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虽然是由满族的骑装脱胎而来,
但在1930年后,随着短袄与长裙合并,
中国出现了第一代改良旗袍;
之后又经过三十多年的演变,
随着领高、袖长、开衩…等部位的不断变化,
衣料、色彩、花边…等的不断翻新,
使旗袍持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从搜集来的一些老照片和老海报中,
可以了解旗袍样式的演变历程。
清末女性旗装,袍子宽大,腰平直,
束身、裹腿,裙长至足,宽松式,多重镶滚。
清末民初的汉族女装,
右襟无缝传统式短袄,配百褶裙。
下图高高的领子叫“元宝领”,
有时它夸张到穿了会遮住半张脸。
北伐前盛行的旗袍马甲。
内穿大袖短袄,外罩无袖长马甲。
也可以内穿长旗袍,外罩短马甲。
下左图是民国时着名的赵四小姐。
张学良的红颜知己。
1926年,短袄和马甲合二而一。
此为民国新旗袍的最初款式。
下图是 宋庆龄女士。
1927年后,新潮女士缩短旗袍,
并在袖口下摆处缀上蝴蝶褶。
1930年北伐后,学生服。
受欧美的影响,收腰,及膝,袖口缩小。
广告词是
“文雅而又节俭的女学生选用阴丹士林色布”。
1933年左右,风气渐开,
腰身更紧,开衩提高,
不但已至膝上,
甚至还有的越来越高直至臀边,
所以为防走光,里面有时还要
加穿一件镶蕾丝边的衬褂。
飘飘拂拂,又添一抹风情。
1935年,物极必反,
旗袍长到全遮脚的极点,
开衩却降至膝下,
下图是当时的着名影星胡蝶。
1937年旗袍,袖缩至肩下两寸,
并开始打破右襟开缝的传统,做成双开襟。
1938年海派旗袍高领低摆,
开衩至膝,袍身紧窄修长而无袖。
这就已经很像现在的旗袍了,
花瓶式,腰身似瓶颈,下边为瓶座,
是“传统”与“新潮”的结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