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31427
- 积分
- 9305
- 威望
- 6258
- 桐币
- 72
- 激情
- 23851
- 金币
- 0
- 在线时间
- 3045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6-1-13
桐网贡士
张本龙
- 积分
- 9305
鲜花( 25) 鸡蛋( 3)
|
2月26日,扬州高邮市光明化工厂因超标排放废水,被处以603元罚款一事,引发媒体和舆论广泛关注和网友质疑。为什么这么少?为什么精确到几元钱? 记者联系到高邮市环保局新闻发言人苏进科长。至于603元如何计算出来的,苏进介绍,为防止滥用执法自由裁量权,他们专门出台了规定,为罚款制定精确的“数学模型”。是依据这个“数学模型”算出来的。(2月27日《扬子晚报》)
这起事件之所以被曝光了,是因为处理的不公平。当地同时查处了三家企业,其他企业都被处罚了高额的罚款,而这一家企业只被罚款603元。看到了这样的新闻,那就不是媒体说的“公众都在质疑”了,而是“公众已经气愤”了。那么,对污染企业处罚603元是如何算出来的?
当地环保部门的说法是,为了确保不出现罚款的随意性,他们制定了一个科学的“数学模型”,借助这个公式,依据相关数据计算出来的。的确,这家环保部门的“数学模型”的办法是不错的,这样就可以减少处罚的随意性,确保处罚的公平性。但是,当一家污染企业的罚款只是603元的时候,这问题就是严重的了。究竟是这个“数学模型”不够科学,还是在用这个“数学模型”计算的时候,有人动了手脚?比如说,在计算罚款的时候,使用的污染排放量是假的。
将污染罚款603元的责任推给所谓的“数学模型”显然是难以让公众接受的。一个污染企业,大量的向河道里排放污水,还造成了当地的土壤和水源被污染,让老百姓不能生活,这样的污染危害是可想而知的。而当罚款仅仅是603元的时候,还能起到什么效果?哪家企业还会投入资金安装污染处理设备?能用603元罚款换来继续生产,这污染的成本也太低了点吧?怪不得,污染治理一直走在了反复治理反复出现的境地,原来都是挠痒痒式样的罚款导致的。
不过,话又说过来,即使罚款的资金再多又能如何?还不是装进了环保部门的腰包里?污染的继续污染,污染之后继续罚款。治理污染不能再走“执罚经济”的老路了。凡是污染的企业,无论你给多少钱,都不能允许其存在。想活下去只能有一个路径:那就是安装净化设备,达到生产标准。无论是天价罚款还是挠痒痒式样的罚款,都是“执罚经济”惹的祸。这是环保部门可以“收钱放生”的权力造成的。
单就这起“污染罚款603元”的事件来看,绝非如此简单,这不仅仅是“数学模型”的问题,在这种挠痒痒式样的罚款背后,必然会有着不少交集。我们需要追问的是,企业虽然只是缴纳了603元的罚款,可是负责处理这起事件的工作人员是不是拿了污染企业的好处?
“污染罚款603元”既然被媒体关注了,相信当地有关部门必然会去展开调查,但愿调查真相的时候别再挠痒痒玩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