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采,字彬士,号松坡。笃行好学,不事科举。隐居,教授士之以经术自鸣,及为古文学者,皆从之游。著述甚富,后以迁徙,稿皆散佚。3 y5 L$ q: x/ A+ h7 Z: G) G$ S
' Q0 y5 p( U9 F. N( a8 \9 \8 F许恒,自号素轩山人。少负异才,不屑①为温饱谋,挟策②走四方,卒多龃龉不合③。好为诗歌,苍凉悲壮,追宗④少陵。著有《两失集》。
: l) K3 ^, e" z* d+ \: m! x$ h% Z6 ?! G! V6 _+ R
①认为不值得;轻视。②胸怀计谋﹑建议。③龃龉:上下牙齿不相配合。喻意思不合,有分歧。④追随仿效。
g# c2 O) p1 f方复亨,字岱松。少负不羁才,肆力诗古文,不屑为科举①学。尝筑寻乐轩于苍山之万竹园,自谓寻孔颜②之乐,世无有知之者。一日作孟子好辨章文百篇,学博恽宗洵,奇而序之。著有《岱松文集》。3 x7 h/ j; h8 _5 B# l: L
~3 E' f9 {: G( U
①从隋唐到清代的封建王朝分科考选文武官吏后备人员的制度。唐代文科的科目很多,每年举行。明清两代文科只设进士一科,考八股文,武科考骑射、举重等武艺,每三年举行一次。 ②孔子与其弟子颜渊的并称。
( N/ J9 G9 C8 X0 {/ s, u& [
邓振甲,字湘亭。县学生。少颖异,敦品好学,立身①持行俱足,为后生矜式②。授经里中,学者甚众。著有《听奕轩文钞》、《皖江赋钞》。
& {9 B' b- x9 y. {) \9 _
3 d- t- A. s- o9 [) C* n①立身:指为人;持行:指行为。指处世待人的行为。②敬重和取法。
" `, o- s! [0 P+ K: m. e朱桂芬,字路青,号小山。玑次子。成童入学,旋补增广生①。工诗古文,尤长于古体诗②。刘徵君大櫆,称其雄浑豪放。著有《小山诗文集》。王学博灼,序其诗集曰:『先生于书,无所不窥③。为人循循④长者,性情所托,往往见之于诗。然其气格神韵,音节词采,皆合于古人而与世之专,以吟咏性情,为宗者迥别⑤。』年仅五十有六。卒之日,石埭汪锺语人曰:『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先生有焉。』闻者皆以为笃谕。其子雅、门人⑥张敏求等,俱遵其教云。
# B8 @5 u$ o: g) C+ t2 I1 O: h
①科举制度中生员名目之一。明代生员都有月廪,并有一定名额,称廪膳生员。后又于正额之外,增加名额,称为增广生员。简称『增生』 ②唐代以后指区别于近体诗(律诗、绝句)的一种诗体,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形式,句数没有限制,每句的字数也可以不齐,平仄和用韵都比较自由。也叫古诗或古风。③阅览;观察。 ④遵循规矩貌。 ⑤区别很大。 ⑥弟子。
* g c4 P" T9 c% U) Y$ {- O( }
张煦,字漱芳。性孤冷。家贫,至老益甚。风雪之中,身无完絮,然未尝求贷于人。言诗,必称杜陵。苦心搜索,或数日成一两言,或一字经,数十易。著有《素舫诗集》。% C4 C; F k, i- b7 l9 j
$ K7 ]1 r2 G" M" i4 d陈家勉,字世扶。诸生。少敏慧,多闻强记。年十余,以诗质于刘学博大櫆,学博惊喜,徧诵其奇警之句于朋游间,由是名大起。家贫,闭户不与俗士通,衣食常不自给,晏如①也。所为制举文,风格清峻,然非所屑意。独喜为诗,至者在唐人王维、韦应物②之间。著有《策心诗草》同里王灼为之传。从弟崇中,字二森,亦能诗。 `4 P- p. X4 j& N. d; D. Q
! A0 g! y/ D% q) C) K8 K* i
①安定;安宁;恬适。②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 ^9 ^# F/ J4 H6 S. `. u6 W! F1 n吴肖元,字踰龙,号觉梦。县学生。幼孤贫,课徒养母。居丧,哀毁尽礼。侨居①金陵二十余年,与沈德潜、秦大士辈论诗文,无虚日。生平慷慨好义,建家塾以课族人,募田数百亩,为合族子孙读书膏火试资②,乡人称之。
3 a Y8 J, Q+ N
* t9 }9 r4 m. X& M- c8 ]) }+ ^
①古时指寄居他乡,后多指在外国居住。 ②膏:点灯的油;膏火:灯火。借指求学的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