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春光明媚。神州大地,气象万千。游山玩水,放松心情,是多么的惬意啊! 清明假日,得暇游玩。我随着桐城网组织的旅游团队,来到了令人神往的“中国最美乡村”---------婺源,领略了此地的山光水色。人们都说婺源是个好地方,到底好在哪里,在我的心里一直是个谜。 为了解开婺源之谜,我特意紧紧跟随着当地导游,细心听取他的介绍。导游说,婺源东连浙江衢州,南通上饶,西接景德镇,北临黄山。自古以来,婺源就是文风鼎盛之所,今为皖、浙、赣三省交通要地。 唐开元28年(740年),因“地当婺水之源”而得名“婺源县”,隶属安徽歙州,宋以后隶属安徽徽州。随着行政区域的调整,1949年5月1日后划归江西。然而,由于历史文化的积累,使得婺源这个地区无论是村庄的选址布局,还是民间建筑装饰;无论是社会生产习惯,还是宗教信仰、民俗风情,都带有明显的徽派特征。 自古以来,婺源文风昌盛,翰墨飘香,被誉为“东南邹鲁”、和“书乡”。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使得婺源人才辈出。据史料不完全记载,由唐至清,婺源共有文武进士654人,中举者竟达1272人之多,著作3100多部,有172部编入《四库全书》。 据导游介绍,我国宋代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大师朱熹,明代篆刻家何震,清代经学家江永、科学家齐彦槐,铁路之父詹天佑,都是从婺源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 来到婺源,我们眼界大开。纵观境内,多为山地,素有“八分半山一分天,半分水路和庄园”之称,是一处典型而有古朴的江南山区。据了解,古时候的婺源耕地稀少,人口稠密,户户生活贫困,人人缺衣少食。许多人为生活所迫,背井离乡,将本地资源丰富的竹木、茶叶等运到山外去卖。他们起早贪黑、吃苦耐劳,从小本生意做起,日积月累,渐渐地在徽商中崛起。婺源商人作为古徽商中的木商、竹商、茶商,获得了盟主地位。婺源人发迹致富以后,纷纷回到老家买田买地、建造房屋,以光宗耀祖。这样一来,婺源便出现了一幢幢粉墙黛瓦的房屋,一座座规模庞大的村落。当年徽商营造的村落如今灿若群星般的分布于2000多平方公里的婺源远山深谷和平原腹地,形成一幅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山水风景画,被誉为“中国最美乡村”。 婺源优美的山村风光,本身就是一首精彩的诗篇; 婺源山水交融的景色,本身就是一曲动人的乐章! 有诗为证: 古树高低屋, 斜阳远近山。 林梢烟似带, 村外水如环。
|