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大街中街,有一座门牌号为“南门街222”的徽式建筑,高墙敞厅,典雅别致,历经百年风雨,仍保存最完好、面积最大的清代商号楼- @, b! d! L( \2 k" `0 v- M$ y
2 m& f+ l# X% c4 u
历史传承2 H$ k: I: [& f- L
' }7 p: n8 D3 w! |) `( o w- B
清朝道光年间,桐城县已从清初的五千余户, 人口二万余猛增至二十七万余户人口244万余,虽经历太平天国战争,但人口的暴涨,带来城乡居民日用百货购买力增多。清朝末年,精于经营的徽州商人看准了皖江大邑桐城的市廛商机,相继进入桐城设铺经商。客商多集中于县城及枞、汤、孔、练、北峡五镇,尤以县城为最。在众多商家之中,徽州布商凤兆安开设的“凤义兴”布店,由于资本充足,花色品种齐全,为县内经营绸缎棉布业的最大商家,深受桐城及周边百姓欢迎。0 `' Z; J9 }) t# G. Y, K$ p
6 r# u3 V7 D6 I1 x" A6 W初 “凤义兴”布店由最初的门市店堂逐渐扩展为一幢规模闳阔的商号楼,它位于老城南大街,是徽商凤士标于清末由金陵迁居桐城后渐次建成,前铺后宅。其号“凤义兴”,取“先义后利、义中取利,财源广进、兴旺绵长”之意。老一辈市民犹有记忆:“凤义兴”三个颜体擘窠大字,悬于临街正门,相传曾为桐城书家程兰生以如椽巨笔所书,端凝苍劲。其店堂内设双面柜台,陈设朴素大方,店堂正上方悬一块金字木匾,上书“机杼一家”,下方悬挂“朱伯庐治家格言”四吊屏,侧面张贴“童叟无欺”、“价廉物美”之类的商家用语。《桐城文物志》描述该楼:座西向东,面临大街。前后三进,抬梁式砖木结构,层楼高墙,平面呈梯形,面积为606.28平方米。前进为商店铺面,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两侧设墀头山墙。楼层板壁,与中进之间廊楼构成方形、长方形天井各一。右后侧置单跑扶手楼梯,通往楼层。中进面阔三间,进深一间,高两层。当心间为过益,与后进相连。前后设高廊。后进为居室,面阔五间,进深五间,当心间为堂屋,层楼,前设上下长廊,左侧设扶手木楼梯,可登后楼。楼层前廊扶手栏杆下,雕饰花纹图案,美观大方,……有江南建筑风格。 0 I D" g3 R5 b ! }+ w2 G4 Y$ Z" n! ^% v( U “凤义兴”商号的兴衰史与中国大多数私营工商者命运相同,其从发轫到匿迹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3 @: ]3 z# Y4 b: i0 @# j& V9 |/ g! e
& X3 w( U) B0 Y$ C' M, V' S盛 从清代末年创办商号至抗战前,为“凤义兴”号的繁荣期。当时“凤义兴”布店主营丝绸,与对门焦永丰棉布店互为补充。风士标之子凤兆安一帮人“载米东下,贸布而归”,既为富人提供上等估衣衣料,也为贫民经销御寒遮体布匹,从一个外来立足桐城白手起家的布庄,逐渐发展成为安庆至芜湖一带丝绸巨商。7 r4 c; Z) w* d& n+ E. h
4 w( J4 s4 I4 U' U7 ~" j2 w衰 日寇的炮火使凤氏家族陷入困境,抗日战争时期为“凤义兴”号的衰落期。昔日的繁富生活被战争硝烟笼罩,日寇飞机频频轰炸使桐城城池塌陷,凤义兴的主人凤兆安关起店门,带上多年积蓄,加入跑反的流民队伍,混乱中家财散失,凤氏家道败落,从此一蹶不振,复兴无望。 8 {" D( O5 B* _9 J8 E: |; y5 J3 i* v$ S; b 萧 抗战结束后,凤兆安回到故里,这是“凤义兴”号的萧条期。往日“焦永丰”号靠卖胭脂花粉为营生,如今成为县城棉布巨商。面对昔日生意伙伴崛起,激励了凤家合家聚力同心,不忘祖训,发扬徽商坚韧不拔的精神,重整旗鼓,几年时间便撑起了门面,但生意远不如抗战前红火。 , y+ ~1 J# R9 V$ ?6 ?& w1 E+ M, F; \ j$ n" c/ F5 p( c 变 从私营工商业改造至文革前,是“凤义兴”号的沉寂期。1950年,县里成立中国百货公司桐城办事处,人民政府没收了“凤义兴” 商号楼前进店铺,设立县百货公司,后来经营扩大,又经租后进楼房,凤氏举家迁出,择宅另居。1955年,全县有两千余户私营商店参加互助合作社,凤氏是其中之一。1958年,县城改造,和平路成为县城主要干道,县百货公司(时称中国百货公司安徽省桐城县公司)选址和平路, 全县日用百货皆汇聚于此,成为城乡百姓购买首选之地。1963年,县里成立饮食服务经理部,“凤义兴”商号楼因具备酒馆茶肆客栈的建筑特色,改成客栈,名为“桐城饭店”。当时一般百姓则只能入住“三八”、“向阳”之类的低档旅馆,而“桐城饭店”尽管豪华不如今日,但在当时也不失为一处安静雅致的高档去处,为南来北往的宾客提供休憩之所。饭店在文革中曾一度歇业,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曾一度恢复营业,九十年代初落实私房政策时,凤氏家族后人经多番周折后, “凤义兴”的后进住宅房产归属到凤氏家人,财产所有权由凤氏家族第三代兄弟姊妹七人共同拥有。“桐城饭店”的衔牌被摘下,其前进店铺房产仍归政府所有,现租给市民居住。2012年,桐城市公布“凤义兴”商号楼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8 `: s$ V: u+ J2 _0 G6 R& W e0 X! k
+ |2 r Q0 t; F
一百多年的时间,由徽帮商人风士标创办的“凤义兴”,与中国的国运相连,跌宕起伏,沉浮隆替。 8 f6 w5 s O) n) N 8 U% M4 k2 W' o5 P; e! w; M 如今,“凤义兴”商号楼己列入桐城市文物保护单名录,但年代久远己显老态。凤氏的第四代后人凤良海先生夫妇谈起这幢老楼,说他们的家人不担心房产的归属,担忧的是如不能及时补苴罅漏,势必将倾圯隳坏于一旦。到那时,倒掉的不只是一栋屋宇,失去的是一份存留于桐城人心中的记忆。9 w6 L' J% L( ?5 u( F6 t5 I$ L
$ w* O+ D) c" Q( f社会效应" Q2 B {: J ?7 }$ b
9 k$ _$ z8 Z# b& R5 x9 |* W b ^* Y, ` 其一、凤氏家族把徽商的经营理念和营销方法带到桐城,开南货交易于江北城乡市场的之风气,一扫旧时桐城士人重文轻商的习俗, 一些识文断字、通于算术的读书人开始弃文经商,既有的商贩也纷纷仿效徽商经营手段, 一时商铺迅起,市廛繁荣。+ Q K# i8 j0 o* w. W
% i1 [8 e3 ], `. q/ @6 Y+ _9 W/ Q# }/ D3 A 其二、“凤义兴”布号经营以“义”字当头,体现了凤氏家族既能恪守徽商传统,又能做到“义”字当先方能立足文化之邦的商业文化,体现了“凤义兴”商号真正践行商人疏财仗“义”的承诺,履行“一家得业,不独一家食焉而已,其大者能活千家百家,下亦至数十家”的徽州商帮社会责任。: ?, D/ a% Q. I+ p/ C9 O9 J
5 m, |# ^5 O s/ ]9 W/ U
其三、自“凤义兴”号在桐城开设布庄后,桐城市民的衣着有了极大的改观。凤氏从苏沪浙购进各类花色洋布,满足了桐城城乡百姓需求。/ L. s+ B* a# |$ W5 o
U1 Z( g6 s: w9 B. I5 V 其四、就建筑本身而言,“凤义兴”实为老城“三街”中众多建筑之翘楚,门庭高阔,庭院回廊皆合徽派规矩,是桐城乃至江淮之间城市中难得存世的一份物质文化遗产;就其精神层面而言,“凤义兴”号作为百年以上的老商铺,她的名号至今仍为城乡百姓传颂,“凤义兴”商号的几代经理人身上折射出的敏锐的创业眼光、进取的人生态度、诚信的处世风格、超前的契约意识等徽商精神,仍在影响着今日的桐城人。2 D' b) x* S2 m# g7 `# }: A2 p, w. ~4 r1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