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行香子 于 2013-7-23 20:20 编辑
最温暖的回报 桐城二中 朱新敏 去年11月底,在宣城听了二十多节课,满心疲惫地回到家。晚自习刚刚走进高三(10)班教室,就听到学生们惊喜的笑语声:“语文老师回来啦!”“老师,想死我们了!”看着学生们纯真的笑脸,听着那叽叽喳喳的问候,我的心里一片温暖。要知道,学生们正在高三复读班,一般而言,语文学科对他们而言,无异于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有这几天工夫,在数学或者英语上下一点功夫,多合算啊,有谁高三上学期就惦记着语文课呢?可是,我刚刚接手两个月的学生惦记着我,惦记着语文课,这不仅是对老师的牵挂,也是对我语文教学的认可啊。我心里怎能不感到欣慰呢! 我出身于一个教师世家。夫妇双方直系亲属有10多人当教师,父母都是当地颇有名气的教师。父亲直到退休前,一直是桐城中学外语教研组长。记得幼年时,每到节假日,我们家学生来来往往,笑语盈盈。看着父母一脸满足的样子,我暗暗爱上了教书育人这个行业。我的血管里流淌着教师的使命感和荣誉感。上个世纪80年代初,教师改行时,我也有机会,可我毫不动心。我不懂理财,不善交际,缺乏长袖善舞的才能,行政不是我的特长。最适合我的是教师这个艰辛而光荣的职业。漫长的专业成长历程中,我从中感受着教书育人的乐趣。 上课时被学生冷落的滋味我也尝过。去年刚刚接手一个班时,看到一个学生在文学社调查表上说他不喜欢语文,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我觉得这是语文老师的失职,而改变这一现状也是我现在肩上的责任。同事笑话我说,上课上老了还这样认真,值得吗?可是我乐此不疲。看到学生们津津有味地听课时,看到他们在我的努力下喜欢上了语文课,看到他们写出有真情、见个性的文章,我心里比什么都高兴。2005年,有个考上大学的学生给她正复读的朋友写信说,你们虽然苦一点,但你们能听朱老师讲课啊!上学期开学后,前科代表发短信给我说:老师,我们现在上《大学语文》,特别枯燥,我真怀念听你课的日子。每每听到这样的话,我就感到特别欣慰。 我深深爱着我的学生,真诚地与他们交往。批改学生随笔、作文时,哪怕很不成功,我也不吝啬褒扬的话语,圈圈点点,使学生们有成功感,有时兴之所至,甚至写上好几百字,与他们倾心交谈。师生相处的细节更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譬如上课前,看到讲台上的粉笔灰,我总是习惯性地朝自己这边扫,尽量不要让坐前排的学生吃粉笔灰。而晚自习,我每次讲完课休息时,一个叫赵俊的学生总是默默地把自己放书的椅子让给我。这样的让座整整坚持了一年啊,说感动是太轻了!今年4月,一次我冒雨外出,遇到高三(10)班的周芳芳姐俩,硬是把手中的雨伞塞给我,她们则笑着在雨中奔跑。教书多年,这样的学生又哪里数得过来呢! 学生是懂得感恩的。想起了去年高考前的一天。6月2日,考前指导全部结束后,高三(11)班学生请全体授课教师回到教室。我们刚刚跨进教室门,班长一声“起立!”全体学生齐刷刷地站了起来,放声喊道:“敬礼,老师辛苦了!”霎时间,我泪水差点涌出眼眶。接着,每个科代表上台给老师献花,每束花里有一张针对不同老师特点写的卡片,我的那张写道:“祝老师健康快乐,事业之树长青!”教室里洋溢着浓浓的师生情。本月2日考前指导时,班上同学们又给了我太多的感动,他们在后面黑板上写满了感恩和祝福的话,还拿出手机给我拍照。就这样,我常常感受着其他职业很难企及的幸福。 我自认为是一个不成熟的人,多愁善感,年过五旬还屡屡动感情。最近几年,在上课时还流过泪,甚至哽咽得说不出话来。记得其中一次是评讲关于亲情的作文,我自己给学生朗读了黄方国的《父亲》,读到“我”为“父亲”拉开车门“父亲”满足得百感交集时,我哽咽得许久读不下去。良久,正当我深感难为情地读完,准备向学生们道歉时,学生们却为我全身心地投入和发自内心的真情爆发出一片热烈的掌声。于是,我释然了。还有一次,学习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我自己范读课文,读到“凡有我车辙的地方就有母亲的脚印”时,我不由自主想起了自己亡故多年的母亲,想到她曾对我报有莫大希望,想到她临终住院前,还不忘给我儿子做火烘肉吃, “子欲报而亲不待”是多少子女的遗憾啊。我常常想,作为一名教师,上课时流泪是否失态?作为年过五旬的老教师,上课流泪是否显得矫情?但我就是控制不了自己。朗读、讲述时,我仍然一次又一次进入“角色”,而我的学生们也一次次沉浸在课堂感动的氛围里。我的语文课从来就是感情的磁场。 鲍尔吉﹒原野曾经说过,有泪水在,我的生命还饱满,而这泪水多来自纯朴人们的真情,来自感人的文学作品和音乐。郭静娟老师也说,当我们不再年少,却仍然能为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流下泪水,那么他的心总是最年轻的,他一定是比那些喧哗着的人更深地爱着这个世界的。我深以为然。在一次次教学中,我从纯美的课文中收获着点点滴滴的感动,从随笔簿与学生的交流中收获着感动,让我觉得语文教学的无穷魅力。语文这个最具人文关怀的学科让我内心如此宁静,如此富有,如此自信。语文教学让我感动着自己,感动着学生,也从学生那里收获了最温暖的回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