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造就“粗鲁一代”
聚餐时闷头玩手机,聊天时不时蹦出“尼玛”粗口,看演出时手机响个不停……这些行为司空见惯。英国现代礼仪机构德布雷特公司的一项调查显示,72%的人认为移动设备助长了人们的粗鲁言行。
“这些行为从礼仪方面来讲,确实是不太礼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祝卓宏说起这项调查表示,人们聚餐吃饭时寒暄、问候,能够拉近彼此的距离,也透着亲切、祥和,但是现在,一桌子人全都玩手机,正如人们讲的,“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在你身边,你却在低头玩手机。”
此外,看演出时需要安静,但是周围的手机铃声不断,看展览有时明令不让拍照,手机却拍个不停,这些下意识的行为正一点儿一点儿地吞噬掉公共礼仪。
而微博、微信、贴吧、论坛等网络上的粗鲁语言也影响到了人们的生活。一些不可思议的骂人、粗俗话,甚至只有街头混混才说的话,如 “草泥马”,也正成为一些人网络表达的口头语。一个衣表光鲜的年轻女性,张嘴闭嘴就是“尼玛”、“屌丝”,却丝毫不觉粗俗。
四川大学得觉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格桑泽仁对此很担忧,一些习惯在微博、论坛,肆无忌惮批评指责他人的人,容易在日常交往中,不经意对别人说长道短,往往自己还不察觉,严重者如谣言。正如不久前著名作家余秋雨教授在一次名为“文化的力量与企业家人格”的论坛上演讲所担心的,“在中国假货多,谣言多,为什么?因为中国集体人格中缺少实证意识。中华文明会严重伤害于群体性谣言。”
如何形成洁净、得体、礼貌的网络语言生态?武警总医院急诊科心理诊疗室医生史宇建议,在发送微博、微信、跟帖前,不妨停留几秒。别小看这短短的几秒,能让自己的措辞更恰当,思考更理性,礼貌用语自然多一些。更为关键的是,要抽回被社交媒体所占用的时间和精力,关注身边人的喜怒哀乐,改变电子社交的行为。毕竟,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无法回避的,应该多用心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