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474|回复: 3

[散文] 祖父的荞麦官司 【一】小引

[复制链接]

66

主题

104

回帖

238

积分

实名认证会员

积分
238
QQ
鲜花(3) 鸡蛋(0)
发表于 2013-12-7 10:46: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梧桐书屋 于 2013-12-7 10:46 编辑

       巍巍大别山,滔滔长江水。大沙河发源于大别山腹地,其源有二:一是在岳西县的双屏山(海拔1291米)和同安寨(海拔1342米),二是在潜山县的猪头尖(海拔1539米),人们称此段河流为大沙河。河流在桐(城)潜(山)交界处的沙河铺入境,至青草隔附近的尖刀嘴,分成南北两支,南名人形河,北称柏年河,平行东下,于白果乡乌鱼宕重新合流,经练潭镇陡起墩入菜子湖,复经枞阳长河汇入长江。全长90.8公里,桐城境内74.79公里。
        我的家乡在大沙河畔。据说历史上曾称此地为西海。晚唐诗人曹松(约830——903)有诗作证“泽国水乡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可见一千年前,桐城西乡、南乡的大片地域仍然淹没在水乡泽国之中,由于长江水位的下降,到了200多年前的上上个世纪,这里便成了河网交错、沙丘堆积的圩畈区。在圩畈区生活,自有其便利处:土地肥美,便于耕种;竹木生长快,来财。但是,有利就有弊,其弊处是:第一怕水,第二怕水,第三还是怕水。住在圩畈区的人家,一到天阴下雨,心里就发慌。虽然是一场不大的雨,只要一积涝,低洼处的水田里的积水排不出去,秧苗被淹没在深水里,气温又高,过不了几天,便烂掉了;如果这场雨正赶上水稻抽穗扬花的当口,那么,这一季庄稼自然就颗粒无收了。                                                                    
        说起来你也许不信,这种几乎每年都会遇到的小灾小难,对于世世代代生于斯、长于斯、劳作于斯、死葬于斯的农人们来说,似乎算不了什么,挺一挺腰杆,磨一磨肩膀,熬一熬日子,也就过去了。最让农人们心惊肉跳、魂飞魄丧的是十几年、几十年一遇的山洪瀑发,那可是灭顶之灾啊!这样的大洪水,在上个世纪的100年中,就曾发生过四、五次,有记载的年份分别是:1927、1938、1954和1969。
         随着程姓人口的增加,祠堂又分成享堂,我们家的享堂即在石井村的程新屋,到了我高高祖(或是高祖、曾祖)那一代再迁徙到绕墩村。此地正处于大沙河与其最大的支流三湾河交汇处,水流湍急,河道弯曲狭窄,俗称“剪子夹”,其义即指河流扭曲成s状,最易发生水灾。一直到上个世纪中叶大沙河河道改造以前,都只有一些根据洪水的自然流向拦筑的“刀鳅坝”,这样低矮的堤坝,只要遇到大一点的洪水,就会被冲垮。摆脱了堤坝束缚的洪水,如同脱缰之马,所谓“人往高处走,水向低处流”,奔腾咆哮的水头,裹挟着泥沙杂物,顺着地势,向前飞窜,沿途的房屋、农田、庄稼、树木都将化为乌有。
       洪水褪后,水头经过处就会留下一道深深的沟壑,这就是自然形成的新的河道,而河流的每一次改道,都意味着圩畈区百姓的一场空前浩劫。
这就是我们的祖先生存的自然环境。

点评

请尽快“引”续下去,盼半月之内可以完稿······  发表于 2013-12-7 11:05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5 桐币 +10 收起 理由
南风醉 + 10
一滴残墨 + 5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新帖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367

主题

9438

回帖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5582
QQ
鲜花(129) 鸡蛋(0)
发表于 2013-12-8 16:12:13 | 显示全部楼层
先生对家乡的地理环境很熟稔!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66

主题

104

回帖

238

积分

实名认证会员

积分
238
QQ
鲜花(3)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1 12:20:5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一段自我感觉还是写得不太让自己满意。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