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429|回复: 0

[民俗文论] 一枝一叶总关情

[复制链接]

40

主题

401

回帖

817

积分

实名认证单位

桐城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积分
817
鲜花(2) 鸡蛋(0)
发表于 2013-8-24 06:48: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枝一叶总关情
——读《桐城民俗风情图典》
徐 庆 寿
一本装祯精美、彩色精印、图文并茂的大开本地方民俗风情专著,令人眼前为之一亮,感动殊深。她就是桐城市文联民协叶濒、姚平怀等同志编著,时代传媒有限公司黄山书社出版发行的《桐城民俗风情图典》。
安徽桐城,早在明代就已是名闻遐迩的文化之乡了,清代“桐城派”是中国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影响之大,为中国文学史所罕见。独领风骚的桐城历史文化,在其故乡深刻地影响着人民群众的意识和行为,在生产、生活、社会交往和其它各个方面形成了丰富多彩、醇厚凝重、独具地方特色的民俗风情。
意大利电影大师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在名作《云上的日子》中有一句经典台词:“我们走得太快,把灵魂落在后边了。”在经济加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传统文化是不是丢失了呢?换言之,这种灵魂是不是就可以让他落到后边不再拾起同行呢?不!该书著作者们怀着对故乡桐城执着的爱,呕心泣血,奔波劳作,从事着捡拾灵魂的工作,在数百万字的民俗资料中挑金拣银,写出二百多篇文章,并将一系列民俗事象拍成图片附上,让读者有了直观的感觉,明朗、鲜活、凝重,如同观看了一幅桐城民俗文化的全景式画卷。这本图典不能不说是疏出了桐城文化的根,捡拾了桐城文化的灵魂,凝聚了桐城祖祖辈辈父老乡亲的情,那怕是里面的一枝一叶,也透射出桐城地方文化的七彩光辉。
蔚蔚大观,实景图典,何其难矣!这些存在于人民群众中的生产、生活和各个方面的历史资料和人文资源,著作者们历经千辛万苦,踏遍千山万水,造访千家万户,寻物千种万件,拍摄千图万像,历时七、八年,才将这些几乎快要失传或正在消亡的民俗事象和物像,进行了系统性挖掘抢救和保存、弘扬。
著作者们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想拍到传统的水田窠桶打稻场景,但跑遍全市所有的乡镇,农田中稻谷脱粒均是机械化或半机械化操作,后来好不容易才在一个边远山区遇上了拍摄机会定格了这张照片;旧时桐城百姓住房很大一部分是拍茅屋,然而今天能见到拍茅屋成了奢想,费尽周折,才在一暂时把它留着作储藏室的农户家里见到了踪影。而拍摄后不到半年,其屋也就拆建更新了;好不容易打听到一位能唱桐城歌的九十高龄老歌手,他们心急如焚地赶去与老人见了一面,但还想再去“取宝”时,老人却突然在几天前离开了人世,留给了他们无尽的惋惜。图典的著作者们说:如果我们再不抓紧去抢救这些“遗产”,恐怕过不了多时,只有永远说“后悔”和“遗憾”二词了。
这本积淀深厚、凝结人民生活情感与文化精萃的图典,分建筑交通、生产劳动、商饮特产、家什服饰、社会家族、岁时节日、人生礼仪、婚姻生育、信仰祭祀、文化教育、体育竞技、文化遗存、自然风光等18个类别。民俗学是人民大众的学问,该书桐城民众所涉及到的方方面面都一一予以揽括,冠其是一部地方民俗的百科全书应该说是恰如其分。
蒙古学者吉日嘎拉图认为,文化遗产的保护,除了有形的文学和艺术外,还必须对生活方式、共处方式、价值观体系、传统与信仰等隐性文化的保护。图典中,我们不仅看到了那几乎快要绝迹的农业器具砻、磨、石滚、水车、窠桶,生活器具油榨、烟榨、斛、面坊里的拉磨与箩筛,交通用具独轮车,婚嫁、祭祀用的抬箱,等等,还看到了存在我们心中的“隐性文化”,如严谨的退嫁神、搞笑的拉饭、真诚的祝寿……使我们仿佛置身于当年那些生产、生活的活动场所,并融进情景之中。
桐城民俗风情与整个汉人社会民俗风情基调大体一致,但同中有异,异在自己的独特之处。如在交通路口上建茶亭施善茶水、手工编织板凳带、上梁时举行隆重的仪式唱上梁歌、丧葬时繁锁的仪式和规矩,量食物时容量只有二斗五升的斛……这些民俗事象,使读者从一行行文字、一幅幅图片中真切地感受到桐城地方民俗风情的精妙特性与文化底蕴。
写民俗风情,不同于文学创作,对民俗事象的描写和叙述,要翔实具体,简明通俗,凝炼精当,切忌浮词艳句。图典的著作者们很好地做到和把握了这一点,如介绍古城老街的建筑风格、风貌,从其所处的位置、朝向、结构、功能、名称以及地域特色叙述均恰到好处,加之图片的直观,如临其境,一览了之,体味深刻。
这是一本对地方文化有着很大贡献、前无著者、后难再全、耐读耐看的好书,一本与外界广泛交流、宣传桐城、扩大桐城影响的好书,她定能让广大读者领略到桐城地方文化丰富多彩的内容和深刻的精髓,进行艺术上的享受和熏陶,同时对热爱民俗文化者和广大人民群众自觉挖掘和保护民俗文化遗产起到积极引导和示范作用。
中国民协副主席、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北师大博士生导师刘铁梁教授在该书序言中说:“……书中不仅尽可能地写出了桐城地方文化的某些乡情,也渗透了对于自己家乡的父老乡亲真挚的感情……”我想,这本地方民俗风情图典的一枝一叶,必将为桐城的社会发展提供一份份滋润心田的亲和力、凝聚力和故乡情。
[作者为安徽省作协会员,桐城市民协秘书长(代)]
楼主新帖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