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远方的她 于 2017-6-6 09:07 编辑 4 X+ Z8 I, H% C, z G4 E3 F+ p : X% |% M$ E- q+ u" c
5 s2 M' h" ^: ?* r5 m7 f, s
戴名世《南山集》 % W4 B) i' i+ d, h0 C 8 g- C2 ]2 H. L0 u; r" J6 @$ p" l A% _+ ] 7 f! C3 y" V1 \6 o; Y# d, ^& w0 X方苞画像(资料图片)1 {0 N' w! x) \' `
& }6 N0 m/ r7 r0 J
( ?4 B; Q: H3 i! C8 E8 T! k
( o+ y# S; V( {- y8 P
刘大櫆书法(资料图片)" r% I4 i' j! a, K& Y, h2 @) R4 `$ y
% C9 w: p X& T9 \* ~8 D 3 b& v' T# L9 {/ m4 }% f桐城派群贤蜡像图(资料图片)2 H! K6 O7 O9 G, q$ n
$ x1 x) j% X4 m. D 桐城派,又称桐城文派,或称之桐城古文派、桐城散文派,是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自康熙年间初创,至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走向衰微,几与有清一代相始终。桐城派以其理论体系完善、创作特色鲜明、作家众多、作品丰富而称雄清代文坛长达200余年,在国内外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 {$ N! J% a, A" s5 _9 ?; Y, H( o! n0 m
一" y+ I9 w8 s% R4 {
5 G# m" D/ S# ?3 o9 G
桐城派以地域而得名,主要因为其早期重要作家皆为桐城人,戴名世被视作桐城派奠基人,方苞为桐城派创始人,方苞、刘大櫆、姚鼐被尊为“桐城派三祖”。但是,在桐城派发展早期,尚未形成“桐城派”这一名称,虽然方苞古文于其时已经广为传诵,享有极高的声誉,再经刘大櫆的传承和姚鼐的躬行创作与书院教育,桐城古文声名传播开来。姚鼐在《刘海峰先生八十寿序》中写到“昔有方侍郎,今有刘先生,天下文章其出于桐城乎?”而“天下文章出于桐城”,这是清朝乾隆年间世人对桐城文章的赞誉。姚鼐作为桐城派的集大成者,开创了桐城派兴盛的局面,虽有开宗立派之意,但他却并未明确言“派”,而正式打出“桐城派”旗号的,是道光、咸丰年间的曾国藩。他在《欧阳生文集序》中称道方、刘、姚善为古文辞后,说“姚先生治其术益精。历城周永年为之语曰:‘天下之文章,其在桐城乎!’由是学者多归向桐城,号‘桐城派’,犹前世所称江西诗派者也。”自此,以桐城地域命名的“桐城派”更是声名远扬。据刘声木《桐城文学渊源考》和《桐城文学撰述考》记载,桐城派作家遍及全国19个省(市)达1200余人、著作2000多种、数以亿字的资料,其参与作家之众、播布地域之广、绵延时间之久,皆为中国文学史上所罕见。; d$ a( D, \- ^) E6 p
. r2 g* M. o0 ` V 桐城派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博学鸿儒方以智、钱澄之、戴名世等桐城学者在古文理论和创作实践上,初步体现桐城派的某些特征,可以认作桐城派的前驱。6 ^4 a* y q3 a' ]$ w
5 R9 R- H; y7 _/ @9 @" M 二( N9 b$ m n9 x9 s8 I6 x
2 H& i, E; U" _( X6 o% y
明代中叶以后,桐城学术兴起,士人多结社讲学,文风昌盛,“能振笔为古文者,代有传人”。明末清初,方以智、钱澄之等人致力于古文创作,开桐城派先河。方以智著《文章薪火》,推崇《左传》《国语》《庄子》《史记》为文章嫡传,反映了当时桐城学者为文取法的主要倾向。钱澄之“屏弃俗学八股文,专治经书古文”,文章“精洁”、“典雅”,“使读者为之目明而心开”,为桐城派创作提供了示范。1644年明朝灭亡,清王朝入关、问鼎中原后,为巩固其封建统治地位,采取尊崇程朱理学的策略,宣扬“万世道统之传,即万世统治之所系也”,同时大兴文字狱以钳制知识分子的思想。8 m7 M! Q" B. T" z* T5 f! v- Y" f
* Y V" X+ S9 a% a% D% v3 G8 _# Y 而桐城派的初创即在清朝前期康熙、乾隆年间,代表人物是戴名世、方苞和刘大櫆。" t d: r. f1 T* v. A
) u" B+ ~. B: O u" @( K9 f
戴名世是桐城派孕育过程的继往开来者,他以时文和古文创作名重于世,并针对明末故作艰深、虚矫的文风,提出了“言有物”、“修辞立其诚”的见解,主张为文道、法、辞兼备,精、气、神合一,为桐城派义法理论的产生导夫先路。' L Y; ^6 M0 N: ]8 W+ v2 D7 `. L
: N' x! m+ }: K. f7 l% |; y9 v 方苞,祖籍桐城,生于江苏六合之留稼村。他自幼聪慧,24岁入京师国子监,以文会友,名动公卿,大学士李光地赞其文章是“韩、欧复出,北宋后无此作也”。32岁时举江南乡试第一。康熙四十五年(1706)参加会试,中第四名。闻母病即刻返乡,不应殿试。44岁时因受戴名世《南山集》案牵连入狱,下江宁县狱。不久,被押解至京城,下刑部狱,论罪当死。在狱两年,仍坚持著述,完成《礼记析疑》与《丧礼或问》。康熙五十二年(1713),因重臣李光地极力营救,康熙帝惜其才,亲笔批示“方苞学问天下莫不闻”,遂免死出狱,以白衣入值南书房,成为皇帝文学侍从,后奉命入蒙养斋,编修《乐律》。此后近三十年,历康雍乾三朝,以在朝廷编纂图书为务。康熙六十一年(1722),充武英殿修书总裁。雍正九年(1731)方苞被授予詹事府左春坊左中允,成为特授馆职的翰林官,次年迁翰林院侍讲学士。雍正十一年(1733)擢内阁学士,任礼部侍郎,充《一统志》总裁。雍正十三年(1735)充《皇清文颖》副总裁。乾隆元年(1736)再入南书房,充《三礼书》副总裁。乾隆四年被革职,仍留三礼馆修书。乾隆七年(1742),因病告老还乡,乾隆帝赐翰林院侍讲衔。从此,他在家闭门谢客著书,直到乾隆十四年(1749)辞世。7 K/ G t' ], Y0 s j
4 W: |* h( {+ R' Q( A8 w 方苞早在青年时代,就有以唐宋八家之文,载程、朱之道的志向。25岁时,他在京师与姜西溟、王昆绳论“行身祈向”时就曾说过“学行继程、朱之后,文章在韩、欧之间”。方苞专治古文,首倡“义法”说,主张“言有物”、“言有序”。其关于“义法”的完整论述见于《又书货殖传后》一文。义即内容,指文章中心思想即封建正统的基本观点;法即形式,指表达中心思想或基本观点的形式技巧,包括结构、条理、修辞等。他认为“义”与“法”之间为一经一纬,相辅相成,即内容与形式必须统一,从而为桐城派散文理论奠定了坚实基础。方苞还提倡文章语言必须“雅洁”,淘汰杂质,创造清真雅正、谨严朴质的文体。后来桐城派散文理论,即以方苞所倡“义法”为纲领,继续发展完善,最终形成了主盟清代文坛的桐城派,影响深远,至今仍为学术界所重视。$ Z+ \, }/ g5 L% |" 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