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萦绕“渚湖姜” “妹在河里头洗菜苔,郎在上面撑竹排,一篙子攮下来,哎子哟,一篙子攮下来……”村口有两个俊俏的农妇在唱民歌,歌声清脆、甜美,似清澈河水流淌过心田。 歌声萦绕的古村落是安徽省历史文化名村——渚湖姜村,它位于皖南池州市境内,现存明清时代古民居28幢,村内有两棵古树,一棵黄连树,一棵银杏树。渚湖姜建村六百多年,是洪武二年姜氏太祖均道公从青阳土桥迁居渚湖建立的。这里山环水绕,风景优美。村外有义湖山、船峰山,山色秀美;村中有童溪河,河水叮咚;村口有龙眼泉,泉水汩汩。山水滋养了渚湖姜村民,灵动了她们的歌喉。 “一株梅花靠墙栽,三瓣正来两瓣歪,要正你就正下去,要歪你就歪过来,你不正来也不歪,叫我小娘子怎安排?”村妇边唱边笑,妩媚动人。歌声诙谐有趣,逗人开怀。 “山歌本是古人留,留与后人解忧愁,要是一天不唱歌,三岁小孩子也急白头。”渚湖姜村人人会唱歌,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到四五岁的孩子。村中,就有两个孩子边玩边唱民歌:“姐在田里摘黄瓜,郎在外头甩把沙,打掉黄瓜花哟——打掉公花尤是可哟,打掉母花丢掉一个瓜……”俩孩子一男一女,一高一低,唱起来特别像小夫妻。 弟填词,姐唱歌。“腊月二十三,家家忙的欢,半夜起,五更睡,都为过年忙;对面姨表姐,邻居二大娘,洗糯米,剖干材,在熬麦芽糖。”《熬糖歌》撩拨年味,亲切自然,仿佛在与人交谈。 妻唱歌,夫拉胡琴。第一代民歌手姜秀珍把民歌唱到了中南海,第二代民歌手姜梦玉把民歌唱到了世界殿堂。她能自编自唱。在她家,她站着,丈夫坐着,她扯开了嗓子,丈夫拉起了胡琴,歌声淳朴、琴声悠扬,妻唱夫伴,和谐温馨。 渚湖姜民歌除“洗菜苔”、“栽梅花”、“摘黄瓜”外,还有“慢赶牛”、“插秧号子”、“采茶调”……。这些曲调来源于农作,可以说,在渚湖姜村,有多少农活,就有多少曲调。这就像《乐府民歌》,歌词都来源于生活点滴,缘事而发,望风采柳,即兴歌唱。这些民歌唱出了渚湖姜村民的心声,舒缓了他们劳作的疲劳,释放了他们对生活的情怀。渚湖姜村是古朴的,村民却是欢乐的。这在今天,渚湖姜就是人们眼中的世外桃源,令人羡慕与向往。 渚湖姜村人喜欢唱歌,村中有民歌学校,设在老村部。教唱歌的是姜梦玉。民歌学校的学员不像一般学校的学生,年龄参差不齐,有好几十人。教唱的民歌也与时俱进,既有传统老歌,又有新创作的歌颂美好乡村建设的新歌,歌唱起来激越豪迈,富有时代气息。 渚湖姜民歌起起源哪个年代。出生在罗城附近的明末文人吴应箕在其《卷园诗集序》中记有:“予邑民歌,诵之十年如一日,此其诗在民间也。”以此推算,渚湖姜当在明代就已盛行民歌了。由此可见,渚湖姜历史悠久绵长,渚湖姜民歌放光芒。 “家住安徽幸福州,从小山歌不离口,一日三餐歌拌饭,夜里睡觉歌枕头。”渚湖姜民歌高亢、俏皮,带着淡淡的泥土气息,拨动人的心弦,令人陶醉。听渚湖姜民歌,心底里会涌起甜蜜,这,就是渚湖姜民歌的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