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一苇过江 于 2013-11-26 15:30 编辑
我对茶文化很感兴趣,对家乡的桐城小花茶更是情有独钟。
桐城小花茶,以它的色、香、味闻名遐迩,逐步走向全国市场。
桐城最高峰荒草尖海拔高度为850米,茶园高度均在海拔700米以上。这里山峦叠障,云遮雾绕,因此茶叶嫩而多汁.茶区多高山深谷,日照短,年平均温度16℃,年降雨量1200毫米左右,相对湿度76%以上。尤其是春天漫山遍开幽兰,茶叶受兰香熏陶,天然含有兰花香气,且因茶叶峰尖叶小,故称之为“小花茶”。桐城小花茶一般在谷雨后几天采摘。一芽二叶或三叶,经生锅、熟锅、初烘、摊晾、复烘五道工序制成。加工后的茶叶芽叶完整,每个成品茶有芽头0.8至1万支。冲泡后,杯中芽茶亭亭玉立,似朵朵绽开的小兰花,汤色淡绿,香气四溢。桐城小花茶素负盛名,曾被封为贡品。上世纪六十年代,“小花茶”曾被选为国庆观礼茶送上北京。《桐城风物纪》记载桐城小花“品不减于龙井”。1983年获国家对外经济贸易部《荣誉证书》,1984年进入国际市场。2004年,产干茶 10余万斤。2009年,有关桐城小花的对联作品在上海市茶文化节获得佳作奖,同时,也就顺理成章地推出了桐城小花茶。而今,桐城小花茶属全国名茶,饮誉海内外。
茶文化,在我国历来风行。许多咏茶的诗篇,脍炙人口,经久不衰。
我国最早的咏茶诗是唐代陆羽在《茶经》中所录的西晋诗人张载的《登成都楼》,诗曰:“芳茶冠六情,溢味播九区;人生苟安乐,兹土聊可娱。”这首咏茶诗把品茶与人生的欢乐紧紧相连。
饮茶盛行始于唐。唐代刘禹锡的《西山兰若试茶歌》云:“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盏花徘徊。” 唐人喝的是煎茶,燃料用的是松枝。由陶器注入小盏,水花如白云铺在水面,徘徊则叙其转动之状。
苏东坡的《咏茶诗》将茶比作美人,可谓匠心独运。其诗曰:"仙山灵草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匀。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陵春。要知玉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戏作小诗君莫笑,从来佳铭似佳人。“
已故的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曾为”茶与中国文化展示周“写过一首五绝:”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技百千偈,不如吃茶去。“茶能激发诗人的灵感,也能激发禅师的机锋语。
品香茶,被茶香陶醉;读茶诗,便诗思如泉。我由衷地赞美桐城小花茶:
市外青山翠绿妆,百花苑里竞芬芳。花增茶树三分色,树引兰花一脉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