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605
- 积分
- 3733
- 威望
- 91
- 桐币
- 1307
- 激情
- 5602
- 金币
- 0
- 在线时间
- 922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8-12-19
桐网举人
- 积分
- 3733
鲜花( 5) 鸡蛋( 0)
|
“南山桥,了了桥,桥越古来越不倒,桥下流水到东海,南山文德勉后朝,老叟桥头谈今古,学童桥旁比风骚。 ”一首桐城歌谣,唱出了桐城悠久的文化韵味。妇孺长幼戏曲歌谣信手拈来,这是桐城文化的底色,也是当下桐城群众文化的一道风景。 “黄梅”声声动人心
桐城市龙眠街道城郊社区居民委员会的顶层7楼,是城郊社区的群艺俱乐部所在地。俱乐部成立6年,每周安排4天文艺活动,楼里没有电梯,老老少少倒也乐此不疲,蹬蹬的脚步声和屋里的练歌声融为一体,甚为热闹。30多人的演出队伍行当整齐,舞美服装、舞台布景、锣鼓乐队,像模像样。齐桂玲和父亲齐美元是这个团队中的活跃分子,唱完了桐城歌,又即兴给记者表演了一段黄梅戏。齐桂玲说自己从小就喜欢唱戏,在她家里,父亲、哥哥、姐姐,都喜欢唱戏,甚至几岁的小侄女都能来几句经典黄梅戏《金钗记》里的唱段。 “桐城歌与黄梅戏同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之间有许多内在联系。桐城人喜爱黄梅戏,也喜爱桐城歌,二者水乳交融、一脉相承。”说起这些,齐桂玲的脸上总是洋溢着笑容。
能拉起这样一支热情高涨、实力不凡的群艺队伍,得益于桐城市坚持数年的精心培育。早在2006年,桐城市文化馆组织大家在合肥考察时,看到逍遥津社区活跃着一支民间黄梅戏表演队伍,演出非常火爆,而巧合的是这个剧社的老师陈翠华正是桐城人,于是桐城文化馆张志鸿馆长有了主意:劝说陈翠华回乡。陈老师回来后,在桐城市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该市的群众文艺工作也渐渐上了轨道,有一定的规模,不仅有更多的艺术能人加入,同时也吸引了更多文艺爱好者的参与。 百家争鸣聚人气
能人回乡,场馆已建,当地文化部门思考着得建立一个凝聚力强的团体。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是桐城 (今安庆市宜秀区)罗家岭人,2008年2月,桐城市“严凤英戏迷俱乐部”正式挂牌成立。作为一个公益性的服务团体,俱乐部免费向市民开放。俱乐部利用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及文化馆的优势资源,成为桐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龙头大哥。俱乐部做到每天有活动,每周都安排戏迷演出,长年对观众免费开放,在重大的节假日,安排专场演出,调动广大戏迷学戏、唱戏的积极性,带领他们投身到公共文化活动当中来。
陈翠华如今是桐城市有名的黄梅戏教学老师,经她培养的新戏迷不在少数。她说:“很多年轻人对黄梅戏很有兴趣,工作之余,都愿意来学唱腔、吐字。我们一字一式地教,学员们一字一式地学,大家在教、学中,都很快乐。 ”
在严凤英戏迷俱乐部的带领下,桐城戏迷的热情被彻底引爆。 2008年6月份桐城市黄梅戏戏迷协会成立,随后相继成立音乐家协会、舞蹈协会等一批文艺协会组织,这些协会又带动了其他乡镇、部门、社区文艺活动的高潮,通过辐射导向带动,先后又协助成立了胜利社区俏夕阳俱乐部、城郊社区群艺剧社、沿河社区戏迷俱乐部、添点乐戏迷俱乐部,青草镇、新渡镇、孔城镇、金神镇等乡镇也专门开辟了社区戏迷活动点。一时间,桐城各地的文化活动十分丰富,各个戏迷俱乐部竞相争鸣,你方唱罢我登场,形成了文化活动良性互动的局面。 文化热土谱新曲
今年9月,安庆市被文化部列为第二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城市,桐城市的严凤英戏迷俱乐部作为当地的品牌项目,也积极参与其中。以“严凤英戏迷俱乐部”等活动品牌为依托,当地文化部门深入社区、乡镇、街道进行文艺辅导,组织文艺演出。 “黄梅戏乡梨园春”、“百姓周末大舞台”等逐渐成为深受百姓喜爱的群文品牌。
传统佳节愈发成为群文活动重要平台。如2013年春节期间严凤英戏迷俱乐部携手各社区及戏迷点,连续举办六场“黄梅戏乡梨园春新春戏迷联欢会”。端午节有“桐城歌”演唱会,中秋节有社区戏迷大联欢,国庆期间更有桐城歌暨黄梅戏戏迷演唱会与广场舞展演。
流动舞台不断激发群众的文艺热情。为常态化办好“百姓周末大舞台”,当地文化部门购置舞台演出车,常年组织各社区、各相关单位文艺爱好者到乡镇,广场、社区开展文艺演出活动。每年舞台车演出不少于20场次,观众达几万人次。为激发民间艺术的活力,今年3月份,桐城市还举办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桐城歌免费培训班,推动市民学唱、爱唱、会唱、唱响家乡歌谣。培训班共举办7期,每期培训50人次。此外,桐城人还走出故土唱新歌,12月8日,当地文化馆将联合浙江省嵊泗县文化馆共同举办 “浙江嵊泗安徽桐城”——文化走亲欢乐行专场文艺演出。桐城,这片文化热土,正在谱写着新篇章。
本文来源:中安在线-安徽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