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18243
- 积分
- 3774
- 威望
- 24
- 桐币
- 467
- 激情
- 6825
- 金币
- 0
- 在线时间
- 1313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4-10-28
荣誉会员
- 积分
- 3774
鲜花( 13) 鸡蛋( 0)
|
2 e0 q, @) v1 M1 n
枞阳自汉代立县,两千年来,时废时置,变动频繁。由于地处要冲,战乱频仍,明代以前,或许因时代久远,抑或文化建树平平,枞阳人在历史文献中鲜有记载。明中晚期以降,教育兴盛,渐成文化中心,一时人才如火山喷发。据马其昶《桐城耆旧传》记载,桐城科举,明代自永乐到崇祯年间,中进士80人,中举人165人;清代中进士154人,中举人628人。可谓人才荟萃。民谚有“五里一进士、十里一翰林”,可以想见当时盛况。人才的汇聚,最终形成一股文化的激流。这股激流最终催生了中国历史上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文学流派——“桐城派”。
- m1 S' u+ P, H( D$ Q5 X: r7 c( R. L7 R. ]
文化的鼎盛离不开教育的先行。自明中叶始,朝政腐败,达官名宦,倾心教育。明正德年间,邑人何唐,首开讲席。承其办学之志的是枞阳县大儒方学渐先生。, U/ c' ], v$ V9 X9 C3 q) X' z+ R
" D) O+ f% z$ \6 A
方学渐的家族是桐、枞大族,号为“桂林方”。历史上,桂林方氏家族出过很多历史文化名人,有“族望重江南”之誉。诞生于明万历以后的“方氏学派”就是由方学渐先生开创的。台湾梁实秋先生与大陆钱理群先生均认为桂林方氏家族是“中国第二大文化名门”,“仅次于曲阜孔氏。”如此门第,推其原由,实与方家、与明善先生的倡学重教分不开的。
0 A9 M2 ?) B& F( g0 J1 Y
/ x0 ?& M' v& H( b0 r E方家以读书入仕,渐成旺族。其发迹从五世方法开始。方法于明洪武己卯(1375年)中举。长子方懋生有七子,有五子分别考中举人和进士,一时号为“五龙。”方家也一跃而为桐、枞大姓。都谏王瑞取摘桂如林之意,颜其门曰“桂林”。此后,方氏后人确如王瑞所言,世代书香赓续,冠盖相接。方学渐是方懋长子方琳的后代。方家在学渐前几代,家道就已败落。到了学渐父亲方祉手里,家境已很贫穷,虽然以授徒为生,但家无长物,生病只能靠“鬻书易药”。可见日子过得十分艰辛。后来的方家门望之隆,实际还是从方学渐开始的。
) I( \" N4 z0 b
$ @) C, [6 c; m5 q2 I: G1 A- U方学渐主张性善之学,学者尊谥为“明善先生”。明善自幼聪明,沉着敏毅,擅长诗文,小小年纪在当地就很有名。邑前辈钧州守赵锐广有家财,有一女正待字闺中,他一直想招一个品学俱佳的女婿,以保掌珠一生荣华。赵锐别出心裁,在全县范围内为女儿征婚,引来无数青年才俊面试。明善生性散淡,不修边幅,应征之日故意以泥涂布衣前往,试探赵家是不是以貌取人。赵锐独具慧眼,见方学渐当场作书一篇、文一首,才思敏捷,惊为奇才,不仅把爱女终身托付于他,还厚赠田产,成为轰动一时的佳话。不久,明善父母先后过世,明善按照古礼,庐墓尽孝。时长兄学恒与婚后的明善分居。明善父母本就很穷,死后所留微薄财产明善都给了长兄。后来,学恒家业日落,明善念及兄长度日维艰,索性将岳丈所赠田产全都转赠其兄,并安慰大哥:“弟笔耕自足活,藉是以奉兄耳”。那时明善家的庭前有枫、杞二树,长成连理,大家看了都认为明善的孝悌感动了天地,这是昆弟之祥。明善就在树下建了一座亭子,取名“连理亭”。从此,自己以课徒授业自给,清贫淡泊却乐在其中。
: f0 A% T. y# I, u6 J2 R' }7 d! G0 E( i% t( e
生活的贫穷并没有消磨明善的意志,反而使他在逆境中保持着高尚的情操。江西人张绪时任桐城教谕,明善拜其为师。天台耿楚侗督学畿辅,下白衣应举令。张绪就向本县官员推荐明善。明善知道后,躲着不肯去应试。他说:“吾岂敢诡一时之遇,以与命衡耳?”意思是君子求功名,应取之有道,不凭真才实学直接保送的便宜事我不干,考不起我认命。张绪知道后,对他更加器重。
8 W; ^" a. h% t: }5 A3 J3 w6 `4 a+ J% D; w o( `- y3 z
嘉靖丙寅(1566),明善27岁成诸生。但造化弄人,此后求取功名的道路异常曲折,他居然“七试南闱不售”。直到万历癸已(1593),他已54岁了,才取得个贡生的身份。而这时,其长子方大镇早已于万历己丑(1589)考上进士,在大名府做起了京官。
8 s v* ?* _: o$ R5 Q8 H9 Q- Q
4 I3 @) w0 x d8 Y中国古时的读书人多以“立功、立德、立言”为终极目标。尽管在科举上明善一路蹭蹬,终生未仕,“立功”没有了指望,但在兴教倡学上,他可谓竭尽心力,终身以布衣行事,却以“立言”永恒。明善屡试不第后,归筑“桐川会馆,”开门授徒,昌明正学。) `1 E ~- H5 q( K* [' v
$ }7 t8 s3 z4 s8 E" ~7 t1 r7 N6 M: J& G
综观整个明代,尤其中晚期,是中国思想界最为活跃的一个时代,士大夫和中上层知识分子人格独立,个性张扬,各呈主张,哲学思想五彩缤纷。如果说,明初时期程朱理学还占有绝对的支配地位,那么到明英宗正统年间,以王守仁为代表的新理学“王学派”则逐渐占据思想高峰。后来王学派产生裂变,又有左右派之分。其时著名的大师级人物有王艮、颜钧、何心隐、李贽、顾宪成、高攀龙等,晚期的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方以智则更是风生水起,在中国的思想界刮起了猎猎雄风。
, a- ^! L( B. [1 t$ b" V
" n6 d' c* x: H! @明善早年师承耿定向,按其学谱,应该属王门左派,因此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将他列入“泰州学案”。可他不赞成王畿的“四无说,”斥“《天泉证道记》为傅会”。力图“藏陆于朱”恢复正统王学。但是,他治学却以“崇实”为主旨,强调“理是实理,事是实事,”坚持“究良知而归实”的学术价值取向,反对空谈。在这个取向的指导下,他实际上借“濂洛之教”来救王学末流的空疏之弊。其结果却同他的主观愿望相反,以折中程朱陆王为归宿,真正地颠覆了王学的立场。
: [7 Y# _" Q" A( Z) G# a E
9 \, L' M7 C# h2 e, K4 N2 L. W7 x" y其时,明善常往来于桐川、秋浦(指贵池)之间,以浮山为中心,四处讲学。一时大江南北,学风薰染,书香四溢,四方问学者,络绎不绝。对于社会上应酬的事,他从不愿过多涉及;但遇会馆有事请他主持,明善绝不推辞。当时,县内有名望的学者还有赵鸿赐、童自澄,都热衷于兴办教育,人称他们为“桐川三老”。明善一生讲学不倦,特别是晚年,他的“崇实”主旨与东林党领袖顾宪成“经世致用”思想异曲同工,受到顾宪成、高攀龙等东林巨子的竭力推崇,多次讲学东林,他们以“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治学态度、救世精神,来反对只以猎取功名为目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脱离社会实际地空谈玄理。
! o& U( q) T- r d2 ?- A. q/ O( {0 G: v, d
此后方氏学派一直秉承“崇实”思想主旨,其中最为杰出的代表人物就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方以智。站在今天的角度回望历史,我们会发现,“桐城派”无数作家的著作里,依然有着明善先生伟大的思想背影。
( A) T8 y! k z6 U) H# U+ r7 M; m7 B* N. d
明善生性恬淡,嗜学笃教。尽管后来两个儿子都已显贵,但他依然衣着朴素,不事张扬,以布衣享誉学界,“不敢以不肖之心待人”。明善晚年到无锡讲学,县令陈石湖临行时特备一船,为明善送行,明善婉谢不受,始终保持着一个读书人的铮铮傲骨。他常常独处一室,潜心学问,不与外面接触。但如果有人和他谈论学理,则口若悬河,至夜不倦。明善著有著作多种,计有《易蠡》10卷、《孝经绎》1卷、《心学宗》4卷、《桐彝》3卷、《桐彝续集》2卷、《迩训》20卷、《崇本堂稿》22卷、《崇本堂续稿》2卷、《别稿》4卷。
5 ?$ d( w: w3 N1 m* T1 ~: p5 ]0 l& a$ c2 {! r4 D
明善一生,以布衣振风教,主坛席二十余年。在他的影响下,方家子弟连番摘桂。其子方大镇、方大铉均为明代进士。三孙方孔炤,以进士任湖广巡抚;六孙方文,是清初杰出的诗人。曾孙方以智,由进士入翰林院编修,永历中拜内阁大学士。时有“一门五理学,三代六中书”之誉。我曾对方氏家族后代进行研究,发现其孙辈男丁30人中,取得县学生(即秀才)以上资格的就达15人,其教育的普及与成就,由此可见一斑。) k" u4 k9 e8 t: d3 G/ V& d. {7 `
0 P4 L6 g, O+ b9 C8 u' q$ @
在先生的影响下,县人热衷办学,书院、会馆,县学、私塾,遍布城乡。由此崇尚自由结社、自由讲学的流风所及,使枞阳人异军突起,不仅为“桐城派”的崛起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甚至直接影响至近代吴汝纶、李光炯、房秩五等人。数百年间,学风薰沐,以至于《桐城耆旧传》称:“城里通衢曲巷,夜半诵声不绝;乡间竹篱茅舍,清晨弦歌琅琅”。
. m: X1 r. L5 O& B( I
3 v$ l5 o8 a7 ^8 B/ [7 W' _# X先生晚年,因长兄两子早逝,悲伤过度,一病不起。死前念念不忘的还是会馆的事。先生死后,葬在枞阳县城莲花山南麓、枞阳二中校园内。陵墓规模较大,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7 i) U8 A1 x( A; \1 P
3 S: K. u! R5 r% Z方学渐简介+ x( c+ x. g3 }8 b2 z
: E3 M. p! }6 x U' {# F2 B% a
方学渐(1539——1615),字达卿,浮山人。学者私谥为“明善先生”。早年丧父,刻苦自学,卓有所成。邑前辈赵锐有一女,择婿时,召邑人面试,学渐以泥涂布衣往,拟书作文以进。赵称奇才,以女嫁之,并厚赠田产。时兄学恒与学渐分居,家境贫寒,学渐乃将岳家所赠田产转赠给兄,曰:“弟笔耕自足活,藉是以奉兄耳”。学渐对其兄特别尊敬,院中枫杞二树连理,观者以为昆仲之祥。学渐乃建亭于其下,曰:“连理亭”。6 A( x# I+ m2 @9 z
9 L; I5 z' x* |0 g; D+ \/ [* k
当时,汉阳张绪(甑山)为桐城教谕,十分器重学渐之才,向试官推荐。学渐不以为然,避不就试,并说:“因人之力而获得意外,吾不为也”。后与邹守益、吕坤、冯从吾、顾宪成、高攀龙诸名士游,学识益进。学渐以布衣主文坛讲席20余年,并筑桐川会馆于枞阳,奉祀孔子,邀张甑山、何唐为主讲。学渐在馆讲授孟子“性善”之学、“泰州学派”的“人性皆善”之旨,抨击空幻虚玄之学。著有《心学宗》、《性善绎》、《桐川语》诸篇,远近人慕其风义,争相结社集会研习。学渐声望日高,慕名而来请其讲学者日增,于是出游大江南北,讲学四方,著有《会言》、《东游》、《北游》、《南游》诸记。学渐出游讲学,不牵强附会,谢绝官员迎送,天性淡泊。见人有善则喜,有恶则规劝之,皆出于至诚。对家乡创祠堂,修家谱,置祭田,建庙宇,筑桥梁,办学,都尽力资助。作《祠规》、《饮酢》诗,记述当时族祭、婚嫁、吊庆应遵循的礼俗。每次外游,遇有骸骨暴露必掩埋,又买义山以葬无主之柩,常说:“得以吾之行也,随分薄施足矣”。' c. m/ e8 `( z% R
2 x" b4 m% n+ f& e7 ^学渐年十十五卒,祀乡贤祠。卒葬枞阳莲华山,墓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著有《易蠡》10卷、《孝经绎》1卷、《心学宗》4卷、《桐彝》3卷、《桐彝续集》2卷、《迩训》20卷、《崇本堂稿》22卷、《崇本堂续稿》2卷、《别稿》4卷。
# E9 O$ ]% B# z+ H3 ?& Z* ^* t% n! A
来源:中安在线
* o! d! V2 Q4 V( k$ U3 f. T; Z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