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080|回复: 0

[一叶慧语] 何为教育?教育中最重要的原则是什么?

[复制链接]

60

主题

343

回帖

2550

积分

实名认证会员

龙眠采桑子

积分
2550
QQ
鲜花(10) 鸡蛋(0)
发表于 2015-5-6 07:24: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何为教育?教育中最重要的原则是什么?

教育的理念.jpg


  我发现,关于教育最中肯、最精彩的话往往出自哲学家之口。专门的教育家和教育学家,倘若不同时拥有洞察人性的智慧,说出的话便容易局限于经验,或拘泥于心理学的细节,显得肤浅、琐细和平庸。

  现在我把我最欣赏的教育理念列举出来,共七点,不妨称之为教育的七条箴言。

  第一条箴言: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

  “教育即生长”道出了教育的本义: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面的东西,例如知识,灌输进一个容器。

  懂得了“教育即生长”的道理,我们也就清楚了教育应该做什么事。比如说,智育是要发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德育是要鼓励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输规范;美育是要培育丰富的灵魂,而不是灌输技艺。

  如果一定要用功利目标规范生长,比如将来适应社会、谋求职业、做出成就之类,结果必然是压制生长。

  第二条箴言: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

  把儿童看做“一个未来的存在”,一个尚未长成的大人,这种错误观念由来已久,流传极广。“长大成人”的提法荒唐透顶,仿佛在长大之前儿童不是人似的!

  人生的各个阶段皆有其自身不可取代的价值,没有一个阶段仅仅是另一个阶段的准备。尤其是儿童期,原是身心生长最重要的阶段,也应是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光,教育所能成就的最大功德是给孩子一个幸福而有意义的童年,以此为他们幸福而有意义的一生创造良好的基础。

  第三条箴言: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

  这是西塞罗的名言。人在社会上生活,当然有适应现实的必要,但这不该是教育的主要目的。

  蒙田说:学习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丰富自己。孔子也主张,学习是“为己”而非“为人”。古往今来的哲人都强调,学习是为了发展个人内在的精神能力,从而在外部现实面前获得自由。

  当然,这只是一种内在自由,但是,正是凭借这种内在自由,这种独立人格和独立思考能力,那些优秀的灵魂和头脑对于改变人类社会的现实发生了伟大的作用。

  第四条箴言: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

  “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未受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卢梭讲出这样的话,当然自有他的道理。如果说教育即生长,那么,教育的使命就应该是为生长提供最好的环境。

  什么是最好的环境?第一是自由时间,第二是好的老师。在希腊文中,“学校”一词的意思就是闲暇。在希腊人看来,学生必须有充裕的时间体验和沉思,才能自由地发展其心智。

  今天的老师和家长总是逼迫孩子做无穷无尽的功课,卢梭却问你:什么叫虚度?快乐不算什么吗?整日跳跑不算什么吗?如果满足天性的要求就算虚度,那就让他们虚度好了。

  第五条箴言:忘记了课堂上所学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

  我最早在爱因斯坦的文章中看到这句话,随后发现,它很可能脱胎于怀特海的一段论述,大意是:抛开了教科书和听课笔记,忘记了为考试背的细节,剩下的东西才有价值。

  知识的细节很容易忘记,一旦需要它们,又很容易在书中查到。因此,把精力放在记住知识的细节,既吃力又无价值。

  除去知识的细节,剩下的配称为教育的东西,通俗地说,就是一个人从此成了不可救药的思想者、学者,不管今后从事什么职业,再也改不掉学习、思考、研究的习惯和爱好了。

  第六条箴言:大学应是大师云集之地,让青年在大师的熏陶下生长。

  教育的真谛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育智力活动的习惯、独立思考的能力等等,培育的唯一途径是受具有这样素质的人——不妨笼统地称之为大师——的熏陶。大师在两个地方,一是书架上,另一便是大学。大学应该是大师云集的地方。

  林语堂有一个形象的说法:理想大学应是一班不凡人格的吃饭所,这里碰见一位牛顿,那里碰见一位佛罗特,东屋住了一位罗素,西屋住了一位拉斯基,前院是惠定字的书房,后院是戴东原的住房。

  第七条箴言:教师应该把学生看做目的而不是手段。

  这是罗素为正确的师生关系规定的原则。

  把学生当做手段的行径之所以大量得逞,重要原因是教师手握决定学生升级毕业之大权。因此,我赞同爱因斯坦的建议:给教师使用强制措施的权力应该尽可能少,使学生对其尊敬的唯一来源是他的人性和理智品质。

  与此相应,便是使学生在教学大纲许可的范围内,可以自由选择老师;考核教师也应主要看其是否得到学生的爱戴,而非是否得到行政部门的青睐。

  作者周国平,节选自《周国平论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采桑桐溪畔,悠然叹南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