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是世界标准日,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正式批准发布35项国家标准,其中最新修订的《出租车运营服务规范》为出租车司机制定了26条服务用语,以及多条服务要求。这个“出租车规范”引起了市民热议,其中关于“司机不得在乘客上车前询问目的地”的规定最受关注。而这种做法是否算“拒载前兆”更令人关心。 《规范》要求“不得询问目的地” 记者从12日颁布的《规范》中看到如下要求:出租车司机需佩戴服务标志,运营前和运营中忌食有异味食物,不在车内吸烟,不向车外抛物、吐痰,提倡说普通话,使用规范服务用语。乘客上车前,不得有询问目的地等挑客行为。除包车服务外,要使用计价器,不得议价,不得绕路。 《规范》同时要求,出租车企业宜提供24小时电召预约服务。服务人员接到乘客预约后,应及时调派驾驶员,无法满足乘客需求的,应告知。对于乘客投诉,应在24小时内处理,10日内处理完毕,并将结果告知乘客。 多数的哥不知《规范》出台 昨日,记者就新出台的“出租车规范”咨询了多位出租车司机,他们均表示“不清楚”。有20多年出租车驾驶经验的崔师傅说,其实“标准”中的规定多数是出租车行业本就应该遵守的。不过崔师傅比较关心“不得询问目的地”这一条规定。“如果当时我正准备交班,询问一下路边等车的乘客是否顺路,这种做法也不允许吗?” 还有不少出租车司机认为,“标准”中的一些规定缺乏必要的执行力。“由谁监管?如何处罚?总不能一问目的地就算做‘拒载前兆’吧。”出租车司机侯师傅表示。 站在出租车司机的“对立面”,乘客们则很欢迎上述规定以“标准”的形式出现。市民张先生说,他最无奈的就是司机不停车,直接探出头询问“去哪”。“一听说我去的地方塞车,直接一脚油门走了。”张先生认为,“标准”出台后,类似行为是否可以直接认定为“拒载”,并比照拒载进行处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