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4491|回复: 4

[龙眠杂谈] 张英张廷玉父子:王岐山推崇

[复制链接]

1222

主题

2万

回帖

5万

积分

管理员

桐城网 / 樊茂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2002

2011年度优秀版主论坛建设终身荣誉管理勋章新中国成立70周年

QQ
鲜花(129) 鸡蛋(5)
发表于 2014-12-20 08:19: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张氏父子虽然一直谨言慎行,但并没有“不作为”。当年,康熙为削藩常常召集张英等大臣商讨对策。张英总是晨入暮出,勤恳供职,凡有关民生利弊、四方水旱之情事,皆知无不言。
580x1000x75x0.jpg

  张廷玉(1672—1755年),安徽桐城人,官至军机大臣。其父张英曾任文华殿大学士。


作者:李静涛 朱东君


  安徽桐城六尺巷,百米长,两米宽,看似是个寻常的窄巷。但2014年11月14日下午,巷子周围却挤满了闻讯而来的市民。他们是在欢迎一个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王岐山。人们的热切之情发自肺腑。“他可是‘打虎英雄’,反腐到底,得民心啊!”连附近宾馆的年轻服务员都说:“虽然平时不爱看新闻,但还能不知道王岐山?看到他来,大家都很兴奋,就希望他能多抓贪官。”

  那天,王岐山从车上走下来,在巷口停留了几分钟。

  王岐山“看巷之意不在巷”,而在一个“官”字。桐城是青史留名之地,滋养了清朝著名的“桐城学派”。桐城学派后期代表人物姚永朴在《旧闻随笔》中记载了六尺巷的由来:“张文端公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越用之。家人驰书于都,公批诗于后寄归,云:‘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吴氏闻之,感其义,亦退让三尺,故六尺巷遂意为名焉。”文中的张文端公就是康熙朝的名臣、文华殿大学士张英。这位一品京官,吩咐家人对邻里退让三尺。事是小事,但几人能做到?官员“知进退”,自古便是难事。后来,张英次子张廷玉官至军机大臣,辅助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终其一生,都追随了其父“知进退”的美德。他死后,牌位供奉在太庙。整个清代,汉大臣配享太庙者只有张廷玉一人。如今,“父子双宰相”仍是桐城美谈,六尺巷也成了国家3A级旅游景区。

  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王岐山说,要把遏制腐败蔓延势头作为重要任务,形成有力震慑,营造“不敢腐”的氛围;要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依法治国,把制度的篱笆扎得更紧,加强监督,完善激励约束机制,使之“不能腐”;最终要靠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宗旨意识,使领导干部“不想腐”。

  王岐山主政中纪委已经700多天,除了“大老虎”,仅2013年,全国就有超过18万党员干部被处分,更有数目可观的司局级以上官员被查处。有媒体甚至总结官员现在的心态是“宁见阎王,不遇老王”,足见“不敢腐”已有成效。

  但人们或许会问:“老王”有什么办法让官员“不想腐”呢?

  六尺巷里的张英、张廷玉父子就是“不想腐”的典范。张英的第十一世孙、张英第五子张廷瑑(音同撰)的后人张泽国在接受环球人物杂志记者采访时说:“他们父子始终秉持着儒家思想,并且身体力行,一旦走上官位,就坚定不移地按照儒家的要求努力去做,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他们认为做好事是应该的,是必须要做的,如果不这样做,就违背了自己的道德准则和良心。”

580x1000x75x0(2).jpg

雍正赐给张廷玉的“御赐调梅良弼”铜印。


  为官之道:不可乱作为,也不可不作为

  张英1637年出生,“幼读经书,过目成诵”,康熙二年(1663年)中举人,六年中进士,十二年授翰林院编修,后升任侍读学士;十六年奉命入南书房,康熙称其“有古大臣风”;二十八年擢工部尚书,再调任礼部尚书;三十八年拜文华殿大学士。张英有6个儿子,除了四子和六子去世早,其他4个儿子都是栋梁之才,均是进士,并入朝为官,其中尤以次子张廷玉最为杰出。

  张泽国当过桐城市博物馆馆长,今年64岁。王岐山此次到访六尺巷,他就是陪同人员之一。他告诉环球人物杂志记者:“张英和张廷玉都提倡‘廉’字当头。过去提拔下级官员,往往由上级官员推荐,在此前后,下级官员往往会给上级官员行贿、进贡。但张英从来不参与其中,他看中某位官员,赏识其工作能力,就向皇上推荐,而他推荐了谁,外面的人从不知道。这样,他既不会受贿,也避免了拉帮结派、形成朋党。张廷玉也很廉洁。在雍正时期,雍正觉得张廷玉俸禄很少,家里比较拮据,按规定又不能给他涨薪水,就特别赏给他一些房产,让他把门面租出去,以增加些收入。”

  张廷玉的作风深得雍正赏识。曾在《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三部历史小说中生动刻画过张廷玉的作家二月河,曾就反腐问题和王岐山交流过。他告诉环球人物杂志记者:“雍正提拔干部的标准是‘公’‘忠’‘能’,他基本上不说廉,因为在他看来,廉是你起码应该做到的,不用我来提,你要是不廉,就连当官的资格都没有。张廷玉在中央工作长达几十年,从来不乱做一件事,也不乱说一句话。他给自己的座右铭是‘万言万当,不如一默’。不论在春风得意时,还是苦闷时,他始终把自己放在一个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位置上。”

  2014年8月,王岐山在全国政协十二届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上和委员交流时,有人提到反腐以后,基层干部不作为了,不干活了。王岐山表示,相比而言,乱作为影响更大,当前整治乱作为具有紧迫性,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将是整治不作为。

  张氏父子虽然一直谨言慎行,但并没有“不作为”。当年,康熙为削藩常常召集张英等大臣商讨对策。张英总是晨入暮出,勤恳供职,凡有关民生利弊、四方水旱之情事,皆知无不言。

  在距六尺巷不远的文庙里,坐落着桐城市博物馆,那里有雍正赐给张廷玉的一枚铜质印章,上刻着“御赐调梅良弼”。张泽国告诉环球人物杂志记者:“调梅是宰相的代名词,良弼就是优良的辅佐。这枚印章就是雍正称赞张廷玉是自己的肱骨大臣,是最得力的助手。”雍正八年,因西北战事纷起,设军机处。张廷玉任军机大臣,对军机处的性质、官职、职能、纪律等方面做了严格规定。由军机处办理的事情,不问大小,“悉以本日完结”,决不积压。他有时坐在轿子里,仍批览文书,“进止无一事壅滞”。雍正称他:“尔一日所办,在他人十日未能也。”

  张泽国评论道:“老宰相和小宰相身上对今天最有教益的品质,还是儒家的根本思想,居朝为官,就是要清正廉洁,进退得宜,有所作为,从不忘记‘以天下为己任’,这也是古往今来的官员们应当共同追求的。”


580x1000x75x0(3).jpg

雍正赐给张廷玉的“御赐调梅良弼”铜印。


  治家之道:聪训传家,先泽长存

  家族式腐败是当前腐败问题中一大顽疾。中央党校林喆教授曾说:“在一次中纪委的座谈中,中纪委的一位负责人说,他们现在查办腐败案件,最终结果通常是家破人亡。这反映出,当前腐败案件的一个特点,是‘家族化’。可以说,在腐败官员背后,几乎很难找出一个完全清白的家庭。”

  对此,王岐山在去年1月举行的十八届中纪委二次全会上指出,加强对配偶子女均已移居国(境)外的国家工作人员的管理和监督。去年11月,中纪委网站刊文指出,“推行新提任领导干部配偶子女从业、财产、出国(境)等有关事项公开制度的试点”,同时抓紧制定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抽查核实办法,加强报告核查结果的运用和违规惩戒力度。今年10月,由中纪委和最高法等8家单位的负责人组成中央反腐败协调小组国际追逃追赃工作办公室,未来将通过建立动态的外逃人员数据库、加强国际反腐败执法合作等方式,压缩外逃官员的生存空间。

  回顾历史,陈廷敬在遇到家属腐败时主动回避,而张氏父子则更进一步,不让家属腐败问题发生。“张英当过多年科举考试的主考官,一旦考试开始,他进入考场,几个月都不能出来。在这段时间里,他的家里有时连糊糊都没得吃,他的夫人姚含章不愿意找别人借,也不愿意声张,就把自己的首饰拿到当铺去当,用换来的钱买一点面粉,熬过那段时间。”张泽国说。

  张泽国告诉环球人物杂志记者,姚含章出身于桐城的名门望族,是一个才女,还著有诗集。一次,邻居家的丫鬟到张家转达自家夫人的话。进了张家门,她看到一个妇人,穿着有补丁的衣服在做女红,以为是张家的老妈子,上前问道:“你家夫人在哪儿?”谁知妇人回答说:“我就是啊,你有什么事?”张泽国说:“可见姚夫人多么朴素,做着和普通妇女一样的事情,一点也不像是官太太。”

  张英不管是暂住乡里,还是久居京城,都要求家人精心筹划一年的费用,将其分为12股,每月用一股,每月底总结所余,“别作一封”,用来应付贫寒之急,或者“多做好事一两件”。

  “老宰相每年生日时,都不设宴庆祝,而是由姚夫人做一个如果操办生日要花多少钱的最低预算,再把这些钱攒起来,每年都攒,到了一定数量,就购置衣被、粮食,用来在荒年时赈济族人,以及社会上的饥民、灾民。”张泽国说,“老宰相平时自己那么节俭,但对老百姓,却如此慷慨。”

  张家人的名字起初并没有拟定排辈字眼,张英的后人修族谱时才定下一句排辈的韵文——聪训传家,先泽长存。“张英原来的书房叫聪训斋。这句韵文的意思,就是将老宰相的精神世世代代传下去,祖先的恩泽就能够长存。”

  张英和夫人以身作则,张家也形成了乐善好施的风气。“张家的子侄曾经在桐城建过两个粮仓。大家平时出钱,在丰年的时候买一些稻谷,放在粮仓里。到了灾年、荒年,就把粮食拿出来赈济灾民。灾民可以先把粮食拿走,丰收了再来还,真要没有粮食偿还,也就算了。”

  张廷玉继承了父亲的治家观念。一次殿试,雍正审阅试卷时,看到原判为第五名,属于二甲的文章胸怀气势很大,就将其提到一甲第三名,等考卷一拆封,发现这原来是张廷玉大儿子张若霭的考卷。张廷玉知道以后,两三次恳辞,表示天下人才众多,三年一次大考,个个都盼鼎甲。他自己已居高位,儿子又登一甲的第三名,占天下寒士之先,于心实有不安,请列二甲,愿将一甲之荣让于天下寒士。雍正不得已同意了张廷玉的请求,并发了一道很长的圣谕,表扬张廷玉的这种精神。“张英在六尺巷故事中的谦让之风,在张廷玉身上也有突出体现。”张泽国说。

  张氏父子的治家之道,无不隐含着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基因。王岐山在第十八届中纪委第四次全会上说:“中华传统文化是责任文化,讲究德治礼序。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中华文明的基因,为国尽忠、在家尽孝,天经地义。我们要尊重自己的历史文化,把握文化根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坚守和弘扬优秀传统,发挥礼序家规、乡规民约的教化作用。”

580x1000x75x0(4).jpg


  2014年11月25日,桐城市龙眠河上的良弼桥,张廷玉曾捐资修建。

  做人之道:立品、读书、养身、择友

  王岐山参观过六尺巷后,中纪委网站上接连发表了两篇文章:《德法相依 相辅而行》和《让人三尺又何妨——安徽桐城“六尺巷”的启示》。前一篇文章提到:“从近年来查处的腐败案件看,一些干部没了人形,根本问题都是出在‘德’字上,缺德了!为政以德,正心修身。党员领导干部必须知古鉴今、心存敬畏、慎独慎微,讲规矩、守戒律,决不能无法无天、胆大妄为。”后一篇文章则提到:“做官先做人,做人先修身。”

  张英的不少言论记录在《聪训斋语》一书中,这是张英对自己一辈子修身心得的总结。曾国藩就对《聪训斋语》推崇备至,要求子孙后人终生诵读。环球人物杂志记者在安徽省图书馆找到了这本书,张英在书中给出了四纲十二目的“座右箴”,四纲即“立品、读书、养身、择友”,十二目即“戒嬉戏,慎威仪;谨言语,温经书;精举业,学楷字;谨起居,慎寒暑;节用度,谢酬应;省宴集,寡交游。”

  张氏父子青少年时期,勤奋苦读,深谙儒家经典。张泽国说:“学习是他们修身的一个重要方面,不仅要学习文化知识,更要习得正确的价值观。”

  二月河也对环球人物杂志记者谈及教育在吏治中的重要性。“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这三方面应该同心协力,使我们的孩子在年幼时就明白,自己将来如果做官,应该怎样做人。我父亲当年就跟我讲,你要当薛仁贵,吃饱了饭好给国家卖命,为国家出力;我母亲则讲,你将来如果强势了,也不要欺负人,不要去贪人家的东西,要好好过日子。这些基本的家庭教育,对我影响特别大。”

  王岐山在提出“谁敢继续我行我素,就要付出代价”这样“狠话”的同时,也在不遗余力地对领导干部进行思想教育、观念渗透。

  2014年7月22日起,中纪委网站推出“聆听大家”系列访谈,至今已邀请二月河,知名作家冯骥才、陈忠实,知名戏剧家尚长荣交流访谈,从中华历史与文化谈到时下的反腐问题,谈到在全国的领导干部中弘扬正气。陈忠实提到:“将入党时庄严的誓言永记心间。”二月河则表示:“家庭荣誉、社会尊崇也是官员的收入。”

  在接受环球人物杂志记者采访时,二月河再次提到这一观点:“我曾经对一个军级干部说过,你的下级,师长、团长见了你,要给你敬礼,难道这是你与生俱来的权利?那不是你父母给你的东西,可以说这是因为你做了官,你拥有了这种社会地位,得到了这种必要的尊重,你应该把这看成社会给予你的东西,看成是你自己的收入。他说这是软收入,我说不对,这是最硬的收入。官员个人的身份,所具备的地位,所获得的荣誉和荣耀,都可以说是一种收入。现在我们的很多官员,算收入的时候,只算金钱和财产上的收入,这等于舍本逐末,很要不得。”

  环球人物杂志记者在桐城市地方志办公室采访张泽国时,他指向窗外说:“看,龙眠河上的那座桥就是张廷玉捐资建的。这座桥叫紫来桥,也叫良弼桥。以前要进东城门,需从桥上过。但山洪暴发时,桥很容易被冲毁,从元代到清代,这座桥不知修了多少次。张廷玉少时回家乡,看到来往的行人涉水很困难,就决心将来如果有机会,一定要把这座桥修起来。

  后来,雍正送给张廷玉1万两银子,让他在家乡给父亲建一座祠堂,祠堂建好后,钱还剩下一半多,张廷玉又自己凑了些钱,加上族人捐的一些钱,整整用了3年半时间,终于建成了这座桥。桥的质量很好,虽然后来桥体有部分损毁,但现在的桥基还是当年打的,非常坚固。”

  数百年过去了,良弼桥今天依然在为河两岸的行人提供方便,人们也依然铭记着建桥者的功绩。或许,这就是二月河所说的官员们“最硬的收入”。如果领导干部所追求的都是这样的收入,也就真正做到了“不想腐”。(责编:hunan)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微信:fanmao01

83

主题

1330

回帖

1865

积分

实名认证会员

乡下文盲

积分
1865
QQ
鲜花(1) 鸡蛋(0)
发表于 2014-12-20 11:05:32 | 显示全部楼层
相信六尺巷之行早就排在王书记行程之中,来的不是太早也不是很晚。文中有提:做好事是应该的,是必须要做的,如果不这样做,就违背了自己的道德准则和良心......文都精神所在.
古道清风瘦马,小桥流水人家;清山绿水鲜花,再美不过二丫

299

主题

3546

回帖

5739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5739

嘉宾会员

鲜花(8) 鸡蛋(1)
发表于 2014-12-20 12:06:31 | 显示全部楼层
祭长婿孝廉姚东胶文·张文端公讳英譔
呜呼悲夫!东胶之遇也.则以其才之卓荦不群.行谊之纯诚无间.而遇而不遇也。为布衣子弟而贫.举南宫而复不售.逾强仕而早逝.以潦倒挫抑.坎壈困苦终其身.是则重可悲也。夫峡江公.以名士登贤书.为邑宰不及数月。天若以啬之于尊公者.将报之于东胶.而又不然.甚矣。苍苍者.不可信而为善之报.或爽也。东胶幼颖异.为文独抒性灵.不拘拘行墨.沐浴于先辈大家之文.而尤规模。金正希先生庚午科.鹤江学士主江南闱试.极赏其文.以为异才。遂登乡荐.高第甲戌亦激赏于主司.服其有苏文气势.此则其才之卓荦不群所致也。人品端直.年少游慢之习.一毫不染。遇人有过.必正色直折之.不少宽假。孝友出于至性.母夫人疾笃.刲股以救之。峡江公暨夫人逝.竭蹶谋窀穸.足重茧.历山川而不倦。体素壮健.卒以此致疾。其获售也.诸同人咸谓纯孝积学.不愧孝廉名.此则其行谊纯诚无间而致也。呜呼!家素贫而性狷介.不事干谒。与吾女蔬食布衣.以给朝夕。犹记甲戌春.出闱中落第卷.知为主司所赏.奖誉满纸。东胶方在席.连饮数大杯.举声而号.吐血一瓯。其坎壈挫抑之苦.宁不重可悲夫!体素无病.然亦颇自恃。构疾失声音.久而不愈。余归里.颇心忧之.亦以其素强.不深虑也。呜呼已矣!天若以啬之于峡江公与东胶者.而或以贻之后人.又岂不可恃耶?诸子为吾外孙.子为吾孙婿.女为吾孙妇.勉哉负荷。呜呼!寒风凄冽.繐帐在悬.寡妻稚子.家徒壁立。而贤孝廉之名.不冺于世.宁不重可恸耶?灵如有知.尚其来飨!

附:
QQ图片20141220115617.jpg

注:此影印件附文 来源家某研究者整理

【麻溪姚氏九修宗谱·谱办电话:6178199】

35

主题

318

回帖

771

积分

实名认证会员

积分
771
鲜花(3) 鸡蛋(1)
发表于 2014-12-24 13:16:19 | 显示全部楼层
竹笑山人 发表于 2014-12-20 12:06
祭长婿孝廉姚东胶文·张文端公讳英譔
呜呼悲夫!东胶之遇也.则以其才之卓荦不群.行谊之纯诚无间.而遇而不 ...

家某是谁{:soso_e113:}
QQ:38730083;
新浪微博:@兴苇斋主人;
欢迎交流桐城文史。

245

主题

4618

回帖

9399

积分

版主

花木盆景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399
鲜花(59) 鸡蛋(3)
发表于 2014-12-25 00:20:27 | 显示全部楼层
张氏父子深谙为官之道,为臣之道,为人之道。小学士位极人臣,也有党羽,这个才正常,如果他没有自己的势力,那他就一定不会被主子重用,主子必须要有大臣多股势力互相牵制。而张氏父子都没有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终究还是走了一条中庸之道,在历史的长河里虽没有写下浓墨重采,却也没有被历史遗忘,并且用自己微薄的名声庇护子孙好几百年,这个和他们所处的时代有很大的关系。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