学,延续桐乡书院的办学精神与学风,拥有21个班1100余学生,成为桐城市规模最大的农村中心小学,担负起培育祖国花朵的重任。 0 n; a/ [$ H( U& c1 K/ p7 z8 ?2 n& _$ n9 ]0 C$ V; p! I
来源:安庆日报 % g0 b1 F( s: o+ }( Q: P( c' a" y# E$ { f, u2 P6 T) Q3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